元青白瓷觀音像佛龕

元青白瓷觀音像佛龕

元青白瓷觀音像佛龕,乃以整塊長方形泥版挖塑製成,泥版的正背兩面,分別挖成仿石窟佛像的形制。龕內正麵塑倚坐觀音像,背後為卷形雲紋,背面窟內側塑童子像兩人,整件燒製成一小型的佛龕,是較為罕見的元代瓷像造型。尺寸雖然不大,但捏塑功力卓絕,將悠然倚坐的觀音,不論是觀音的髮式、坐姿、袈裟,佩帶的瓔珞、龕內的祥雲、蓮座、蓮花,無不比例精確合度,神態怡然自得,細部肖實一一呈現。整件佛龕稍呈梯形,下部略寬,正面外展呈一自然弧度,洞窟開尖拱形,背面則呈圓拱形式,內塑一對童子像,一位站立於佛龕正中,一位側身立於洞門邊,身穿袍服,雙手似合十,可惜已殘。另一位站立正中央,莊嚴地站立於祥雲之上,頭飾華美、披帛飄舉,作玉女形象,可能表現“善財童子與龍女”或觀音身旁的“金童玉女”的形象。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器物名稱】元青白瓷觀音像佛龕
元青白瓷觀音像佛龕元青白瓷觀音像佛龕

【材質類別】佛龕瓷器
【製作年代】元代
【文物原屬】不詳
【文物現狀】現藏台灣歷史博物館
【器型規格】長13.2公分;寬8.2公分;高16.8公分

器物簡介

此件佛龕乃以整塊長方形泥版挖塑製成,泥版的正背兩面,分別挖成仿石窟佛像的形制。龕內正麵塑倚坐觀音像,背後為卷形雲紋,背面窟內側塑童子像兩人,整件燒製成一小型的佛龕,是較為罕見的元代瓷像造型。尺寸雖然不大,但捏塑功力卓絕,將悠然倚坐的觀音,不論是觀音的髮式、坐姿、袈裟,佩帶的瓔珞、龕內的祥雲、蓮座、蓮花,無不比例精確合度,神態怡然自得,細部肖實一一呈現。整件佛龕稍呈梯形,下部略寬,正面外展呈一自然弧度,洞窟開尖拱形,背面則呈圓拱形式,內塑一對童子像,一位站立於佛龕正中,一位側身立於洞門邊,身穿袍服,雙手似合十,可惜已殘。另一位站立正中央,莊嚴地站立於祥雲之上,頭飾華美、披帛飄舉,作玉女形象,可能表現“善財童子與龍女”或觀音身旁的“金童玉女”的形象。 整件佛龕,使用細膩的白色胎土製成,外部保持光素,完全不施佛龕洞窟內的佛像、瑞雲、金童玉女、祥雲飄揚等部分,均施加青白釉,白中帶青,十分滑潤,使佛龕變得相當光亮。[1]

相關資料

該類青白瓷品,約於宋代開始創燒於景德鎮,以胎白、釉潤如玉聞名於世,後來江南各地窯場,紛紛仿燒製作,如江西的南豐、贛州,福建的德化、同安、安溪,廣東的潮州、惠州,廣西的藤縣、容城等,均燒制青白瓷,因其胎薄釉潤,積釉處色彩較深而顯現青色,故有“影青”之稱,是宋代以後江南最重要的瓷種之一,並成為外銷東南亞等地區的暢銷瓷品。青白瓷一般說來,仍以燒制日常實用器物為大宗,只有小部分燒制佛像等其他器物。[1]

器物功用

此件佛龕,堪稱元代青白瓷佛龕的精絕之作,觀音像倚坐於洞窟內的蓮花座上,法像莊嚴端麗,姿態優雅自然,一手持飄帶,另一手輕撫膝上,頭部寶冠高聳,裝飾華美,披掛長長的串珠瓔珞,交錯於身上,一顆顆串珠形圓珠潤,顯現元代景德鎮特有的聯珠串飾風格,身披飄帶及貼身長裙,均形成自然的摺痕,流露出觀音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神聖氣氛;背面的金童,乘雲駕霧的玉女,其服飾形姿,表現合度,堪稱元代罕見的精絕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