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馬亞大清真寺

倭馬亞大清真寺

倭馬亞大清真寺,又名大馬士革清真寺,位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老城中央,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四大聖寺,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公元705年,由倭馬亞王朝哈里發一世瓦立德·伊本·阿布杜·馬利克主持建造,這座大寺的原址是羅馬主神朱庇特的神廟,後改作聖約翰教堂。

基本信息

簡介

倭馬亞大清真寺 倭馬亞大清真寺

倭馬亞清真寺(始建於705年)伊斯蘭教最主要的清真寺之一,位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該寺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四大聖寺。

歷史

倭馬亞清真寺最早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朱庇特神殿,後來在羅馬帝國定基督教為國教後改為聖約翰大教堂(紀念施洗約翰)。敘利亞於7世紀為阿拉伯人征服後,聖約翰大教堂一度仍歸基督教徒做禮拜之用。705年,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瓦利德一世接收了這座教堂,將其改為清真寺。瓦利德一世拜占庭、敘利亞、埃及等地招集工匠,歷時10年將清真寺建成。

在改造過程中,教堂的長方形布局被保存下來,但其餘部分有多少被留用則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倭馬亞清真寺有兩座尖塔原來是教堂的望樓,第三座光塔則為瓦利德一世所建。

歷史上,倭馬亞清真寺曾經3次被焚毀。第一次是在1069年清真寺發生火災;第二次是在1400年,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縱火燒毀了清真寺;第三次是在1893年,清真寺再度發生火災。現今,倭馬亞清真寺中同時保存有施洗約翰和薩拉丁的陵墓。

結構布局

1
寺院分為2層,用大理石柱子支撐。大寺圍牆東西長385米,南北寬305米,牆裡附有一圈拱廊,拱廊牆壁上有用金砂、石塊和貝殼鑲嵌成的巨大彩色壁畫,描繪倭馬亞時代大馬士革的盛景。寺大門高達10多米。主體建築的禮拜大廳在寺南面,用巨大石塊築成,大殿長136米,寬37米。 大殿正面仿拜占廷宮殿式樣,有凱鏇式穹頂大門,門兩旁由合抱的大理石圓柱支撐,柱頂為皇冠形,柱頭鍍有閃閃發光的金箔。

殿內也以合抱的大理石圓柱支撐,在這些圓柱和金碧輝煌的殿內四壁頂棚上,不但雕有精緻的花紋,還有鑲嵌著黃金、寶石、貝殼的紅、黑、白大理石藝術雕刻。大殿頂上吊著一盞盞巨大水晶燈。殿內南牆為正向,有4個精緻的大理石凹壁和一個珍貴的大理石宣講台。這些壁龕和講台上都是用五彩玻璃、“基沙泥”瓷磚鑲嵌出各種美麗的樹木花卉及形狀各異的幾何圖案,耀人眼目。在41個大理石凹壁中有朝向麥加的米海拉布,其上方為禮拜大殿,也是大寺的大圓穹頂,這一建築結構成為其後清真寺的範本。 禮拜大殿前是長方形的露天庭院,全部用瓷磚鋪地。

庭院中央有 3 座封閉式圓頂建築,其中西面的是藏經樓,東面是鐘樓,分別藏有 《古蘭經》抄本和古鐘;中央是水房,內有一座大理石水池。全寺有3座高聳雲霄的尖塔:“新娘塔”為方形,位於北院牆正中;靠在南牆東端的“爾撒塔”也是方形塔,第三座塔為八角形,位於南牆西端。這3座塔中,只有新娘塔與大寺為同時代建築。
寺前廣場一側的鑲金小樓,據說是儲存信徒們貢獻錢財的地方。大寺落成後 1000 多年來,曾幾次遭到火災。最初的大寺遺物只有一對蠟燭台和一扇藍色玻璃窗完好保存下來。大寺現存的大部分建築物都是被焚後重建的。

亞洲獨特風景

亞洲人創造了比其他各洲更為古老的文明,從印度七大奇景之一的泰姬馬哈陵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去懷想印度恆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光輝。與去享受東南亞的綺麗和多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