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攝

俯攝

攝影機從高處向下拍攝的一種方法。


簡介

俯攝表現浩大的、視野開闊的場景,有其獨到之處。電影中常藉此鳥瞰景物全貌,以介紹故事發生的環境和地點。用這種角度拍攝人物的卑下、悲慘境遇,能在感情色彩上表現出陰鬱、壓抑的情緒。將俯攝鏡頭與仰攝鏡頭結合在一起,能獲得褒貶鮮明、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俯攝景物就如同登高望遠一樣,由近至遠的景物在畫面上由下至上能充分展現出來。 俯攝有利於表現地平面上的景物層次、數量、地理位置等,能給人遼闊、深遠的感受。俯攝適宜表現盛大、開闊的場面。  

方法

俯攝,照相機放置的位置一般高於被攝人物面部的高度,透視效果明顯。俯攝,較易發生人物面型變形的情況,常用於表現面型胖圓兩凸出、脖子瘦長等被攝人物,可使被攝人物面型顯得清秀亮麗、端莊大方、比例適中等較好的效果。俯攝的高度亦可用於表現被攝人物專心致志、思念遐想、文雅恬靜、溫馨浪漫、親切和藹等情節和情感。新婚夫婦的雙人半身合影、新娘半身照、少女頭像照等,大都採用俯攝的高度。俯攝,不適合拍攝額骨寬大、頭頂禿髮、下巴窄小、面頰消瘦等被攝人物;否則,將會雪上加霜、誇大被攝人物面型的缺陷。

在全身照拍攝中,對於身體較矮、身材瘦弱的被攝人物,不宜採用俯攝,而對於個子較高或身材肥胖的被攝人物,採用俯攝則可起到揚長避短的作用。在婚紗攝影創作中,採用俯攝的高度,拍攝一些蹲坐草坪或地毯上的新娘,或俯攝緩步上樓的新人,可充分展現婚紗禮服的優美線條與裙邊造型,用以表達輕盈活潑、飄逸瀟灑的人物形象與情感。當然,採用俯攝的高度,必須注意被攝人物的面向視線、眼神等,儘可能與俯攝的高度保持一致,以免產生閉眼等缺點。
兒童攝影採用俯攝的高度,並讓兒童的臉向上仰、目光仰視,不僅有助於兒童天真活潑、童真無瑕的情感表達,還可造成大人與小孩親近交流的透視效果與畫外音表達。

技巧

俯拍的視平線較高,如果俯拍帶有地平線的景物,地平線往往被置於照片畫面的上方,地面景物占據畫面中的絕大部分,天空常常只占一線的位置。在有些情況下,俯攝角度較高時,整個畫面全部被地面所占據,天空和地平線在畫面上完全消失。在俯拍角度所拍攝的畫面中,主體人物或景物與廣闊的空間相比,顯得渺小,猶如登上泰山極頂,環顧四周,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想在照片畫面上表現更廣闊的場景,就需要儘可能升高拍攝點。當拍攝點升高到空中時,即通常所說的航空攝影,簡稱航拍。航拍所構成的畫面,可以使遠近景物在照片中由上至下有層次地平展鋪開,最大限度地表現自然的空間感,能夠清晰地交待總體環境和地理位置的完整概念。航空攝影所形成的俯拍角度,一般稱為鳥瞰。俯拍適於表現規模和氣勢,能富有表現力地展示巨大的空間效果。它適於表現遼闊的原野、大規模經濟建設場面以及民眾集會壯觀的宏大場面等等。在體育運動和文藝表演中,常常用俯拍來展現優美的圖案效果,或以淨化的背景襯托被攝對象形體姿態。
在人物攝影中,俯攝角度套用不當,會對人物的形象起到醜化作用。一般來說,不宜用過大的俯攝角度拍攝面部結構正常的人物肖像。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例外,個別臉型上窄下寬的人物,用俯攝角度拍攝,利用近大遠小的透視變化,可以適當糾正和彌補臉型上的缺陷,獲得面部結構正常的效果。
拍攝角度是依據拍攝點的高低變化而產生的,不同的拍攝角度具有不同的表現力。在攝影實踐中,要依據被攝對象的形象特徵,根據攝影者的創作要求,來選擇運用各種拍攝角度,創造出富有表現力的藝術造型手法和理想的構圖形式。
人們往往抱怨50mm標準鏡頭不夠用,但是只要簡單地朝前邁幾步或朝後退幾步,這種鏡頭就會有較大的用處。使用廣角鏡頭也是如此,向前邁幾步靠近被攝體拍攝,和向後退幾步遠離被攝體拍攝,結果也有不同。靠近拍攝,前景突出而顯眼,後退則背景變小,從而能夠得到強烈的透視效果。此外,左右移動、上下移動或者是環繞著被攝體走走,都會發現整個構圖會有明顯的改變,從而找到最理想的拍攝角度和視點。

每個人對周圍世界都有自己的特殊視角,大多數的攝影家往往會滿足於這一視角,不再考慮尋找其他角度。英國攝影家R•科認為,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可以在任何特定位置上對好角度拍出最佳效果。他本人常有這樣的體會:“在仍然保持豎直畫幅的情況下,通過降低拍攝高度,比如微微屈膝或蹲下拍攝,就可以使照片得到改進。在拍攝遠景或建築物時,這種辦法能夠把原來看不見的景物也拍進去,從而改進了前景。在另一種場合,採取低角度拍攝,可以使畫面上端的綠葉茂盛的樹枝不那么突出,從而使主體顯得比較清楚。”

戶外攝影常識術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