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料

作料

[condiments;seasoning] 烹調用的調味料。作料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指烹調中用來增加滋味的油、鹽、醬、醋和蔥、蒜、生薑、花椒,大料等。《隨園食單》成書於是1792年(乾隆57年),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部分,不僅介紹了菜品的製作方法和烹飪的注意事項,還提出了關於飲食衛生、飲食方式和菜品搭配等方面的多個獨到觀點,今天讀來,依然獲益多多。

基本信息

字詞釋義

作料作料
作料作料
夢華錄夢華錄

詞目:作料拼音:zuò·liao(口語中多讀zuó·liao)基本解釋[condiments;seasoning] 烹調用的調味料詳細解釋1. 作料 zuō liào:1.匠人所用的材料。 宋 孟元老 《夢華錄·東角樓街巷》:“至平明……方有諸手作人上市,買賣零碎作料。”《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又在城裡接了一個高手的裱匠,買了作料,一同到寺里來。” 2. 泛指材料。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三:“ 東坡 云:‘ 孟襄陽 詩非不佳,可惜作料少。’”3. 作料 zuó liào:1.特指烹調用的調味品。《儒林外史》第一九回:“海參雜膾,加味用作料。”《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他自己手裡捧著油鹽作料,走了進來。” 張天翼 《清明時節》:“還有豬油鹽呢,作料呢?”4. 比喻可供製造事端的資料。《官場現形記》第二五回:“倘或傳到都老爺耳朵里,又替他們添作料了。” 浩然 《艷陽天》第五五章:“ 馬立本 隨著加作料。”

簡要介紹

作料作料

作料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指烹調中用來增加滋味的油、鹽、醬、醋和蔥、蒜、生薑、花椒,大料等。 作料在菜餚中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選擇品質上乘的。相對於古人,這對於現代人來講也許並不難,到超市里拿最貴的那種,總不至於太過劣質。大家的煩惱在於,這些看上去聞起來都很美的作料,即使品質上佳,吃多了的結果也並不太美妙。高鹽、高糖、高脂肪幾乎可以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劃等號,即便是保健新星——醋,食用不當一樣會傷胃、損齒,不利於筋骨,更別提刺激性很強的蔥、姜、蒜、花椒、大料了。 所以,作料的品質固然重要,使用時更要把握適合的度,於提味的同時兼顧健康。專家建議,成年人每人每天攝取的油脂應為25>30克;鹽不超過6克;蔗糖不超過25克。對於醋、蔥姜蒜、花椒、大料雖然沒有明確的限量標準,但也建議不要過多食用。對於最近很流行的喝醋保健法,專家指出,不是每種醋都適合直接飲用,消化系統不好和正在服用鹼性藥物的人尤其不宜多食醋。

古籍記載

《隨園食單》是我國清代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作者袁枚不但是著名詩人、文學家,更是一位對飲食極有心得的美食家。《隨園食單》成書於是1792年(乾隆57年),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部分,不僅介紹了菜品的製作方法和烹飪的注意事項,還提出了關於飲食衛生、飲食方式和菜品搭配等方面的多個獨到觀點,今天讀來,依然獲益多多。

原文

作料作料

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姿,雖善塗抹,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善烹調者,醬用伏醬,先嘗甘否;油用香油,須審生熟;酒用酒釀,應去糟粕;醋用米醋,須求清冽。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之異,醋有陳新之殊,不可絲毫錯誤。其他蔥、椒、姜、桂、糖、鹽,雖用之不多,而俱宜選擇上品。蘇州店賣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鎮江酷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為第一,浦口醋次之。

譯文

作料作料

廚師用的作料,就好比女人的衣服首飾一樣。女人即使天姿國色又善於化妝打扮,但衣衫襤褸破舊,就算西施也不會讓人覺得好看。所以,善於烹調的人,醬要用伏天製作的,用前要先嘗一嘗味道是否甜;油要用香油,一定要檢查油的生熟;酒要用酒釀,要去掉糟粕;醋要用米醋,味道必須清冽。同時醬又有清濃之分,油又有葷素之別,酒也有酸甜的差異,醋還有陳醋新醋的不同,這些使用起來不可有絲毫的馬虎。其他東西如蔥、椒、姜、桂、糖、鹽之類,雖用量不大,但都應當選擇品質上等的。蘇州店出售的秋油(又叫母油,以黃豆為原料,水煮發酵而成)。分為上、中、下三等。鎮江的醋顏色雖然不錯,但味道不太酸,失去了醋的根本特質。醋以板浦產的為第一,浦口產的次之 。

常見作料的益與害

1.食鹽。除調味外還能調節生理機能。但用量要適當,高鹽飲食不僅可使高血壓發病率明顯增高,還會加重腎臟負擔,導致浮腫,影響循環系統功能,使人早衰。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肝硬化患者應以低鹽飲食為宜。

2.醬油。能增加烹調風味,增進食慾,促進消化。但用量要適當,不宜過多,以免太鹹。

3.食醋。不僅可去腥解膩,促進食慾,幫助消化,還有殺菌、抗病毒、 抗原蟲和降血壓、健胃、解毒等功效,對腸道和呼吸道疾病有——定防治作用。但胃酸多者不宜用。

4.味素。味道鮮美,加水沖淡三倍仍有鮮味。但在120℃高溫下,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鈉變成焦谷氨酸鈉。不僅失去廠原有鮮味,而且有毒,故應在萊出鍋前加入調味。味素在鹼性菜場裡也易失去鮮味。用量過多能引起噁心、頭昏、頭痛,一歲以內的嬰兒不吃為宜。

5.花椒。味辛性熱,具有開胃、消食、抑菌作用,對胃腸虛寒者有益、少量久用具有抗老防衰、祛病延年之功效。

6.胡椒。味辛性熱,是調味佳品、有健康、解熱、利尿等作用。夏天食用可去吾,冬天食用可去寒、通氣;還能解魚蟹、蕈等引起的食物中毒。但因其性熱,故熱症和內熱火旺者慎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