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鑼

低音鑼

低音鑼,民族樂器,始於明嘉靖年間,發音低沉且深厚。

簡介

低音鑼又稱蘇鑼、光鑼。始於明嘉靖年間,已有400餘年生產歷史。素以精製十番響器而盛名。清宣統年間,已由個體製作發展為50-60人的銅錫作坊,專門製作、經銷蘇鑼。蘇鑼於清乾隆年間起即作為貢品,至今故宮博物院尚珍藏清代蘇州製作的兩面水磨抄鑼。

歷史 

據考古發現,鑼的出現約在漢代。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出土一面漢代初期的銅鑼。鑼的文字記載,首見於唐杜佑《通典》上。唐宋時期的文獻上還記載一種形如銅疊(銅盤)的銅製打擊樂器,名鉦,懸於架上敲擊,是早期鑼類樂器的一種。浙江嘉興發現一面直徑50厘米的宋代銅鑼,為1268年所制。明王圻《三才圖會》中繪有當時所用的小鑼圖像,稱為點子,至今在天津地區流行的吹打樂“天津大樂”中使用。

明清至近代以來,隨著民間吹打樂種和眾多地方戲曲劇種的發展,鑼類樂器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種類繁多,奏法豐富,成為各種類型的民族樂隊必不可少的打擊樂器。

構造 鑼體為銅製,呈圓形弧面,中央部分高於周邊,稱鑼光或鑼臍。用鑼槌(槌頭用皮條或布條包裹)敲擊中央部位發音,小鑼用鑼板(為一長條形硬木片)的邊棱敲擊。制鑼的工藝繁雜,技術難度大,全靠手工操作,需要有精細、獨特的技藝。質量高的鑼,要求鑼面光潔,無暗裂、沙眼和凸凹不平的現象。不同品種的鑼根據規格的要求發出不同音色的響聲,大鑼的聲音要渾厚深沉,餘音延伸時間長;小鑼的聲音要清脆、響亮。

鑼的種類

鑼的品種繁多,基本可分為大型鑼小型鑼兩種。各種地方戲曲樂隊、民族樂隊常用的大型鑼有:①蘇鑼,又名光鑼、低音鑼,發音渾厚。②雙光鑼,又名二光鑼。製作時鑼面刮光兩次,無臍,發音比蘇鑼略高。③虎音鑼,又名大堂鑼。鑼臍較大,發音堅實響亮,有力度。④仿蘇鑼。始造於蘇州,發音比虎音鑼略高。⑤奉鑼。始造於奉天(遼寧瀋陽)。虎音鑼仿蘇鑼、奉鑼又分別稱為低音京鑼、中音京鑼、高音京鑼,鑼面直徑多為30~40厘米。⑥黑鑼,又名抄鑼或開道鑼。鑼邊、鑼臍不刮光,並塗以黑漆標識。⑦大篩鑼,又名特低音鑼。黑鑼,大篩鑼鑼面直徑多為50~100厘米,最大的篩鑼直徑可達142厘米。小型鑼有:①手鑼,又名小鑼。中間有一鑼心,沿向四周呈坡度較大的斜面,有高、中、低音多種規格。演奏時左手提鑼邊內緣,右手持鑼板敲擊。②才鑼,又名高蹺鑼。鑼面呈一平面,無臍,用於民間舞蹈高蹺樂隊。③秧歌鑼。鑼面亦為一平面,無臍,用於民間舞蹈、秧歌樂隊。各種小型鑼鑼面直徑約8~23厘米。小型鑼擊法變化較小;大型鑼常用擊法有放音、邊音、悶音等擊法,可取得不同的音響效果。

西南各少數民族中還流傳一種乳鑼,鑼面中心部位是半圓形突起,又稱鋩鑼包鑼。單獨使用的稱單鋩,5~10個以上的鋩鑼組合在一起,分2~3排固定在長方形木架上敲擊,稱排鋩或編鋩。現代編鋩所用的鑼大小不等,可相互構成三至五度音程關係,發音宏亮協和,可奏簡單曲調。傣族地區就有一種由大、小5面鑼編組的鋩鑼;佤族也有一種由3~4面鑼組成的鋩鑼。這些形制各異的鋩鑼常在歡樂的節日裡與鼓、鈸以及其他樂器配合在一起演奏,深受西南等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喜愛。雲鑼(見雲鑼)也是同類鑼的一種。近年樂器研製者試製了三十二音平均律編鋩。已在中國民族樂隊中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