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戚與共

休戚與共

休戚與共,拼為xiū qī yǔ gòng,形容關係密切,利害相同。“休戚相關”和“休戚與共”:都有“利害一致”的意思,但”休戚與共”側重在憂喜禍福共同承受,“休戚相關”體現利益關係密切。例句:只有與國家和人民休戚與共,把個人榮辱置之度外的人才會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擁戴。歷史典故:春秋時期,晉國的晉厲公為了不讓那些王族公子坐享其成,就把他們分別派遣到別的國家去當官。其中一個叫姬周的公子就被派到周國的單襄公身邊做家臣。姬周是個十分熱愛祖國的有志青年。他身在異國他鄉,心卻始終與祖國休戚與共,當晉國大亂,晉厲公被殺,姬周立即被立為國君,就是後來的晉悼公。那年,他才14歲。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休戚與共休戚與共

sharewealandwoe;standtogetherthroughthickandthin.
解釋
休:歡樂,吉慶。戚:悲哀,憂愁。憂喜、禍福彼此共同承擔。形容關係密切,利害相同。同歡樂共悲哀。與“患難與共(共同承擔危險和困難。形容彼此之間關係密切,利害一致)”相同。
造句
只有與國家和人民休戚與共,把個人榮辱置之度外的人才會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擁戴。
出處
《晉書·王導傳》:“吾與元規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
同甘共苦、同舟共濟、風雨同舟、唇亡齒寒
反義詞
不共戴天、無關痛癢、漠不相關
燈謎
休戚與共(打字一)謎底:伐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的厲公為了不讓那些王族公子留在國內無所事事、坐享其成,就把他們分別派遣到別的國家去當官。其中一個叫姬周的公子就被派到周國的單襄公身邊做家臣。
姬周是個十分熱愛祖國的有志青年。他身在國外,卻處處把國家的大事小事牽掛在心頭,凡是遇到晉國人,他總要問長問短,不厭其煩。聽到好訊息,他會喜形於色,滿面春風;聽到壞訊息,他就雙眉緊鎖,憂心忡忡。
單襄公看在眼裡,欽佩在心頭,他囑咐身邊的人說:“姬周是個有志有為的青年,他身在異國他鄉,心卻始終與祖國休戚與共,將來一定能成大氣候!”
果然,不久晉國大亂,晉厲公被殺,姬周立即被立為國君,就是後來的晉悼公。那年,他才14歲。

成語辨析

“休戚相關”和“休戚與共”:都有“利害一致”的意思。“休戚相關”重在憂喜禍福的相互關聯;“休戚與共”重在憂喜禍福共同承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