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清真大寺

伊斯法罕清真大寺

伊斯法罕清真大寺(Jami‘ Isfahani) 是一座伊朗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初名國王清真寺,現名為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坐落在伊朗伊斯法罕市中心。

基本信息

著名清真寺

伊斯法罕清真大寺伊斯法罕清真大寺

伊朗伊斯蘭教著名清真寺。初名國王清真寺,現名為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坐落在伊朗伊斯法罕市中心。1612年波斯薩法維王朝阿拔斯一世(1578~1629)在位時敕建,後其繼任者經17年全部建成,供皇室禮拜專用。20世紀起又經多次修葺和擴建。

該寺造型保持了傳統的波斯建築風格。寺院的內外圍牆和一些高大圓柱,都以藍色的小塊瓷磚拼嵌成一幅幅瑰麗動人的波斯傳統圖案,故又稱東方的“藍色清真寺”。寺內有4座高聳的宜禮尖塔,穹形正門和兩個尖塔朝著伊斯法罕市中心伊瑪目廣場北部,禮拜大殿和另外兩個尖塔朝著西南方向的麥加聖地。大殿與寺正門恰好形成45*銳角,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站在大殿中心的一塊方磚上,對準穹形屋頂拍手或講話,立刻傳來7下回音,此殿故又稱為“七音殿”。正殿西面牆壁下有一塊三角形淺綠色大理石,每到正午就沒有倒影,實際起了日晷作用,為考古學家所重視和欣賞。該寺曾是什葉派教育和學術文化中心,設有宗教大學和圖書館,館藏有珍貴的伊斯蘭經籍和文物。該寺是伊朗伊斯蘭建築風格和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相關信息

伊斯法哈尼

伊斯法哈尼(a1-Isfahani,約897—967)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詩人、歷史學家。全名艾布·法拉吉·阿里·本·海珊·伊斯法哈尼。生於波斯伊斯法罕,在巴格達長大。為伍麥葉王朝末代哈里發麥爾旺二世的苗裔,信奉什葉派教義。青年時代曾遊學到過巴斯拉、庫法,後定居阿勒頗,曾在哈姆丹王朝素丹賽弗·道萊宮廷中從事創作。通曉伊斯蘭教義、哲學、歷史、文學、詩歌、樂理。卒於巴格達。曾編選阿拔斯王朝著名詩人艾布·努瓦斯布赫圖里、艾布·泰瑪姆等人的詩集。他歷時近30年編著成《詩歌集成》(al-Aghani,一譯《樂府詩集》),是一部百科性的阿拉伯著名詩歌匯集,共20卷。以阿拔斯王朝宮廷藝人易卜拉欣·摩蘇利等編輯的“百聲”(即百首歌曲)為基礎,廣泛蒐集伊斯蘭教傳播前後幾個世紀的古詞時調而成。《詩歌集成》介紹了每一名曲的曲牌名稱,調式特點,歌詞內容,創作背景,流傳過程等,以及作曲者、填詞者的生平事跡,有時還穿插一些征戰故事、宮廷趣聞、愛情傳說及人物逸話。這部巨著內容豐富,記錄了10世紀前阿拉伯的社會、歷史、宗教、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情況,從而成為研究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珍貴文獻。另一部重要著作《塔利卜人的殉難及其軼事》,收有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及其父艾布·塔利卜後裔中的什葉派殉教者的傳記,是研究早期伊斯蘭教曆史的珍貴資料。他的著作還有《圖菲利派的傳說》、《聽的文學》、《家譜匯集》、《求索者的戰場》、《珍聞集》、《傳說與遺蹟》、《阿拉伯人的日子》等。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Isfahan) 伊朗歷史名城,伊斯法罕省省會。人口66萬(1976)。位於伊朗中部,德黑蘭以南400多公里的盆地邊緣。城區跨扎延德赫河兩岸。建城歷史長達2500年。曾是東西方貿易集散地、“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要地。642年阿拉伯人占領。11~12世紀,在突厥塞爾柱王朝統治時期,始為國都。16世紀末至18世紀初,再次為薩法維王朝都城,在阿拔斯一世時被建成當時世界上繁華的都市之一。雲集著東西方許多國家的商人和遊客,學者薈萃,為什葉派的宗教文化中心,伊斯蘭文化高度發達。輝煌的宮殿、宏偉的清真寺鱗次櫛比,花圃似繁星點綴。建有162座清真寺、48所經學院、1800家商客棧和173個公共澡塘。還建有多座圖書館、天文台和醫院。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稱。現市內有數十座古老的清真寺,著名的有波斯穹形建築風格的伊斯法罕清真大寺和謝赫·魯特福拉清真寺。還有宏偉精緻的阿里·卡普宮、別具風格的阿拔斯大帝“四十柱宮”,宮殿門廊上的20根擎柱,倒映在門前的池水中,仿佛又出現了20根柱子,故稱“四十柱宮”。宮內的大型壁畫,具有伊斯蘭教建築裝飾的風格。

伊斯法罕學派

近代伊朗什葉派的宗教哲學學派。因以伊朗伊斯法罕為中心,故名。由於受蘇菲派照明學派(al-Ishraqiyyah)的影響,在神智知識上有所發展,故又稱神智哲學學派。為穆罕默德·巴基爾·阿斯塔拉巴迪(Muhammad Baqir Astarabadi)所創。代表人物包括艾布·卡西姆·阿斯塔拉巴迪(?~1640),穆拉·大不里齊(?~1669)、穆拉·穆哈辛(?~1680)等。曾得到薩法維王朝國王阿撥斯二世('Abbas Ⅱ,1642~1666在位)的保護和什葉派正統歐萊瑪的支持。該學派的思想源自12世紀末被處決的蘇菲思想家蘇哈拉瓦迪(1154~1191)的思想,主張將啟示和傳述的知識(即《古蘭經》、聖訓)與源自理性的知識(即亞里士多德和伊本·西那哲學),通過直覺體驗的神秘知識(即蘇菲神秘主義)結合一起,但尤為強調源自安拉之光的神秘知識。通過著述和收徒,影響日強,逐漸形成系統的神智學、宇宙觀和蘇菲修煉道程。其基本宗教哲學觀點包括,(1)將靈魂觀念與伊本·西那哲學的宇宙觀相結合,以14個“純潔靈魂”(即穆罕默德、法蒂瑪和什葉派的12個伊瑪目)代替“能動智慧”(Active Intelligences),作為存在的本體論的根源。(2)相信在可認知的理性世界和可感知的感性世界之間,存在一個獨立的形象世界,認為存在高於本質,故以存在為形上學的根本原理。(3)相信運動的觀點,凡屬存在之物皆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由弱至強,不斷完美至盡善盡美。(4)相信萬物的差異和個性系由靈魂品級的高低所決定,而靈魂是不朽的,復生即人的靈魂的升華。此外,該派有的學者還從神智學角度,論述了在蘇菲修煉中“理性靈魂”經歷的四個旅程和境界:(1)寂滅或無我。人經過修煉靈魂脫離肉體,消逝於安拉之中。(2)聖者境界。進入無我境界後繼續沉思、修煉,即可領悟安拉的美名和特質,得以像安拉一樣視、聽,完全寂滅於安拉之中。(3)先知境界。無我境界終止後的更高境界。修行者得以自由遨遊創造世界,了解各個世界的本質和變化。(4)回歸境界。精神朝覲的最高階段。修行者雖返回創造物之中,但已通過先知境界,得以傳達律法,認知萬物本質,知曉回歸安拉之途。伊斯法罕學派後來發展為謝赫學派,於19世紀在什葉派正統歐萊瑪的打擊下,漸趨衰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