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首紋青銅劍

人首紋青銅劍

人首紋青銅劍,1980年出土於廣西靈山縣石塘鎮。

基本信息

人首紋青銅劍人首紋青銅劍

【名稱】人首紋青銅劍

【類別】青銅器;兵器

【年代】戰國

【尺寸】通長39厘米

【器型】青銅質地,由劍身、劍把兩部分組成,雕有人首紋,雕工精美。

【出土時間、地點】1980年出土於廣西靈山縣石塘鎮。

介紹

劍是一種可斬可刺的短兵器,起源於商代。春秋以後,隨著步兵和騎兵的興起,適宜近距離作戰的短兵器逐漸流行起來,劍隨之成為步兵、騎兵普遍使用的武器。劍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衛體防身,貴族佩戴它,還能夠顯示身份地位。劍主要由劍柄和劍身組成。

劍柄的專業術語稱為“莖”,莖的上端稱為“首”,莖與劍身之間的橫擋稱為“格”。由於地域的不同,劍的形制和紋飾也分為多種,體現出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的特徵。您面前的這把青銅劍,不論是劍首、劍莖、劍格、還是劍身上的紋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劍首為兩個如同車輪的並列圓環;劍格兩端上揚,中部微彎曲,近似於弓形;劍莖為扁體實心,莖上端正中兩側飾“山”字形齒狀扉棱,莖的兩側均飾三組雙體雲紋;劍身上部飾有人面圖案,人面整體由平凸線構成,眉、目、鼻、口均以陰線成形。這種劍格彎曲如弓形,劍身鑄有人面紋圖案的特殊短劍,被稱為“人面弓形格劍”,只見於戰國時代的嶺南地區.此劍通長39厘米,是目前已知此類銅劍中最長的一件。

冷兵器之劍

我國現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劍出現在殷周時期。在西周初期的車戰組合中,劍的地位並不重要,主要用於自衛或肉搏。春秋之後,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長度在28--40厘米之間。到三國時期,軍隊中大量裝備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自東漢之後,劍在戰場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帶寶劍的風氣未變,另外劍也作為法器或象徵物而存在。自明之後,冷兵器逐漸式微,而劍則退出了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