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影劍

承影劍

承影劍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鑄造於周朝,與含光劍、宵練劍並稱殷天子三劍。相傳出爐時,“蛟分承影,雁落忘歸”,故名承影。後有由春秋時衛國藏劍名家孔周收藏。相傳是當年薔薇皇帝白胤的佩劍,隨白胤征戰天下,見證了一個偉大帝國的誕生,也目睹了一個皇朝的完結。

基本信息

歷史故事

春秋時的一個黎明,衛國郊外一片松林里,天色黑白交際的一瞬間,一雙手緩緩揚起。雙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劍柄,只有劍柄不見長劍劍身,但是,在北面的牆壁上卻隱隱投下一個飄忽的劍影,劍影只存片刻,就隨著白晝的來臨而消失,直到黃昏,天色漸暗,就在白晝和黑夜交錯的霎那,那個飄忽的劍影又再次浮現出來。揚起的雙手劃出一條優雅的弧線,揮向旁邊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輕輕的“嚓”的一聲,樹身微微一震,不見變化,然而稍後不久,翠茂的松蓋就在一陣溫和掠過的南風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輪,昭示著歲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長劍又歸於無形,遠古的暮色無聲合攏,天地之間一片靜穆。這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就是承影劍。歷史流傳下了孔周舞承影劍篇章。

劍的境界

而《列子.湯問》通過一個離奇的故事,對殷天子三劍作了一個境界的對比。

魏黑卵因私怨殺死了丘邴章,丘邴章的兒子來丹準備為父親報仇。來丹的氣勢非常勇猛,但形體卻十分羸弱,數著米粒兒吃飯,順著風才能走路。雖然憤怒,卻不能舉起武器去報復。又不願意借用別人的力量,發誓要親手用劍殺死黑卵。魏黑卵志氣強悍超過了所有的人,力量也能抗擊一百個敵手,筋骨皮肉,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抵擋的。他伸長頸項迎接刀砍,敞開胸脯接受箭擊,刀劍的鋒刃被損壞彎曲,他的身體卻沒有一點被擊過的痕跡。依仗著自己的本領和力氣,把來丹看作是一隻剛出殼的小鳥。來丹的朋友申對他說:“你怨恨黑卵到了極點,黑卵小瞧你也太過分了,你打算怎么辦呢?”來丹流著眼淚說:“希望你替我想想辦法。”申他說:“我聽說衛國孔周的祖先得到了殷代天子的寶劍,一個小孩佩帶著它,打退了三軍的官兵,為什麼不去求他呢?”

的

於是來丹去了衛國,見到了孔周,行奴僕的大禮,請求把妻子兒女抵押給他,再談要求什麼。孔周說:“我有三把劍,任由你去選擇,但都殺不死人。姑且先說說它們的情況。一把劍叫含光,看它看不見,用它不覺得它存在。它觸碰到物體,你完全感覺不到物體有實體,它從體內經過也沒有感覺。另一把劍叫承影,在清晨天將亮的時候,或傍晚天將暗的時候,面向北觀察它,淡淡地似乎有件東西存在著,但看不清它的形狀。它觸碰到物體,清清楚楚有點聲音,它從體內經過,卻不覺得疼痛。再一把劍叫宵練,白天能看見它的影子但看不到亮光,夜間能看見它的亮光,但看不見它的形狀。它觸碰到身體,咔嚓一下就過去了,一過去就又合起來,雖然能感覺到疼痛,但刀刃上卻沒有沾上一絲血跡。這三把寶劍,已經傳了十三代了,也沒有使用過,放在匣子裡珍藏著,從未打開。”

來丹說:“即使是這樣,我還是要借用最次的一把。”於是孔周把他的妻子兒女還給了他,同他一起齋戒七天,在一個半晴半陰的天氣,跪著拿給他最次的劍,來丹兩次拜謝後接受了劍返回家中。

從此來丹便拿著劍跟蹤黑卵,一天黑卵喝醉了酒躺在窗下,來丹從頸項到腰間斬了黑卵三刀,黑卵也沒有覺察。來丹以為黑卵死了,急忙離開,在門口卻碰上了黑卵的兒子,於是又用劍砍了他三下,好像是砍到了虛空一樣。黑卵的兒子這才笑著說:“你傻乎乎地向我三次招手乾什麼?”來丹明白這劍真的殺不死人了,哀嘆著回了家。黑卵醒來後,向他妻子發火說:“你趁我喝醉時脫光了我的衣服,使我咽喉堵塞,腰也疼痛了。”他兒子說:“剛才來丹來過,在門口碰上了我,三次向我招手,也使我身體疼痛,四肢麻木。他難道是用什麼法術來制服我們嗎?”

劍孿生說

承影劍和含光劍還有一個孿生傳說。

藏劍名家孔周也只聽說含光之名,沒有見過含光。得到承影劍之後的一次偶然機會,發現鑄刻在劍身上的銘文中“影”字略微有些鬆動,他用力按去沒有反應,再向外猛拔,只聽喀的一聲輕響,劍柄分作兩截,一截短小的劍柄赫然露出。慢慢拔出,只覺得劍身在逐漸的抽出,可就是無法看到,孔周用手一碰,一縷血線緩緩流到地上,自己不知不覺已經被劍割傷。走進屋中陰暗之處,才終於看見此劍的全貌,一旦光線照及劍身,又看不到。運劍遠揮,只覺劍柄劇震,轟的一聲大響,丈餘外的牆壁竟然被發出的劍氣洞穿。這柄劍就是含光。

但不管,含光、承影、宵練這三兄弟劍,在春秋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十大名劍

1軒轅夏禹劍劍氣指數:無窮大—聖道之劍

2湛盧劍劍氣指數:10—————仁道之劍

3赤霄劍劍氣指數:9.7—————帝道之劍

4泰阿劍劍氣指數:9.3)————威道之劍

5七星龍淵劍劍氣指數:8.8—誠信高潔之劍

6和7干將、莫邪劍氣指數:8.5—摯情之劍

8魚腸劍劍氣指數:8——————勇絕之劍

9純鈞劍劍氣指數:7.5———尊貴無雙之劍

10承影劍氣指數:7—————精緻優雅之劍

九州:帝劍“承影”

介紹

相傳是當年薔薇皇帝白胤的佩劍,隨白胤征戰天下,見證了一個偉大帝國的誕生,也目睹了一個皇朝的完結。帝劍“承影”雖然是白氏奉為神物的兵器,可同時它也是傳說中的“亂世之劍”,不到禍亂的時候,承影斷然不該出鞘。白胤就是提著這柄不甘寂寞的殺戾之劍,踏著累累屍骨一統山河。而後又是他親手以紅繩封印了佩劍,將這柄堪稱神兵的利器永遠棄置在深宮的劍閣里。宮中的內侍說,陰雨的天氣中,常聽見劍閣中有隱隱的呼號聲。而無星無月的夜裡,若是在劍閣中點燃一盞孤燈,可以清楚的看見燈的陰影中,有一個淡淡的人影撫摸著劍鞘,那柄劍則詭異的自鳴起來。“殺人太多,”白胤曾經嘆息,“是一柄不祥的劍。”

出處

九州志

冷兵器之劍

我國現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劍出現在殷周時期。在西周初期的車戰組合中,劍的地位並不重要,主要用於自衛或肉搏。春秋之後,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長度在28--40厘米之間。到三國時期,軍隊中大量裝備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自東漢之後,劍在戰場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帶寶劍的風氣未變,另外劍也作為法器或象徵物而存在。自明之後,冷兵器逐漸式微,而劍則退出了歷史舞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