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大樓

交通銀行大樓

交通銀行大樓 (外灘)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的一座建築,位於外灘14號。外灘14號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資企業寶順洋行的產業。19世紀下半葉,顛地經營失敗,該處被德華銀行買下,並建造了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4層大樓。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中國沒收德國在華財產,這座大樓被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隨著全國政治中心從北京轉移到南京,交通銀行也將總行遷到上海外灘14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交通銀行將總行遷到重慶。戰爭結束以後,1946年-1947年,上海總行重建為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的6層大樓,這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座。1951年,交通銀行總行遷回北京,上海外灘14號行址則由上海市總工會進駐至今。

建築簡介

交通銀行大樓交通銀行大樓
交通銀行始建於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是中國早期四大銀行之一,也是中國早期的發鈔行之一。1958年,除香港分行仍繼續營業外,交通銀行國內業務分別併入當地中國人民銀行和在交通銀行基礎上組建起來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為適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要求,1986年7月24日,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點,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交通銀行。 1987年4月1日,重新組建後的交通銀行正式對外營業,成為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4號的交通銀行大樓,興建於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088平方米。屬近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設計強調垂直的線條,外立面簡潔明朗。底層外牆用黑色大理石貼面,莊嚴華貴。進門兩側有紫銅欄桿裝飾的人造環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樓大廳,滿目紅色,富麗堂皇。廳內36根圓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廳四周牆壁均由紅色瓷磚鋪貼、裝飾,地坪也是紅色地磚鋪成。大樓外觀的凝重與內部的熱烈使其別具特色,在古典建築叢中更顯現代氣息。

歷史沿革

交通銀行大樓交通銀行大樓
外灘14號地塊,最早為英國鴉片商顛地·蘭士祿所購,此人就是上海開埠後取得第1號租地道契的外國人。後因經營失敗,只得出售房地產。1890年德國對華貿易有了發展,13家德國銀行聯合組成的德華銀行購下此地塊,並對原有的4層樓“東印度式”房子稍加改建,即進入使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中國政府對德宣戰,按國際慣例,收回德國在華財產,德華銀行則由交通銀行負責接管。交通銀行於1907年1月由清政府郵船部批准成立,資本金500萬兩,其中官股占4成,商股占6成。總行設在北京,同年5月在上海設立第一家分行。最初的行址在天津路乾記弄,也曾借外灘13號海關大樓對外營業。1917年,德華銀行離開中國,其外灘14號行址即被交通銀行所用,交通銀行便成為進入外灘的第二家華資銀行。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政治中心南移,許多總部設在北京的銀行紛紛南遷。1928年,交通銀行總行也遷入上海,並以外灘的分行行址改作總行的行址。隨著業務的日益發展,舊樓已不敷使用,計畫拆舊重建。但事不湊巧,幾次設計方案均因戰爭爆發而擱淺。上海租界成為孤島後,總行曾遷往武漢再至重慶,上海仍留分行。期間,日軍曾派住友銀行的福間為代表,對分行進行清理, 1942年在日軍的操縱下復業。抗戰勝利後,總行又回到上海,並正式實施大樓重建計畫。重建工程於1946年開始,1948年10月竣工。

建築風格

交通銀行大樓交通銀行大樓
交通銀行新大樓占地1908平方米,建築面積9485平方米,由鴻達洋行設計,陶馥記營造廠施工。大樓主體6層,中間為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正面和側面均以垂直的線條來突出建築的立體感。底層門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貼面,其餘牆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門原為轉門,入內是彩紋人造大理石鋪成的過道,兩側靠牆為環狀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階,紫銅作欄桿。經扶梯上2樓平台,過4扇鋁框玻璃門,進入高大寬敞的大廳。大廳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撐。大樓內有庫房、發電機、空氣調節機、2部奧的斯電梯。整幢大樓的內部設計強調實用。解放後,大樓由上海市總工會使用。整幢大樓矩形立體十分明顯,東立面底層門框用黑色大理石貼面,其餘牆面以白水泥粉刷。進口處為一圓形的門廳,兩邊築有樓梯,大廳內有每排九根共4排大理石柱。二樓就設有一大廳,電梯設在樓廳的一側,過電梯旁一側,又設有一間較大的樓廳,三層以上樓層間雖不算太高,但光線處理較好。東立面為六層,正門為八層(漢口路為五層,部分為八層),該樓為外灘第二階段建築的典型代表。

發展現狀

中山東一路14號(原交通銀行大樓)--現為上海市總工會。中山東一路14號(原交通銀行大樓)--現為上海市總工會。
作為中國首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自重新組建以來,就身肩雙重歷史使命,它既是百年民族金融品牌的繼承者,又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先行者。交通銀行在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中實現了六個“第一”,即第一家資本來源和產權形式實行股份制;第一家按市場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設定機構;第一家打破金融行業業務範圍壟斷,將競爭機制引入金融領域;第一家引進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並以此規範業務運作,防範經營風險;第一家建立雙向選擇的新型銀企關係;第一家可以從事銀行、保險、證券業務的綜合性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改革發展的實踐,為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對金融改革起到了催化、推動和示範作用。2004年6月,在中國金融改革深化的過程中,國務院批准了交通銀行深化股份制改革的整體方案,目標是要把交通銀行辦成一家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百年民族品牌的現代金融企業。在深化股份制改革中,交通銀行完成了財務重組,成功引進了滙豐銀行、社保基金、中央匯金公司等境內外戰略投資者,並著力推進體制機制的良性轉變。2005年6月23日,交通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內地商業銀行。目前,交通銀行已經發展成為一家“發展戰略明確、公司治理完善、機構網路健全、經營管理先進、金融服務優質、財務狀況良好”的具有百年民族品牌的現代化商業銀行。明確的發展戰略。面對複雜的外部經營環境、日趨剛性的資本約束和逐步推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於深化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發展已經邁上新的歷史台階,交通銀行從2005年開始實施管理和發展的戰略轉型。交通銀行的戰略目標是朝著“國際公眾銀行、創新型銀行、綜合性銀行、經營集約化銀行、管理先進型銀行”的目標邁進,努力創辦一流金融控股集團。完善的公司治理。交通銀行股權結構多元化,公司治理基本制度已經確立,公司治理架構基本建成,公司治理不斷走向成熟和規範。按照公眾持股銀行標準和境內外監管規則的要求,建立了構成高度專業化和國際化的董事會和對股東大會負責的監事會,健全了董事會和監事會專門機構,高級管理層在董事會授權下全權開展經營管理。董事會的戰略決策作用、高級管理層的經營管理職責和監事會的監督職責充分發揮,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各自發揮良好效能、又相互制衡的機制基本形成。健全的機構網路。交通銀行擁有輻射全國、面向海外的機構體系和業務網路。分支機構布局覆蓋經濟發達地區、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截至2006年末,交通銀行共有境內分行95家,包括省分行28家、直屬分行7家、省轄分(支)行60家,營業機構2628個,分布在143個城市(除95家分行外還有48家非單獨核算的縣級城市支行)。在香港、紐約、東京、新加坡、首爾設有分行,在倫敦、法蘭克福設有代表處。與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約900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係。全行員工近6萬人。

相臨景點

東方明珠塔

交通銀行大樓

國際會議中心

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

陸家嘴中心綠地

上海海洋水族館

濱江大道

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蟲館

證券大廈

磁懸浮列車

浦東國際機場

三甲港海濱

欽賜仰殿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華夏文化公園

黃炎培故居

鶴鳴樓

華夏旅遊文化區

亞細亞大樓

上海總會

有利大樓

旗昌洋行

滙豐銀行大樓

海關大樓

交通銀行大樓

華俄道勝銀行

字林西報大樓

匯中飯店

華懋飯店

中國銀行大樓

怡和洋行大樓

格林郵船大樓

東方匯理銀行東方大樓

英國領事館

百老匯大廈

俄羅斯駐滬領事館

市政府大廈

華安大樓

金城銀行大樓

中匯大樓

國際飯店

陸家嘴美食城

慶雲寺

世紀大道

南浦大橋

楊浦大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