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史

亞洲史

亞洲史,主要講述了近現代以來亞洲各國的政治體制、革命運動、宗教發展等各方面的歷史。另有同名書籍《亞洲史》。

亞洲史
亞洲史研究在世界史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隨著亞洲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對亞洲史特別是對亞洲近現代史的研究也不斷升溫。近年來,學術界在亞洲史領域的研究成果在量和質兩個方面都有較大的提高,現將亞洲史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簡單介紹如下:

一、《江華島條約》與東北亞國際體系的變動

19世紀中葉之前,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是東北亞國際體系的重要特徵。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較早地實現了富國強亞洲史兵,並逐步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1876年2月,日本以武力相威脅,在江華島強迫朝鮮簽訂了《朝日修好條約》即《江華島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朝鮮鎖國政策的崩潰,朝鮮的國門從此被打開。此後,朝鮮又與美、英、德、法、俄等列強陸續簽訂了修好條約。這些條約動搖了傳統的中朝宗藩關係和東北亞國際關係格局,從此,該地區動盪不定,戰爭頻仍,最終使朝鮮淪為殖民地。這段歷史成為學術界的重點研究課題。

二、近代日本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在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下,中日兩國都開始了“被動模仿”的工業化進程。過去學界對兩國實現現代化的國內條件、國際背景、對異文化的適應等都有不少有價值的比較分析,然而有些分析過多地強調兩國的差異。條件的差異帶來結果的差異符合歷史發展的一般
般邏輯,但我們不能把差異和結果的邏輯關係籠統地上升為“社會發展規律”,如果這樣我們就只能是描述歷史而不是研究歷史。今後的研究要從社會歷史轉型期條件的差異是否為路徑的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以及我們的前輩沒有實現最優選擇的原因、其歷史教訓和可供借鑑的經驗等新視角進行深入開掘。

三、近代日本的民族主義問題

過去,學界在談及日本近代民族主義問題時,自然會把幕末“國體論”、明治“教育敕語”、昭和“國體本義”等聯繫起來,稱之為國粹民族主義。近年,日本有些學者認為,日本近代民族主義的主流是歐化民族主義,歐化民族主義就是開發自由主義,而且與今天的新自由主義很相似。由於日本的民族主義問題與日本近代的社會變動和東亞的局勢走向關係重大,而且一直影響到戰後,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客觀分析國粹民族主義和歐化民族主義的關係,準確把握日本近代民族主義的流變和正負面影響,這樣才能正確解釋近代日本社會和東亞國際局勢的變動,也才能解釋戰後日本經濟恢復期、高速成長期、泡沫崩潰期民族主義的不同形式和影響。

四、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

抗日時期,金九在上海成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並任主席,在中國大力開展了有影響的抗日活動。返國後,金九堅決反對建立單獨政府,為此,1948年4月,他赴平壤就建立統一政府問題同金日成會談。1949年6月,金九被安斗熙暗殺,後來有資料證明此事與當時的韓國國防部和美國政府都有關聯。由於背景複雜,直到現在韓國政府對暗殺金九的幕後真兇也沒有一個公開的說法。金九晚年的活動和美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是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

五、朴正熙“開發獨裁”體制

1961年5月,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奪取韓國政權。上台後,朴正熙結束了混亂的社會秩序,建立了高效率的軍人政權,並致力於經濟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漢江奇蹟”。朴正熙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和權威主義政治體制的統一,被稱為“開發獨裁”體制。這種體制或模式在開發中國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引起中國與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和廣泛關注。

六、宗教與南亞歷史發展

印度文明是世界文明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則是了解南亞印度文明發展歷程的主要線索。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之後,經過吠陀教婆羅門教沙門思潮印度教等幾個階段的發展演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印度文明體系。11世紀,伊斯蘭教大規模傳入印度後,進一步豐富了印度文明的內涵。由於宗教在南亞社會的廣泛影響,近現代歷史發展過程中,宗教的作用有增無減。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宗教改革運動、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印巴分治、南亞各國關於宗教與國家政權關係的爭論、教派主義、宗教政黨和組織的存在,都說明宗教是關乎南亞各國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進步及地區安全的重大問題。可以說,不了解宗教就無法深入南亞各國的社會結構、文化價值觀念、經濟和政治發展。

七、印度古代社會歷史分期

對於印度從奴隸制向封建主義過渡的時間,學者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孔雀王朝是奴隸制社會,有人認為孔雀王朝處於過渡期。根據史料,孔雀王朝實行的土地國有制,村社是當時社會生產的基礎,國王與村社農民之間的租稅關係是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係。據此判斷,當時的社會已具有封建社會萌芽性質。這一問題對探討東西方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道路具有一定的意義。

八、西亞原教旨主義運動

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運動始於18世紀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運動,風行於整箇中東北非。進入20世紀,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運動推動了西亞的原教旨主義運動的發展。隨著西亞伊斯蘭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受挫和大國在中東爭奪的加劇,原教旨主義運動再度興起。以霍梅尼為首的激進教士集團,成功地領導了1978年~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將西亞的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向高潮。20世紀90年代中期,土耳其伊斯蘭政黨繁榮黨崛起。進入21世紀,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在選舉中獲勝並執政。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十分關注西亞原教旨主義運動。近年來西亞原教旨主義運動的復興,將對中東社會和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西亞原教旨主義運動仍將是學術界的重點研究課題。

九、西亞現代化與民主問題

西亞國家的現代化屬於西方衝擊下的後髮型現代化,迄今仍未完成。二戰結束後,西亞國家紛紛獨立,掌握了現代化事業的主動權,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經濟較快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進行。現代化造成了新的社會、政治和宗教問題,現代化的受挫刺激了原教旨主義運動的復興。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催生了人們對政治參與和民主政治的渴望,西方尤其是美國在中東“推銷”民主,亦刺激了西亞國家民主的發展。然而,伊斯蘭國家敏感而錯綜複雜的政教關係,中產階級與公民社會的欠發展,原教旨主義勢力的崛起,使西亞的民主發展面臨極為複雜的的局面。我國學術界高度重視西亞的現代化與民主問題,並將持續關注西亞民主的曲折發展。

十、巴布教徒起義

19世紀40年代,在俄英殖民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伊朗民不聊生,帶有平等主義色彩的巴布教逐漸興起。1848年~1852年,巴布教徒掀起陣陣起義浪潮。起義雖然失敗,但迫使統治階級進行改革,客觀上打擊了俄英殖民主義者.

十一、1905年~1911年伊朗革命

受俄國革命的影響,伊朗於1905年12月爆發了由伊斯蘭教士領導的反對國王專制統治的民眾性革命運動。迫於革命的壓力,國王不得不同意召開制憲議會,並批准了1906年~1907年憲法。1911年,這次伊朗革命被俄英帝國主義联合扼殺。1905年~1911年伊朗革命具有憲政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雙重性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