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具有遺傳易感性,在環境因素的觸發下發病。Ⅱ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特點是人體自身能夠產生胰島素,但細胞無法對其作出反應,使胰島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是一種相對缺乏,可以通過某些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但到後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呈逐年增高趨勢,糖尿病現已成為繼心血管病和腫瘤之後,第3位威脅人們健康和生命的非傳染性疾病。

基本信息

簡介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易出現非酮症高血糖高滲性昏迷(NKHHC).常見慢性微血管併發症有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周圍神經及植物神經病變.大血管併發症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外周血管病變。
新觀點:
II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不在胰島,目前醫學上治療II型糖尿病的模式大都參照II的來治,這樣子根本沒有辦法治癒.而只有找到真正的患病原因,才能治癒,II型糖尿病發病原因在於血液循環系統和肝臟的代謝。只要把這個調好,糖尿病就能不治而愈.而目前所謂的糖尿病的一些併發症,大多是循環系統的併發症,而非糖尿病引起.更可以這么說,糖尿病是循環系統的併發症。

癌變

II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中,惡性腫瘤發生率高達28.35%,胰島素抵抗會導致高胰島素血症,而胰島素有促進惡性腫瘤生長的作用。此外,糖尿病患者存有不同程度的代謝紊亂和激素分泌失衡,容易使機體免疫力降低,給癌細胞以可乘之機。
II型糖尿病患者所患的腫瘤以消化道腫瘤、血液系統腫瘤、肺癌最常見,在消化道腫瘤中,胰腺癌發病率較高。除此之外,有些胰腺癌患者,可能以糖尿病為首發症狀,很容易誤診誤治。
因此,II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每年都要做一次全面檢查,比如肝、膽、脾B超和胸片等;女性患者做盆腔B超檢查。在此基礎上,還需額外做各項腫瘤標記物檢查,以排除和早期發現癌症。

預防

2009年12月14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公布研究成果稱,經常喝咖啡或茶可以顯著降低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內科學文獻》上報告說,他們對18項涉及喝咖啡與患糖尿病關係的研究,以及7項涉及喝茶與患糖尿病關係的研究進行分析後發現,每天喝3杯至4杯咖啡或茶的人,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很少喝或不喝者低約25%。上述兩類研究共涉及70多萬人。Ⅱ型糖尿病的特點是人體自身能夠產生胰島素,但細胞無法對其作出反應,使胰島素的效果大打折扣。研究人員表示,由於他們分析的研究並未提供有關咖啡和茶對胰島素敏感產生影響的數據,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喝咖啡或茶降低患糖尿病風險的具體機制。不過研究人員認為,咖啡和茶所起的保護性作用絕非僅僅源自二者所含的咖啡因,很可能是更多的化學物質在發揮作用。

易感基因

2009年12月中國人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最近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歷時多年探索,鎖定了導致Ⅱ型糖尿病的一個新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1轉接蛋白(NOS1AP)基因。這一成果是由中國著名糖尿病診療研究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賈偉平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完成的,線上發布於國際糖尿病界權威雜誌——歐洲糖尿病學會官方月刊《Diabetologia(糖尿病學)》。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據估計,中國糖尿病患者已達7000萬,其中絕大多數都屬於Ⅱ型糖尿病。由於患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往往不容易被發現而延誤治療。事實上,由於遺傳背景不同,人群中存在對Ⅱ型糖尿病相對易感的人群,在同等條件下,他們更容易得Ⅱ型糖尿病。如果能夠找到影響Ⅱ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基因,特別是中國人群的易感基因,對及早檢出易感人群、推動Ⅱ型糖尿病的早期預防將有莫大的幫助。早在199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項坤三院士就帶領課題組,率先開展了中國人Ⅱ型糖尿病的全基因組家系連鎖分析,發現在1號染色體長臂上存在著Ⅱ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相關結果於2004年發表在權威期刊《Diabetologia(糖尿病)》上。他們隨後與國際上在同一區域發現連鎖信號的研究者共同組建了合作組,通過對來自8個不同種族的4000多人的研究,將易感基因進一步定位在1號染色體上的兩個小區域中。從2007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下,賈偉平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這兩個區域開展了中國人Ⅱ型糖尿病易感位點的掃描工作。他們對近7000個Ⅱ型糖尿病者和正常血糖者的相關數據進行了細緻的分析,最終於近日發現了這一區域導致Ⅱ型糖尿病的基因,並證實為一氧化氮合成酶1轉接蛋白(NOS1AP)基因。研究表明,這個基因位點的遺傳缺陷可使得中國人Ⅱ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上升17%。課題組正在進一步研究這一基因導致Ⅱ型糖尿病發病的機理。國外專家對這項研究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這項研究設計精密、樣本選取嚴格、實驗數據準確可靠、分析方法合理。這一易感基因的發現,將有力地推動中國人Ⅱ型糖尿病疾病的早預防、早診斷和個體化診療,並為認識Ⅱ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理提供新思路。

病因

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
1.遺傳因素
與1型糖尿病一樣,2型糖尿病有較為明顯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確定,有些尚處於研究階段。
2.環境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及增齡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因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3.年齡因素
大多數2型糖尿病於30歲以後發病。在半數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發病時年齡為55歲以上。
4.種族因素
與白種人及亞洲人比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發生。
5.生活方式
攝入高熱量及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會導致肥胖,隨著體重的增加及缺乏體育運動,胰島素抵抗會進行性加重,進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
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誘因包括肥胖、體力活動過少和應激。應激包括緊張、勞累、精神刺激、外傷、手術、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由於上述誘因,患者的胰島素分泌能力及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逐漸降低,血糖升高,導致糖尿病。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控制人體的遺傳因素。但是,我們能對環境因素進行干預,從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臨床表現

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島素抵抗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島素增高以補償其胰島素抵抗,但相對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島素分泌仍相對不足。此類病人早期症狀不明顯,僅有輕度乏力、口渴,常在明確診斷之前就可發生大血管和微血管併發症。飲食治療和口服降糖藥多可有效。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島素分泌缺陷為主,臨床上需要補充外源性胰島素。

檢查

2型糖尿病是胰島素不能有效發揮作用(與受體結合含量少)所致,因此不僅要檢查空腹血糖,而且要觀察餐後2小時血糖,特別應做胰島功能檢查。
具體數值如下: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在7.8毫摩爾/升以下。如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就可診斷糖尿病。如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為糖調節受損,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現。而尿糖檢查僅供參考,不能診斷糖尿病及用藥的依據。
胰島功能檢查:驗者口服75克葡萄糖水300毫升後觀察血糖、胰島素、C肽變化。

診斷

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
1997年7月美國糖尿病協會提出了糖尿病診斷和分類標準。
1.有糖尿病症狀,並且隨機血糖≥11.1mmol/L。隨機血糖是指就任意時間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包括多尿、煩渴和無其他誘因的體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狀態定義為至少8小時內無熱量攝入。
3.OGTT時2小時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進行。
沒有糖尿病的症狀而符合上述標準之一的患者,在次日複診仍符合三條標準之一者即診斷為糖尿病。
在新的分類標準中,糖尿病和葡萄糖耐量受損(IGT)及空腹葡萄糖受損(IFG)共屬高血糖狀態,與之相應的為葡萄糖調節正常的正常血糖狀態。IGT的診斷標準為:OGTT時2小時血糖≥7.8毫摩爾/升,但<11.1毫摩爾/升,IFG為空腹血糖≥6.1毫摩爾/升但〈7.0毫摩爾/升。
2010年ADA糖尿病診斷標準:
1.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
2.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義為至少8小時內無熱量攝入。
3.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小時血糖≥11.1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mmol/l。
在無明確高血糖時,應通過重複檢測來證實標準1~3。
跟過去相比有兩個方面的進步:增加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弱化了症狀指標,更多人納入糖尿病範疇,得到早期診治。

治療

1.外科手術治療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亞太減重暨糖尿病外科中心吳良平吳良平主任在臨床中接觸許多糖尿病患者,他一直致力研究外科手術治療糖尿病領域,通過大量的臨床證據顯示:減重手術可以長期有效地治療2型糖尿病。吳良平告訴筆者:“兩年前,外科治療糖尿病還是胃腸外科、內分泌科的熱點話題,內外科專家都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是目前,外科治療糖尿病的效果逐步證明,符合標準條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胃轉流手術後可以得到全面根治,突破了傳統的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口服降糖藥和注射胰島素治療模式。”
外科手術治療2型糖尿病有嚴格標準
外科治療糖尿病的手術並不複雜,吳良平告訴筆者:“手術過程中,首先將胃部分為上下兩個部分,較小的上部和較大的下部,然後截斷小腸,重新排列小腸的位置,改變食物經過消化道的途徑,減緩胃容積,縮短小腸,降低吸收。在成熟的糖尿病外科治療中心,通過腹腔鏡進行手術其安全性與膽囊切除術相同。93%的2型糖尿病患者手術後停藥可恢復正常血糖。”
“並不是每個糖尿病患者都可接受手術治療,評估一個患者能否接受手術,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吳良平介紹,一般來說,接受這種手術的患者需要滿足多個條件,比如:糖尿病病史在10年以下、年齡小於60歲、中度肥胖以上等。此外,患者的胰島素細胞功能處於代償期也是接受這種手術的條件之一。
2.口服降糖藥
(1)雙胍類(如二甲雙胍)這類藥物具有減少肝臟輸出葡萄糖的能力,並能幫助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和肝臟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2)磺脲類(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齊特和格列喹酮)這類口服降糖藥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島釋放更多胰島素。
(3)噻唑烷二酮類(如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此類藥物可以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幫助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和肝臟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不過羅格列酮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4)苯甲酸衍生物類(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與磺脲類藥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產生更多胰島素來降低血糖
(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這類降糖藥能抑制人體消化道對糖類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後血糖。
3.胰島素類藥物
若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藥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藥物會給你帶來不良影響時,醫生可能就會建議你使用胰島素。目前,胰島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島素筆等裝置通過皮下注射
不同胰島素製劑的起效時間和作用持續時間也不同。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適合自身當前病情的胰島素類型,並制定適當的胰島素注射時間。
為了達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時也可能將多種胰島素預混後進行注射。通常,胰島素注射的頻率為1~4次/天。
通過減輕體重和加強運動鍛鍊,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自己可以不再需要藥物。因為他們在體重達到理想範圍時,通過自身的分泌胰島素和飲食調節就能控制住血糖。
目前還不清楚孕婦口服低血糖藥物是否安全。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口服降糖藥而注射胰島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