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蛤蜊

中國蛤蜊

中國蛤蜊(學名:Mactra chinensis),俗稱飛蛤,為我國黃渤海習見種類,常年可采捕,以深秋和春季采捕的質量較好。主要分布於中國、越南、韓國。常棲息在淺海沙底。

基本信息

概述

中國蛤蜊中國蛤蜊

中國蛤蜊(Mactrachinensis)俗稱飛蛤、黃蜆子、凹形蛤蜊。系暖溫性底棲貝類。貝殼呈較圓的三角形,殼紅褐色,殼表平滑,具成長紋,越近腹緣越明顯,前後緣亦明顯。後緣長於前緣。殼頂為紫色,突出背緣,偏向前緣。殼內為白色陶質,鉸齒主齒小,前後側齒髮達。

棲息於低潮線附近的沙或泥沙底質水域海底。穴居生活,深度可達10厘米。主要食物為硅藻類。雌雄異體,體外受精。1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5—8月。

為我國黃渤海習見種類,朝鮮日本也有分布。可進行人工養殖。常年可采捕,以深秋和春季采捕的質量較好。

形態特徵

貝殼呈三角形,殼較堅厚。殼長略大於殼高,兩殼大小相等。殼頂稍突出,略高出背緣,位於背緣中央稍偏前方,向內彎曲,不接觸。小月面及楯面寬大。殼前後緣均圓形,背腹緣呈弧形。殼面膨脹。生長紋明顯,呈凹線形,殼頂處細密,至邊緣逐漸增粗。無放射肋。殼面褐色或黃褐色,光滑有光澤,有深淺交替的放射狀彩紋,殼頂常受損後呈白色。殼內面白色或帶藍紫色。鉸合部兩殼各有主齒兩枚,左殼八字形,前後各有1枚單片狀側齒,右殼人字形,前後各有1枚雙片狀側齒。內韌帶大,三角形,褐色。

繁殖生物學特性

山東沿海的中國蛤蜊全年只有1個繁殖周期,可分為6個時期:休止期,形成期、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耗盡期。組織學觀察顯示,配子發育周期分為2個明顯的階段:11月至翌年2月的休止期和包括配子形成、成熟和排放的性腺發育期。該地區中國蛤蜊雌雄配子的發育時間基本同步,配子發生均始於3月,大部分個體在6月至7月成熟,8月雌雄配子大規模排放。中國蛤蜊的卵母細胞直徑呈顯著的周年變化(P<0.05),從3月開始增加,7月達最大值。隨著產卵的發生,卵徑逐漸減小,至11月降至最低。條件指數在配子發生期開始增大,成熟期達到最高值,產卵後減小。

經濟價值

常用齒耙型漁具捕撈或手工采捕。肉質鮮美,可鮮食,也可加工成乾品或製作罐頭食品。胃中含沙,需清洗。一般經濟貝類。

加工技術

1、原料的來源與驗收:

中國蛤蜊捕獲後,要及時檢出破碎死蛤,並將活蛤置於陰涼處存放。在途中搬運要謹慎,確保鮮活,儘快運送到加工場地放入海水中暫養。

2、暫養:

海水中暫養成的蛤蜊每間隔二小時用寬齒木耙均勻攪動,促使其自由抽動向體外吐沙,暫養成二十四小時後即可撈出,然後再用乾淨的海水把蛤蜊體表上的泥沙沖洗乾淨,並放到塑膠箱內瀝淨海水。

3、開殼,取肉:

將瀝淨水的蛤蜊分批倒入沸騰的海水中,然後用木鏟上下翻動,待開口以後,用笊籬,快速撈出,放到條筐里瀝水。待水分瀝乾後可機械自動取肉或者手工取肉。取出的蛤蜊肉還要用5%的鹽水沖洗殘留的泥沙。

4、冷凍與曬乾:

鮮蛤肉按個體大、中、小三種規格分開單凍,並以每500克的重量裝袋直接轉入冷藏。鮮蛤肉的曬乾是把除淨泥沙的中國蛤蜊肉運到曬場,均勻播撒在事先搭好的曬台上。在晾曬過程中,要經常翻動,以促其快速曬乾。曬至九成乾以後,可原地收攏堆垛,用塑膠薄膜封蓋,使蛤肉封閉回潮12小時,而後散開曬乾。此方法可使乾後的蛤肉體表亮麗,肉鮮味美。

5、分級:

由於中國蛤蜊在捕撈時個體大小不均,因此蛤肉包裝上市之前要進行分級。按體長規格,一級蛤肉為25mm~300mm,二級蛤肉20mm~25mm,三級蛤肉20mm以下。

6、包裝:

中國蛤蜊肉干鮮精包裝是加工工藝最後一道工序,採用規格18cm x 25cm透明無毒的聚乙烯薄膜塑膠袋裝入500克蛤肉,抽真空封口。

注意如下幾點:

中國蛤蜊在加工前經過暫養24小時,確實起到除去大部分泥沙的作用。在用水蒸煮時,要嚴格掌握時間。如果時間過長,蛤肉老化。影響口感和出稱率,如果時間短,蛤肉不熟,不但難以取肉,還影響蛤肉的質量。另外在沸煮過程中,要不斷地按比例增加食鹽來調節味道,否則會影響口味及出稱率。取肉後必須再次去泥沙,以保證蛤肉鮮度及適口性。中國蛤蜊肉涼曬過程中通過封蓋回潮再次曬乾的處理方法,可使加工後的中國蛤蜊肉體表無鹽鹼,味道更鮮美,從而也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延長了保質期。

簾蛤目

簾蛤目(Veneroida)殼體外形多樣,但一般兩殼相等;鉸合部通常很發達,式樣變化很多;主齒強壯,常伴有側齒髮育;韌帶多數位於外側,少數種類有內韌帶;閉殼肌為等柱型,前後閉殼肌痕近相等,水管發達。簾蛤目為雙殼貝中最大也是最為多樣化的一個類群,已知2500種以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