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印染

中國紡織印染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

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紡織印染
中國古代紡織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

中國紡織印染

名稱:絡車
材質:木、竹
尺寸:長65厘米,高105厘米,寬63厘米
年代:清代
地點:江蘇省南通市
特點:這架絡車用竹、木製成,方框形木座穩重結實,是搖緯的工具。
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紡輪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紡織原料多樣化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和設備的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複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械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

各種類型的紡織機

中國紡織印染

1.紡墜
紡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於紡紗的工具,它的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時石器時代。根據考古資料,在全中國三十幾個省市已發掘的早期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墜的主要部件紡輪出土。出土的早期紡輪,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經簡單打磨而成,形狀不一,多呈鼓形、圓形、扁圓形、四邊形等狀,有的輪面上還繪有紋飾。

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紀,西藏地區一些遊牧藏民,仍在用它紡紗。

中國紡織印染

2.紡車
古代通用的紡車按結構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的圖像數據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多次發現,說明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最早的圖像數據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而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中國紡織印染

名稱:軋花機
材質:木
尺寸:長78厘米,高61.5厘米,寬56厘米
年代:清代
地點:雲南省
特點:基諾族用來將棉花絮與棉子分離的手工操縱機器。有兩根硬木作的圓棍,與彎曲的手柄相連。
搖動手柄使圓棍轉動,棉花從中經過軋制,可將棉絮和棉子分離,從而脫去棉花中的棉子。

中國紡織印染

名稱:軋綿子機
材質:木
尺寸:長65厘米,高105厘米,寬63厘米
年代:清代
地點:海南省通什地區江蘇省
特點:腳踏軋花機。機身上半部的曲柄與圓木棍相連,另有一根鐵棍與木架相連。機身的下半部為外撇的三腳架,三腳之間的橫木上安踏板。腳踏板可帶動鐵棍轉動,與手柄轉動的木棍互相傾軋,即可將棉花中的棉子除去。

中國紡織印染

名稱:足踏紡車
特點:腳踏紡車,是元代著名的紡織家黃道婆改進並創造的較為先進的紡車。紡車由紡輪、車身踏板和紆子組成。紡輪較大,輪幅呈葫蘆形,車身的上部有四隻紆子。車身的下部呈圓拱橋形,上有圓孔,扁長木踏板的軸從中穿出。由於用腳踏轉動紡車,人的雙手可以同時紡三根或者四根麵條,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紡車造型別致,線條優美,設計獨具匠心。

中國紡織印染

名稱:紡車
材質:木、竹
年代:民國
地點:江蘇省南通市
特點:此紡車紡輪大而纖細,用竹篾圈成,輪軸與柄相連,車身為方形框架。可能市紡緯的工具,即將繞在管子上的紗或絲,經紡緯車張在細竹管上,作緯紗和緯絲,作上機織布或其他織用。

3.水力大紡車
古代紡車的錠子數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為5枚。宋元之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各種傳世紡車機具的基礎上,逐漸產生了一種有幾十個錠子的大紡車。大紡車與原有的紡車不同,其特點是:錠子數目多達幾十枚,及利用水力驅動。這些特點使大紡車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以紡麻為例,通用紡車每天最多紡紗3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紡績時,需使用足夠的麻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

中國紡織印染

中國紡織印染

名稱:紡車與絡車
材質:木
年代:清代
地點:江蘇省
特點:紡車和絡車是卷緯的工具,絡車上的紗或絲,經過紡車而卷在小竹管上。該小竹管上的緯絲可放入梭床之中,用以織布或織綢。繞紗或絲的小竹管一般採用小箭竹做成。
名稱:絡車
材質:木
尺寸:長 60 厘米,高 100 厘米,寬 30 厘米
年代:清代
地點:江蘇省
特點:此絡車由車架,紡輪,曲柄組成,是紡緯的工具,亦稱作緯車。

4.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是帶有腳踏提綜開口裝置紡織機的通稱。踏板織機最早出現的時間,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說明。研究者根據史書所載,戰國時期諸侯間饋贈的布帛數量比春秋時高達百倍的現象,及近年來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織機的漢畫象石等實物史料,推測踏板織機的出現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到秦漢時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已普遍使用。織機採用腳踏板提綜開口是織機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它將織工的雙手從提綜動作解脫出來,以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大大提高了生產率。以生產平紋織品為例,比之原始織機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時可織布0.3至1米。

中國紡織印染中國紡織印染

名稱:織機
材質:木
年代:清代
地點:上海市松江縣
特點:作為民間織布機,此機較寬大,織出不的門幅較寬,一般約有一尺左右,明清時期松江的棉紡織業狠發達,幾乎是家家紡織,戶戶織布,故而松江的棉布亦有“衣被天下”之稱譽。

織品的染色

中國紡織印染 紅花(又名紅藍草)可直接在纖維上染色,故在紅色染料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紅色曾是隋唐時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詩句“紅花顏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況了紅花非同凡響的艷麗效果。根據現代科學分析,紅花中含有黃色和紅色兩種色素,其中黃色素溶於水和酸性溶液,無染料價值;而紅色素易溶解於鹼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產生沉澱,形成鮮紅的色淀。古人採用紅花泡製紅色染料的過程如下:將帶露水的紅花摘回後,經“碓搗”成漿後,加清水浸漬。用布袋絞去黃色素(即黃汁),這樣一來,濃汁中剩下的大部分已為紅色素了。之後,再用已發酸的酸粟或淘米水等酸汁沖洗,進一步除去殘留的黃色素,即可得到鮮紅的紅色素。這種提取紅花色素的方法,古人稱之為“殺花法”,此方法在隋唐時期就已傳到日本等國。如要長期使用紅花,只須用青蒿(有抑菌作用)蓋上一夜,捏成薄餅狀,再陰乾處理,製成“紅花餅”存放即可。待使用時,只須用烏梅水煎出,再用鹼水或稻草灰澄清幾次,便可進行染色了。“紅花餅”在宋元時期之後得到了普及推廣。

中國紡織印染

靛藍,是一種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還原染料。戰國時期荀況的千古名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源於當時的染藍技術。這裡的“青”是指青色,“藍”則指製取靛藍的藍草。在秦漢以前,靛藍的套用已經相當普遍了。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已逐漸摸索出製取靛藍的關鍵技術,從而打破了藍草染色的季節限制。
古人的造靛方法如下:先將刈藍倒豎於坑中,加水過濾,將濾液置於瓮中,按比例加入石灰,再用木棍急劇擊水,加快溶解於水中的靛甙與空中氧氣的接觸,使之氧化成為靛藍,沉澱後,將水除去,等靛藍的水分完全蒸發,則可將其盛到容器內,製成藍靛。這種造靛和染色的技術,與現代合成靛藍染色的機理是完全一致的。與紅花一樣,藍草也可製成固體染料:先製成泥狀的靛藍,待染色時,先用酒糟發酵,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氫氣、二氧化碳可將靛藍還原成靛白。用靛白染成的白布,經空氣氧化,又可顯現出藍色。靛藍的這種發酵還原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使用,而且該種古老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大約公元前100年,印度始製成靛藍,與中國人不同,他們採用尿發酵法染藍。

中國古代用於著色的材料可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後者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

中國紡織印染

我國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紅色類的茜草、紅花、蘇枋;黃色類的藎草、梔子、姜金和槐米;藍色類的鼠李;黑色類的皂斗和烏桕等等,它們經由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術,可變化出無窮的色彩。下面著重介紹一下紅花和靛藍這兩種染料的製作過程。
種植物染料的性質,並發明了多種染色技術和被稱為「纈」的防染印花技術。各種染料均有其著色原理,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雖然都是色料,但它們的著色原理卻是不同的。
礦物顏料著色是通過粘和劑使之粘附於織物的表面,但顏色遇水即容易脫落。植物染料則不然,染制時,其色素分子是通過與織物纖維親合而改變纖維的色彩,所著之色雖經日曬水洗,均不易脫落或很少脫落。

古代常用的礦物植物染料實在多不勝數,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造的染色工藝計有:直接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種和工藝方法的多樣性使古代印染行業的色譜十分豐富,古籍中見於記載的就有幾百種,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地分出幾十種近似色,這需要熟練地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配方及改變工藝條件方能達到。
主要織品

中國紡織,歷史悠久。紡織產??四大品種,製作工藝各不相同,風格獨具,下面分別對它們作簡單介紹。

刺繡

刺繡作為手工藝的刺繡,是在一般縫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穿針引線縫製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中國紡織印染中國紡織印染

中國刺繡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針,而且有了紡織。中國的刺繡,數千年來大體上是沿著這樣一條線發展的:先是刺繡衣裳,又擴展到刺繡起居的日用品,以後才上升到刺繡觀賞品。直到現在,依然是分作兩類,即刺繡生活用品和刺繡書畫。

刺繡是一種原發性的藝術,是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創造出來的。刺繡質樸純真,表現出刺繡藝人內在的深情。

絲綢

在結繭時所吐出的一種液體,由絲蛋白和絲膠經過空氣凝固而成。絲的性能優良,韌性大而且彈性好。一條蠶可吐絲1000米長左右。養蠶繅絲,絲織刺繡,成為中國古代婦女的主要勞動。一條小小的蟲兒竟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並引起全世界的震動。

中國的絲織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中國的絲織物開始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國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兩個鼎盛期。在絲織方面也是空前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並有許多實物流傳下來。長期以來,中國不但是發明絲綢的國家,並且是有這種手工業的唯一國家。由於高級絲織品的向外輸出,中國被世界各國譽為"絲
國"。

現在所稱的"綢",是絲織物類稱。綢,質地較細密,但不過於輕薄,有生織、熟織、素織、(平紋上起簡單花紋)之分。

中國絲織物的圖案花紋,一開始就呈現出豐富多采的景象。不論小花、大花、單色、彩色,也不論幾何自然形,都適應著絲物結構和實際用途,並且且又與同時代的藝朮裝飾相映照。中國傳統的工藝裝飾圖案,在題材和內容上不僅講究形式的美感,更強調吉祥的含義。那些辟邪驅惡的命題也是為了平安納福。

絲綢錦緞,以其華美高貴的品質贏得了全人類的珍愛,又以各種不同的織造技藝使其繁雜多樣,加之風格獨異的藝朮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輝煌。

服飾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

中國紡織印染

服飾

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都積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影響而生成的。漢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裙子、大衣、圍巾、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徹底擺脫了老式樣,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地毯
中國約在(清)鹹豐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間(1860-1871)開始生產地毯。地毯圖案設計,大約出現在19世紀最後的幾年。20世紀初,中國地毯在圖案設計、設色、工藝三方面漸趨成熟,至20年代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地毯。

中國紡織印染

地毯

中國地毯的標準制式:
地毯圖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內紋樣的布局以圓夔紋樣為主占據地毯中心??外部環繞著小邊和大邊,地毯的邊緣是一圈狹窄而沒有任何裝飾的匝邊。

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於朝廷禮儀、帝後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數為民間喜慶活動使用。

中國地毯圖案的格局、紋飾以富麗堂皇、莊重肅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稱於世。1920年以後,中國地毯又產生了彩枝式、美朮式等類圖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