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紡

麻紡

麻紡是利用麻類纖維製造紡織品的技術。把麻纖維加工成紗線的各種紡紗工藝過程。紡紗用的麻類纖維包括韌皮纖維和葉纖維。韌皮纖維有苧麻、黃麻、槿麻、苘麻、亞麻、大麻等。葉纖維有劍麻、蕉麻等。麻類纖維資源豐富,具有纖維長、強度高、伸長小、吸濕放濕快等特點,所紡紗線可以製成各種麻織物、水龍帶、傳送帶以及各類縫紉用麻線等,供衣著、裝飾、工農業生產和國防建設多方面使用。在天然纖維原料用量中,黃麻僅次於棉纖維占第二位,所以麻紡在紡織工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簡述

麻紡麻紡
把麻纖維加工成紗線的各種紡紗工藝過程。紡紗用的麻類纖維包括韌皮纖維和葉纖維。韌皮纖維有苧麻、黃麻、槿麻、苘麻、亞麻、大麻等。葉纖維有劍麻、蕉麻等。麻類纖維資源豐富,具有纖維長、強度高、伸長小、吸濕放濕快等特點,所紡紗線可以製成各種麻織物、水龍帶、傳送帶以及各類縫紉用麻線等,供衣著、裝飾、工農業生產和國防建設多方面使用。在天然纖維原料用量中,黃麻僅次於棉纖維占第二位,所以麻紡在紡織工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分類

分類依據

麻類纖維,如中國的葛藤、苧麻,埃及的亞麻等,是人類最早利用的紡織纖維。大約在6000多年前人們就用手工把麻分扯、緝理、績成紗線,搓成繩索,結網編衣。麻紡依纖維種類可分為黃麻紡、苧麻紡、亞麻紡和葉纖維紡等四種紡紗工程。

黃麻紡

以黃麻為主要原料的麻紡工藝過程。槿麻和苘麻可以作為黃麻的代用品紡紗,或同黃麻混紡。黃麻紡制的紗線主要用來做麻袋、打包布、地毯底布、貼牆布、電纜紗、鋼繩芯紗、導火線和各種綑紮用麻線等。

19世紀以前,人們用手工或紡車紡制黃麻紗線來製做繩索和粗布。1825年,在英國丹迪開始用亞麻紡紗機械試紡黃麻,至1832年獲得成功,在這一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黃麻紡紗的工業生產。19世紀50年代開始有了比較完善的黃麻紡紗機器設備。20世紀以來,黃麻紡紗設備向自動化、大卷裝方向發展。40年代,黃麻細紗機採用大牽伸機構以後取消了粗紗機,用麻條直接紡成細紗,縮短了工序。黃麻紡包括原料準備,梳理、並條和細紗等工序。

①原料準備:經過脫膠以後的黃麻纖維稱精洗麻或熟麻。精洗麻中有殘存的植物膠質,纖維仍相互膠合,纖維叢分離性差,手感粗硬糙澀,還粘附著麻梗、皮屑、塵土等雜質,需要先經過原料準備加工,使之疏鬆、柔軟、潤滑,並除去部分雜質。原料準備包括拆包、選麻、分把、軟麻、給濕、堆倉等工序。首先是拆開麻包,逐把選麻,分清等級,抖除雜塵,均勻分把。然後通過軟麻機壓軋和加乳化油給濕,使纖維變得疏鬆、柔軟、滑潤。堆倉是將軟麻後的麻把堆置在麻倉里踩實壓緊,讓乳化油均勻擴散滲透到麻把各部位。同時,由於微生物的作用,進一步脫去殘存膠質,使纖維變得膨潤、柔軟。經給油堆倉的黃麻稱為油麻。

②梳理:把油麻通過兩道羅拉梳麻機逐步分扯、撕裂、分梳成較細的工藝纖維並去除部分雜質。頭道梳麻機製成的麻卷,按配麻比例把不同等級、不同產地、不同輕重的麻卷按10~12隻搭配,餵入二道梳麻機進一步分梳和混和,使產品的質量和色澤保持相對穩定。

③並條:把二道梳麻機加工的麻卷通過並條機加以牽伸、併合,使麻條的結構逐步均勻,纖維進一步得到分梳、伸直平行、混和,成為可供紡紗用的熟條。黃麻並條機採用針排牽伸機構。一般要經過2~3道並條工序,都是把兩根條子併合成一根。

④細紗:把末道並條機輸出的纖維條,在細紗機上經過牽伸、加拈紡成一定支數的管紗。黃麻細紗機的牽伸機構大多採用皮圈輕質輥等形式,加拈一般採用懸吊式翼錠機構,也有採用離心錠的。紡成的細紗經槽筒絡筒機絡成筒子,再在懸吊式翼錠拈線機上拈合,製成不同股數的麻線。

苧麻紡

以苧麻為原料的麻紡工程。苧麻纖維強力高、纖維細、吸濕性好,可紡制較高支數的純紡或混紡紗。適宜織制各種衣著、裝飾、工業用織物和水龍帶等,作為夏令服裝用料,穿著尤為舒適,也可用作各類皮革、篷帆等的縫線。

在中國,苧麻紡有悠久歷史,早期以手工製做漁網、繩索和衣著用布。例如夏布就是用半脫膠的苧麻,手工拈績成紗製成的織物。19世紀末開始採用機器紡紗。後來,套用絹紡機械紡制苧麻獲得成功,遂形成比較完整的絹紡式苧麻紡工藝。由於絹紡工序繁複、手工操作多、勞動生產率低,20世紀60年代以來又套用毛紡機械加以改進紡制苧麻獲得成功,形成了毛紡式苧麻紡工藝。這兩種工藝都屬於長纖維精梳系統。精梳苧麻纖維時落下的短纖維稱為落麻,是短麻紡的原料。

亞麻紡

以亞麻為主要原料的麻紡工藝過程,包括原料準備、梳理和成紗。亞麻紗線可用於織製衣著織物、抽繡布、油畫布、防水帆布、貼牆布、消防水龍帶等,也可用作皮革、篷帆的縫線。亞麻長麻紡紗工藝過程如下:

①原料準備:從亞麻原莖中提制纖維。在古代,人們已經懂得將亞麻原莖用水浸漬,製取纖維。這種纖維,是由若干單纖維和膠質粘聯而成的束狀長纖維,可以拈接成紗。現代亞麻紡仍然使用類似的自然浸漬法(如雨露法、冷水法、溫水法等)製取半脫膠亞麻纖維。亞麻原莖經浸漬(又稱漚麻)和初步加工製成的長纖維,稱打成麻,同時產生的短纖維,稱一粗和二粗。

②梳理:打成麻經櫛梳,加工成梳成麻和短麻。梳成麻用長麻紡紗工藝,短麻和一粗、二粗用短麻紡紗工藝。打成麻也可以直接制條紡紗。

③成紗:亞麻成紗加工分長麻紡和短麻紡二種。長麻紡紗的主要工藝流程是:根據成品的質量要求,確定配麻成分,把梳成麻清潔混和後,用人工將麻束均勻地平鋪搭接餵入成條機,經過針排的作用,使纖維伸直平行製成麻條,也可由櫛梳成條聯合機(見櫛梳)直接製取麻條。然後經4~5道並條機和一道粗紗機製成粗紗。長麻成條機、並條機和粗紗機均採用開式針排機構。

從亞麻粗紗紡制細紗,可根據織物品種和質量要求採用濕紡法或乾紡法。濕紡法:始於19世紀初。在細紗機上,粗紗先通過水槽浸濕再進入牽伸區。浸濕後的粗紗,纖維膠質軟化,有利於牽伸,而且由於水的作用使成紗光潔,毛羽少。濕紡亞麻紗可紡36~48公支。紡成細紗後,再進行煮練或漂白,除去果膠、木質素和其它伴生物,以利於織造和印染,但細紗結構易受損傷,強力下降。從19世紀50年代起,已普遍採用粗紗煮練和漂白後再紡成細紗的工藝。纖維柔軟的用純鹼煮練;纖維粗硬、含木質素較多的,則用燒鹼或混合鹼煮練。漂白劑可使用雙氧水、次氯酸鈉或亞氯酸鈉。紡成的細紗採用管紗乾燥法烘乾。乾紡法:粗紗不經水槽浸濕或煮練,直接經細紗機紡紗,工藝簡單、成本低,但只能生產較粗的紗,純麻乾紡紗通常不超過16公支。有的在牽伸羅拉引出處安裝潤紗裝置,以減少紗的毛羽,稱潤紡或半濕紡。

亞麻短麻紡紗是將櫛梳機產生的短麻和經過除雜處理的一粗、二粗,通過梳麻機梳理製成麻條,再經3~4道短麻並條機和一道粗紗機製成有拈粗紗,經濕紡法或乾紡法紡成細紗。短麻並條機和粗紗機構採用開式針排牽伸機構。亞麻短麻紡紗也可使用精梳工藝,採用交叉式針梳機和直型精梳機,可改善細紗質量,但將產生約20%的精梳落麻。

亞麻與化纖混紡時可以分別制條,採用條子混和的方法在上述紡紗工藝設備上加工。也可將亞麻纖維切斷成與混用纖維相應的長度,並煮練和漂白,然後採用散纖維混紡的方法在棉紡、中長紡、絹紡或毛紡設備上紡紗。亞麻紡紗工藝也有發展,如使用打成麻直接製成麻條,經精梳後用長麻紡紗工藝紡成細紗;或把打成麻經多區拉斷直接用制條機製成條,然後用短麻精梳工藝紡成細紗。

葉纖維紡

把葉纖維或硬質植物纖維紡製成繩索的麻紡工藝過程。產品可供航海、水產、工業、林業、國防等部門作栓系、傳動、綑紮、拖曳之用。

葉纖維紡紗制繩有原料選配、分把、梳理、並條、紡紗和合股、制繩等工序。根據原料品質和產品要求,把不同等級的纖維搭配混用並分把,然後餵入雙區針排的延展機,受針排梳理和牽伸作用製成纖維條。一般經4~6 道延展機,使纖維平直,麻條拉細。在第一道梳理時,需滴注一定量的油液(繩纜油),以改善柔軟度並提高潤滑、抗水、抗腐等性能。再將2或3根麻條併合,經2~3 道並條機的針排梳理、牽伸和去除部分雜質。最後經臥式紡紗機由針排牽伸,翼錠加拈成規定細度的紗。梳理、並條、紡紗各道機台的針排梳針配置是由粗到細,由長到短,由疏到密。

根據產品規格和用途的不同,可把數根或數十根紗經制股機(股線搓繩機)合股加拈成各種規格的股繩。有些特殊要求的繩索還以鋼絲繩夾入股繩中作為股芯,增加強度或重量。3根或3根以上的股繩經臥式制繩機合併加拈,擰合成各種粗細不同的繩、索、纜,也有採用重型編繩機製成多股花式編織索或纜的。

我國盛產各種麻類纖維,其中苧麻、亞麻產品已有較長歷史,生產工藝己趨成熟。它們具有粗獷、涼爽、抗菌、抗紫外線等功能,製成紡織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為了擴大紡織用麻類原料,將可紡性差、染色難的大麻、黃麻、胡麻等用於開發中高檔紡織產品,關鍵問題要解決麻的精練、紡紗質量和印染後整理技術等。

在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熱帶植物較多,開發利用熱帶天然植物纖維,如:劍麻、椰衣纖維、鳳梨葉纖維、香蕉莖桿纖維,已引起紡織界的關注,將這些纖維製成地毯、沙發布、牆布等家用紡織品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鳳梨葉和香蕉莖桿纖維資源豐富,纖維品質比劍麻柔軟纖細,可紡性好,也可製作高檔服裝面料。這兩種纖維具有麻的特性外,還有風格獨特,特殊光澤、熱傳導性好、涼爽光滑等特點。用純天然香蕉莖桿纖維製成的時裝在巴黎展出時,引起大家關注。日本日清紡織公司獨自開發了香蕉莖桿纖維生產技術,用香蕉莖桿纖維和棉混紡(30/70)製成牛仔服和網球服、床單、毛巾等紡織品投放市場。我國也正在積極開發此類新原料和紡織品,開發成功將會有較大的效益。

苧麻紡工藝分類

絹紡式苧麻紡工藝

分脫膠、梳理和成紗三段。主要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①脫膠:苧麻韌皮層中可供紡紗的纖維素含量約70%左右,其餘是膠質。脫膠就是用化學和物理方法除去脫質。脫膠後的苧麻再經給油、烘乾,成為精幹麻。

②梳理:把精幹麻加工成長度在一定範圍內的單纖維。精幹麻需要先經軟麻、加油、堆倉,以提高纖維的可紡性能。然後經頭道切綿機(大切機)和圓梳機(見制綿)的梳理,製得頭道長纖和落麻。把頭道落麻再經二道切綿機(小切機)和圓梳機的梳理,製得二道長纖和落麻。頭道和二道長纖分別經過人工揀麻,剔除殘留雜質,並分扯疊成一定寬度的片狀麻頁,依產品要求進行配混、定重。切綿和梳綿和道數有時可增加到3道,視原料和產品要求而定。

③成紗:包括延展、制條、並條、粗紗和細紗等工序。把配混定重的長纖維麻頁,經過兩道延展機的針梳、混和加工成一定長度的麻帶,經制條機的針梳、牽伸製成連續狀麻條,再以8~10根麻條併合,經3~4道並條機的針梳作用,使纖維進一步伸直平行、均勻混和、製成一定細度的麻條,然後經1~2道粗紗機紡成粗紗,經細紗機紡成細紗。

毛紡式苧麻紡工藝

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其中脫膠、軟麻、堆倉等梳前工序和製成麻條以後的並條、粗紗、細紗等紡紗工序與絹紡式苧麻紡相同。而開松、羅拉梳理和精梳,採用類似於黃麻紡和精梳毛紡的部分工藝和設備。絹紡式苧麻紡末道圓梳機產生的落麻或毛紡式苧麻紡的精梳落麻纖維長度較短、整齊度差、含麻粒雜質多,是短麻紡的原料。短麻紡採用粗梳系統紡粗支紗,也可和其他短纖維進行混紡。

此外,把苧麻先切斷成一定長度,再脫膠製成中長型精幹麻,可採用中長纖維紡紗工藝和設備紡中支紗。

行業發展

2014年一季度我國麻紡織行業整體經濟形勢良好,特別是含麻服裝,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麻紡織品進出口出現結構性調整,從初級產品向終端產品轉化。然而在當前情況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中國麻紡行業在發展道路上還將面臨諸多困難。

行業經濟指標穩中有升

2014年一季度,全國300家規模以上麻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達110.27億元,同比增長6.55%;實現累計利潤總額達5.56億元,同比增長13.06%;存貨累計達52.82億元,同比增長8.01%。其中銷售利潤率為5.04%,比去年同期的4.75%增長了0.29個百分點。

麻紡織主要大類統計產品為亞麻布與苧麻布。據統計局數據顯示,亞麻布與苧麻布生產狀況較去年相比,增速幅度略有提升。其中亞麻布生產方面,根據統計局跟蹤的59家亞麻企業生產數據,2014年一季度59家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生產亞麻布(含亞麻≥55%)達1.01億米,同比增加0.91%,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幅度上升;其中江蘇依然是亞麻布(含亞麻≥55%)生產量最大省份,累計生產4351萬米,占全國亞麻布生產比重約43.36%,並且增速同比增加11.45%,大於國內0.91%的增長速度,後期所占比重依然會有小幅提升。在苧麻布生產方面,跟蹤的38家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生產苧麻布(含苧麻≥55%)達8375萬米,同比增長3.17%,與去同期相比增加了13個百分點。

2014年一季度,紡織工業完成投資807.71億元,同比增長16.42%,其中,麻紡織行業累計完成投資18.08億元,同比增長15.36%。與此同時,麻紡織企業新開工項目數量與施工項目數量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7.32%與25%,並且增速下降幅度較整個紡織行業相比稍大。

未來之路

2011年4月,中國麻紡行業協會正式發布《中國麻紡織行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戰略目標綱要》(簡稱《規劃綱要》),為全國麻紡產業指明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

為了更深層次地闡明《規劃綱要》的目標和任務,幫助麻紡企業把握時代脈搏,順應行業發展方向,《紡織服裝周刊》邀請中國麻紡行業協會會長許吉祥作了詳細解讀。

明確重點攻關項目促進產業升級

“十二五”期間要加大對麻紡落後設備的更新置換,引進研發先進設備,加強開發高效節能的麻紡織工藝設備,重點解決苧麻紡和黃麻紡技術設備嚴重落後的問題,落實苧麻纖維加工和紡織先進技術設備研製項目,縮短工藝流程,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勞動力成本。

“‘十二五’重點推廣的麻類纖維生物或生物酶技術,或結合物理方法的脫膠技術,不僅能減少污水排放,而且能達到良好的脫膠效果。這個技術需要示範企業和院校、生物製劑公司等聯合攻關,把握原料、酶製劑用量和操作、環境等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規律,進一步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實現技術定型。”許吉祥強調,“嵌入式紡紗技術在麻紡行業的工藝技術研究及產業化,也是今後五年要重點攻關的技術項目。”嵌入式紡紗技術在毛紡行業已實現產業化生產,麻紡企業及科研單位正在進行嵌入式紡紗技術的生產試驗,下一步將積極開展相關配套技術及設備的研究,圍繞產業鏈進行新產品研製。

談到最佳化高效、低耗、環保的麻類纖維紡紗技術,定型專用工藝設備時,許吉祥表示:“目前緊密紡(集聚紡)技術已有企業試驗套用;帶狀精幹麻技術和牽切紡技術目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亞麻、大麻、黃麻精細化生產已有研究基礎,需進一步研發和推廣。今後要著力解決麻緊密紡(集聚紡)關鍵技術,規範和定型苧麻牽切紡工藝設備,突破高效短流程水理機、精梳機等設備技術,實現連續化、自動化生產,在麻紡織行業推廣套用。“十二五”時期計畫建成1~2條自動化、短流程、用工少的苧麻、黃麻紡織專有生產示範線,精細大麻、亞麻紡織生產示範線,為相關技術的產業化發展鋪平道路。”

擴大種植優質麻類保證原料供應

從長遠戰略的高度出發,麻紡產業必須重視並堅持國內麻紡織原料的種植業發展,爭取相關政策支持,遏制亞麻、苧麻種植連年大幅下滑的局面,促使國內麻紡原料種植面積和產量到2015年翻一番,逐步提高國產亞麻、黃麻使用比例到50%。

許吉祥指出:“苧麻小型剝麻機已有多種機型,需進行機型篩選定型,大型剝麻成套設備目前已處於研製階段,期內進行小試與中試;亞麻種植收穫已有一定機械化生產基礎;小型大麻農用設備也已有研究和套用,需要研發適合黑龍江和新疆等種植基地大田生產的成套技術和大型設備。目前要加緊解決亞麻良種培育和引進繁擴技術,苧麻、黃麻、大麻的良種培育(基因)技術;需將良種評價深入到纖維層級,建立完善的良種評價體系;建設優質品種種植基地,使原料質量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促進國內麻原料的持續健康發展。”

《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麻纖維良種培育,建立優質原料基地。首先,加強麻類作物良種培育研究,建立和完善種植規模與麻紡織加工業協調發展的市場機制;其次,在東北、新疆及雲南等亞麻資源產區,建設亞麻良種繁育和作物種植產業化的亞麻原料基地;第三,在湖南、四川及江西等苧麻資源產區,建設苧麻優質作物種植產業化的苧麻原料基地;第四,在湖南、廣西加強苧麻高細纖維品種、黃麻長(圓)果良種培育;第五,在安徽、黑龍江、新疆、湖南進行漢(大)麻良種選育復壯、竹原纖維新品種和羅布麻人工種植等良種選育研究等;最後,完善現有基地的各項配套設施,建立健全相應的研發檢測中心和運輸(銷售)渠道。

加強企業行銷建設開發內需市場

《規劃綱要》指出,“十二五”期間,麻紡行業要調整進出口比例結構,內外銷市場協調發展。到“十二五”末實現50%外銷和50%內銷。“十二五”期間,麻紡織纖維使用量年均增長8%,2015年預期達到125萬噸(含其他麻類纖維),2020年預期達到200萬噸。

麻紡行業要想持續地發展,要以終端產品為市場目標。“實施麻紡織品牌戰略,培育若干麻紡織品牌企業,加快提高麻紡織自主品牌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帶動產業升級。同時要加大麻紡織消費文化的宣傳,創造和培育“麻時尚”的消費文化氛圍,使更多的消費者了解、認識和喜愛麻紡織產品。”許吉祥說。

在人民幣升值、用工成本增高的不利因素下,許吉祥建議麻紡企業既要鞏固和開拓麻紡織產品的國際市場,保持出口份額基本穩定,又要大力培育麻紡織產品的內銷市場,拓寬內銷麻紡織產品的領域,提高麻紡服裝、針織、民用、軍用、產業用紡織品比重,提高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終端產品銷售比例,尤其是要加大針織產品開發力度。在重視產品研發的同時,加快行銷隊伍建設,掌握行銷渠道,重視網路行銷,尤其是結合國內消費理念和市場需求,挖掘國內需求潛力,開拓國內市場。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節能減排

《規劃綱要》確定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是:完善創新機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動信息化建設,實現高效競爭;建立和完善創新激勵制度,加強產品技術創新與設計創意中心建設;加強電子商務在銷售領域的推廣,建設中國麻紡織原料、面料、服裝及製品的電子交易市場,實現管理信息化、生產自動化、交流電子化,增強麻紡織企業的市場快速反應能力,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為麻紡行業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跳躍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將麻紡行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與淘汰落後產能結合起來。許吉祥指出,首先要加快麻紡機械裝備的研發改造,提高行業內國際先進設備的比重,促進減少用工,推進麻紡織工藝與產能上水平,增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比和提高生產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競爭力。其次要充分發揮麻紡行業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產業優勢。“比如說苧麻減量脫膠工藝,採用自主研製的苧麻脫膠助劑和牽伸機,達到快速、均勻脫膠,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的目的,採用新型漂酸洗油聯合機工藝代替老漂酸洗、給油工藝。這個技術可以節約用水6%,節約用電8%,節約蒸汽8%,折合少用標準煤8%,少排硫化物5%,少排二氧化碳6%,少用氫氧化鈉5%,減少勞動用工5%。此外,工人勞動強度降低、勞動環境得到改善,很有推廣價值。”許吉祥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