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是我國著名民族博物館之一,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展館面積2600多平方米,現己接待100多個國家的文化人士和觀光遊客。

基本信息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武昌南湖之濱,展館面積2600多平方米,館舍建築依山就勢,隨自然地貌高低分布。在空間處理上,以3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的內院為中心,利用不同尺度和長寬比及閉合、開敞等富有變化的組合方式精心構築,將庭院、走廊、大廳、內室連為一體。屋上蓋琉璃瓦,並綴以飛閣重檐,秀麗玲瓏。整個建築既莊重典雅,又和諧明快,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融入了我國傳統建築的精髓和少數民族的建築風貌,顯示了炎黃子孫的獨特匠心。觀展之餘,若有興登樓臨遠,江南之白雲藍天,畫山秀水,朝陽夕暉,荷風花色,可盡情欣賞。

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民族學博物館,經過幾十年幾代博物館人的不斷努力積累,目前已收藏我國中南、華東、西南等地區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的民族文物一萬餘件,包括少數民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服飾、文史檔案、宗教器物、書畫等方面的內容。她們或古樸粗獷,或玲瓏典雅,或裝飾華麗,或構圖冼練,其中不少堪稱珍品、孤品,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象京族的“繡花彩”宗教服裝、仫佬族的對襟繡花女服、黎族的刻木記事實物等在各民族地區民間早已失傳,甚至不見於當地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成為國內唯一。2000年6月,由國家民委和雲南省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民族服飾博覽”會上,我館即受湖北、廣西等省區的邀請,派人攜有關民族服飾代表相關民族參展,彌補了該民族傳統服飾的缺撼!象不用一顆鐵釘、採用中國傳統木作工藝榫卯銜接、結構巧妙、做工精緻的土家族傳統雕花家俱,代表了土家族傳統民間手工藝的極高水準。豪華的土家族三滴水床,床花板上用浮雕和鏤空等手法雕刻有土家族服飾、兵器、樂器、狩獵工具以及反映人類生殖崇拜的瓜果、花卉等。還有反映土家山寨艷陽高照,皓月當空,河上跨橋、河中行船等幾十幅文化內涵豐富的圖案,表達了土家族人民對“人傑地靈,人壽年豐”理想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土家族洗臉盆架雖無三滴水床的氣勢,但盆架上細緻的圖案,高超的雕刻技藝則更勝一籌。此外,古樸雅致的蠟染;色澤鮮艷的壯錦、土家錦、黎錦、侗錦;形象生動、花中有花、情趣橫生的剪紙;世界面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文化的產物——儺面具;中國南方古代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物——銅鼓等藏品都令到這裡參觀的人嘆為觀止。
在搞好民族文物收藏、保護的同時,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也非常重視文物的陳列展示工作。自1986年新館落成開放以來,根據博物館的實際情況和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民族學博物館先後在館內以及上海、洛陽等地主辦了定期及臨時性的展覽十幾次。目前在館內主辦的展覽有“館藏文物集粹”、“中國少數民族服飾藝術”、“土家族民間傳統工藝”、“黎族傳統文化”、“南方少數民族造型藝術”等。展覽以實物為主,配以適當的圖片和文字說明。舉步之間,便能讓廣大觀眾領略我國南方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風俗民情,有志於民族學、人類學、文化學者,更可登堂入室,尋根本、溯源流,探究我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真諦。
作為專業性很強的文化教育機構,民族學博物館不僅在中南民族大學和武漢有關高校相關專業的教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還是武漢市重要的社會教育資源。
民族學博物館是建立在民族學學科基礎之上的專業博物館,它與民族學的關係,正如化學和物理與它們的實驗室的關係似的,是一體中的兩個部分,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實際上民族學博物館就是民族學的一個間接的田野調查基地,雙方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種共生狀態。每種學科負有兩種使命:一是使本學科的知識理論不斷深化更新;二是把已有的知識廣為傳播。在民族學學科總的範圍內,民族學主要承擔了第一使命,第二種使命則由民族學博物館來肩負。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自開館以來,一向重視為民族學及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活動提供服務。民族學博物館不僅是我校民族學及相關學科的教學實習基地,而且還成為武漢市有關高校社會學、人類學、建築學、工藝美術等相關學科專業的教學實習基地,為高校相關學科的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優質的服務。
早在1966年之前,民族文物陳列館作為當時武漢市有特色的文化部門就曾接待了包括印度總理尼赫魯在內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各方面人士,為宣傳我黨和我國的民族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1986年新館落成後,即向社會開放。面向廣大觀眾,尤其是武漢市及其周邊的廣大中小學生普及民族知識。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民族學博物館加大了對外開放的力度,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達數萬人次,成了武漢市科教旅遊線路的重要景點之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許多國際友人參觀後都題辭留念。黨和國家領導人、學術界人士、同行專家也曾多次到博物館視察交流、參觀指導。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湖北日報等諸多新聞媒體用專題、專欄形式對民族學博物館作過宣傳介紹。由於宣傳教育工作成績突出,1995年,民族學博物館成為武漢市首批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0年榮獲“湖北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2006年獲得武漢市“2005年度博物館工作先進單位” 等光榮稱號。在弘揚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武漢市重要的外宣視窗之一。

展廳介紹

本館為我國第一所民族學博物館,在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博物館學家、民族學s家和教育家吳澤霖教授的指導下創建於1953年,由前國家副主席烏蘭夫親題館名。 
館舍按我國傳統建築藝術而建構。數畝之境,高閣凌空。重檐迭翠,顯示著炎黃子孫的獨特匠心。館內辟民族服飾、民俗、民族工藝品、民族文化等展室。館藏中南、華東、西南29個民族的一萬多件文物及圖片,或古樸粗擴,或典雅玲瓏,或裝飾華麗,或構圖冼練,不少堪稱珍品。舉步之間,便能領略我國南方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風俗民情,有志於民族學、人類學、文化學者,更可登堂入室,尋根本,溯源流,探究我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真諦。 
本館座落於武昌南湖之濱,觀展之餘,若有興登樓臨遠,江南之白雲藍天、畫山繡水、朝陽夕暉、荷風花色,可盡情欣賞。樓中小憩,南方民族的油茶糯酒,也有無窮回味。
自對外開放以來,本館己接待100多個國家的文化人士和觀光遊客,國內參觀者更是絡繹不絕。不少客人為本館的特色和收藏而驚嘆,並以寶貴的題詠留下永久的紀念。
建館以來,本館走過了輝煌的光榮歷程。

一展廳:館藏文物集粹

一、 服飾
實物1、瑤族服裝(1套兩件)2、苗族女裝(1套 鞋1雙)3、仫佬族女袷衣1件4

仫佬族女袷衣仫佬族女袷衣
、藏族背心(1件)5、京族服飾(1件)
照片1、 廣西南丹白褲瑤女裝2、 湘西苗族女裝3、 仫佬族女裝4、 藏族女裝
二、 織錦
實物1、 侗錦 (2幅)2、 苗錦(繡錦1幅,織錦照片1幅) 3、 壯錦(2幅)4、 黎錦(2幅)
5、 土家錦(2幅)6、 瑤錦(2幅) 7、花帶(20根) 8、 京族金絲繡對聯
照片
1、 湘西瀘溪縣苗族婦女在織苗錦2、 廣西壯族婦女在織壯錦3、 侗族婦女在織侗錦
4、 湖南江華瑤族婦女在織"八寶被"5、 花帶繪圖(3張) 苗族 瑤族 侗族6、 苗族牛肚被面
三、 器物:
實物
1、 香爐
(1)、宣德爐(明)(回) 底座刻有"大明宣德"四字,屬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所造之物。
(2)、正德爐(明)(回) 底座刻有"大明正德"四字?quot;正德"為明武宗的年號,時間為1506--1521年間。
(3)、香爐 為廣州蜑民所用之物,年代不可考。
(4)、插香瓶
2、印璽
(1) 竿子坪長官司印(2) 五寨長官司印(3) 永綏廳上五里土守備之鈴記(4) 廣西融縣印章(1枚)
(5) 壯族印章(4枚) (6)苗族印章(1枚)
3、玉雕
雕花玉佩(壯1) 玉雕筆架(回1) 玉雕毛主席像(回1)
福星 祿星 壽星
5、 茶具 銅壺(回2、蒙1) 景泰蘭壺(1) 白玉壺(2件)
5、 佛像(藏3、壯2、畲2)
6、銅鼓(8面)
(1) 黎6659號銅鼓 北流型銅鼓,也叫粵系銅鼓或伏波鼓,其年代為漢至南朝時。從黎族地區徵集。
(2) 苗10-4001號 麻江型,也叫滇系銅鼓或諸葛鼓,其年代約宋元時期
(3) 苗10-4005號 麻江型,(4) 苗10-4004號 麻江型,年代約元明時期
(5) 苗10-4002號 麻江型(6) 壯10-4003號 麻江型
(7) 壯10-44004號 麻江型,(8) 毛南10-4001號 麻江
(三)、照片
1、 銅鼓照片(3張)1紅水河流域的瑤族民眾打銅鼓2貴州三都水族婦女在端午節擊銅鼓慶賀3 廣西東蘭縣壯族銅鼓舞
四、 契文
實物(18件)
A:工農紅軍在廣西活動的文契(5件)
1、 參加革命的誓詞(1948年舊曆7月)2、 桂西人民解放軍第一大隊第四中隊證明書(1949年5月)
3、 中國紅軍第七軍政治部宣傳單4、 中國工農紅軍政治部"告白軍士兵弟兄書"5、 收繳槍枝的收據(1949年6月)
B:舊桂系陸榮廷統治廣西時的文契(1張)
1、 民國10年4月的印花稅票
C:新桂系李宗仁統治廣西時的文契(11張)
1、 鄉合作社購鹽折(1932年6月)2、 廣西龍勝縣合作社金庫股票(民國30年4月)3、 催糧賦通知單(民國36年12月)
4、 戒菸藥內銷運照(民國27年7月6日)5、 超前征糧收據(民國35年12月)6、 交納田賦捐收執(民國26年11月)
7、 龍勝縣司法處傳票(民國35年7月)8、 民國32年廣西的公民證9、 洋灣寨貧民生活促進會章程(民國33年3月)
10、 融縣東廓鄉征送戰車營補充兵名冊(民國33年3月)11、 入贅見證書(民國18年9月)

二展廳:土家族民俗展

一、土家民族的確認

土家族服裝土家族服裝
照片
1、 潘光旦先生為識別土家族奔波在山山水水間2、 1952年1月10日,在利川訪問土家族老人白景鑫
3、 1956年12月8日,在長陽調查時與當地幹部合影4、 1956年12月9 日,在長陽訪問土家族老人
5、 1957年1月3日,在川東酉陽舉行土家族(當時誤作苗族)座談會
6、 1957年1月6日,在川東秀山縣石堤舉行土家族老人座談會
二、獨特的織錦藝術
照片1) 小織機編織西藍卡普2) 民間藝人葉玉翠培養藝徒3) 龍山苗市織錦廠大織機
實物1) 織機2) 紡車3) 岩牆花4) 鷺鷥踩蓮5) 福祿壽喜6) 苗花7) 老鼠嫁女8) 雙陽雀
9) 八鳳抬印10) 蝴蝶牡丹11) 虎頭花12) 坐中堂或當朝一品
三、富麗典雅的臥室實物
13) 三滴水床(14) 臉盆架(15) 虎腿圓桌(16) 衣櫃17) 亮櫃18) 梳妝檯
四、 服裝 實物
1) 女上衣2) 八幅羅裙3) 虎頭帽(4頂)4) 女上衣(複製)
三展廳:海南黎族傳統文化展 五展廳:少數民族藝術造型展
一、 富饒美麗的寶島,勤勞勇敢的民族
1 照片1) 芒果(2)椰林晨霧(3)猴子島(4)五指山(5)橡膠林(6)木棉花(7)天涯海角(8)大東海(9)鳳梨(10)木瓜(11)腰果(12)椰子島(13)黎族各支系分布圖
二、 悠久的歷史、光榮的傳統
(一) 悠久歷史
1實物 石斧(2)石錛(3)石紡輪(4)石網墜(5)石鏟(共29件)
(二) 光榮傳統
1照片
(1) 王國興墓(2)陵水蘇維埃政府舊址(3)紅毛起義地--紅毛村(4)《漢書·地理志》有關"黎"的記載(5)唐·劉恂《嶺表錄異》中最早使用"黎"的名稱(6)清《邊蠻風俗雜抄·瓊黎一覽》中"婦女調解械斗雙方"畫圖(7)明代古崖州(今三亞市)(2張)(8)瓊崖縱隊戰士探望黎族房東(9)明代古鎮州城(今東方縣東方鄉
3. 實物1) 瓊崖縱隊戰士所用武器(2)王國興所用手槍(3)王國興用過的火藥袋(4)軍刀(2把)
三、 經濟
(一) 水田耕種
1. 照片1) 牛踩田(2)梨田(3)竹筒排水(4)獨木滾壓碾(5)竹筒趕鳥器(6)拉運
3. 實物
(1) 木梨(2)竹耙(3)牛鈴(4)牛軛
(二) 刀耕火種
1.照片
(1) 放火燒荒(2)戳穴點種(3)打叮咚(加文字說明)(4)收割(5)手捻刀(6)曬穀架(7)牛踩脫粒(8)獨木臼脫粒(9)護田草寮(10)鑽木取火(11)腳踩脫粒(12)木桿脫粒(13)竹木碾米
3.實物
(1) 手捻刀(2)鑽木取火(3)木鋤(4)點穴用的木棒(5)獨木臼(6)笸箕
(三)採集、捕魚
2.照片1) 拾螺 (2)進山採集(3)射魚(4)淺海捕撈(5)撈魚
3.實物1) 弓箭(2)魚網(3)魚簍(4)撈魚兜(5)小竹簍(6)帶把小魚簍
(四)狩獵
2. 照片
(1) 懸掛獸骨(文字說明)2) 放狗圍獵(文字說明)3) 下槍架(4) 獵手們滿載而歸5) 等候獵手們歸來
3. 實物
(1) 野獸下頜骨(2)火藥袋(3)粉槍(4)竹弓(5)捕鼠器(6)小藤簍
(五)燒陶照片
(1) 搓泥條(2)抹光(3)沿口條築(4)疊架(5)燒火(6)淋水
(六)編織
2.照片2) 黎族男子編織藤簍(2)選料(3)剖刺(4)編草圍(5)編小簍(6)打竹鐮(7)編藤凳
3.實物
(1) 大藤簍(2)小藤簍(3)竹凳(4)斗笠
(七)獨木器具
2.照片
(1) 獨木棺(2)獨木舟(3)獨木凳(4)樹棺(5)獨木錘(6)獨木桶(7)三足獨木桶(8)獨木臼(9)獨木皮鼓(10)獨木盆
3.實物1) 獨木碗(2)獨木針線盒(3)獨木凳(4)獨木勺
(八)紡織
2.照片1) 軋棉籽(2)繞線(3)紡線(4)織布(5)織桶(6)染色
3.實物1)黎錦(3件) (2)桶裙 (3)被料(3件)
四、黎族服飾
(一) 男子服飾
2.照片1) 保苗村男子裝束(2)杞黎男子裝束2) 志仲男子裝束(4)美孚男子裝束(背面)6) 美孚男子裝束
3.實物1) 男上衣 (2)男套服(美孚黎)(2套)
(二)侾、賽黎服飾
1照片1) 侾黎婦女裝束2) 志唐村侾黎婦女裝束3) 保定村侾黎婦女裝束4) 加茂地區賽黎婦女裝束
5) 六弓地區賽黎婦女裝束
3.實物(1)耳環(侾黎)(6件) (2)桶裙(侾黎)(3件) (3)女盛裝(侾黎) (4)頭巾
(三)潤黎服飾
2.照片1) 道大村潤黎婦女裝束2) 革新村潤黎婦女裝束3) 南開村潤黎婦女裝束(2張)
3.實物
(1) 貫頭衣(2件) (2)桶裙(潤黎)(六件)
(四)杞(岐)黎、美孚黎服飾
1照片
(1)五指山歧黎婦女裝束2) 三迫村歧黎婦女裝束3)牙迫村歧黎婦女裝束4)王下歧黎婦女裝束5)五指山婦女服飾
3.實物1) 女上衣(歧黎)2) 項圈(杞)(5件)3) 鐲(杞)(2件)4) 桶裙(美孚黎)
(五)服飾圖案比較
1圖片1) 潤黎服飾圖案(5張)2) 杞黎服飾圖案(4張)3) 美孚黎服飾圖案(4張)
2.實物1) 女盛裝( 侾黎1套)
五、風俗
1、照片1) 老人酒(2)三角灶煮酒(3)汲水(4)沽酒(5)三角灶熬菜(6)竹筒燒飯(7)竹筒引水(8)出遠門時特製的糕餅(9)火灸(10)鍋撐(11)酒缸(12)牛角拔火罐
2、實物1) 葫蘆瓮(2)小竹筒(3)葫蘆(4)椰殼飯簍(5)飯鏟(6)椰殼勺(7)煙桿
(二)村落交通照片
(1) 隆閨(2) 拱形穀倉(3)掛筐養雞(4)黎寨(5)曬穀架(6)長轅大餅牛車(7)獨木舟過河(8)竹排過江(9)葫蘆過河(10)牛拉車(11)村頭皮鼓
(三)記事
1、照片
(1) 門口掛有樹枝表示家中有人生病,生人勿入。
(2) 指路標誌3) 門口掛龍眼樹枝表示家中生男孩4) 結草表示這片草地已有主
(5) 刻上記號表示這棵樹已有主6) 倒掛樹枝表示這片山欄地已經有人準備開墾
2、實物
刻木記事的木片、竹片(28件)
(四)文身
1、照片 (1) 頭部紋身(15張)(2)手部紋身(3張)(3)腿部紋身(6張)
2、圖片 文身圖片(11張)
(五)信仰照片
(1) 剽牛(2)以牛頭祭祀祖先鬼(3)占卜(4)潤黎地區道公裝束(5)侾黎地區道公裝束(6)岐黎地區道公裝束(7)家中供奉的祖先牌位(8)小道公為生病的小孩作法驅鬼(9)道符插於住房四周,以避惡鬼來擾(10)道公身著女裝,表示鬼魂附體,道法靈驗(11)婦女身著盛裝到村頭查找使病人生病的是哪一種鬼(12)祭祀祖先鬼時婦女必須身著盛裝,祖先鬼方能認識自己
3.實物
(1) 小鼓(2)牛神(3)青蛙銅鑼(4)銅鑼(5)神印(6)卜卦(7)神轎(8)道具(9)神帽(10)牛角
(六)文學藝術照片
(1)凡滿村的祭祖舞--椿木舞2)毛陽地區祭祖舞--慶豐收3)中沙村的八音隊
(4)水滿村的婦女擊鼓敲鑼--招福舞5)牙迫村的祭祖舞--平安舞6)南開鄉的招魂舞
7)打柴胡8)峨叉鄉的柴胡舞9)藤秋千10)木雕、骨雕花紋圖案
實物
1)玄琴2)鼻簫3)二胡4) 琵琶5) 骨雕髮簪(文字說明)
(七)婚姻照片
(1) 攜帶喜酒參加婚禮2) 出嫁3) 迎親
(4) 加茂地區的新娘在婚後第二天由伴娘帶領下田勞動,以示勤儉持家。5) 中沙鄉參加婚禮的民眾與新娘繞村慶賀
(八)喪葬 照片
(1) 鳴炮報喪2) 洗棺3) 哭靈4) 美孚黎婦女身著喪服
(5) 飲喪酒,必須用植物的葉子盛菜,可能是追尋祖先的遺風。 6) 兩個婦女盛裝躺在棺材上與死者一同抬至墓地。

博物館科研成果

1.2007:《北朝胡人貴族門第婚中的胡漢通婚》,《民族研究》第6期;(柏貴喜
2.2007:《“名錄製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貴州民族研究》第4期;(柏貴喜)
3.2007:《神話中的宇宙圖式與象徵結構——土家族象徵文化研究之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期;(柏貴喜)
4.2007:《社會工作與民族事務管理的創新》,《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柏貴喜)
5.2007:《中國家族文化與家族企業的發展》,收入《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研究》,民族出版社;(柏貴喜)
6. 2007:《論畲族圖騰文化與現代壁畫的契合》,《裝飾》,第二期,(林毅紅);
7.2007:《用科學發展觀構建畲族博物館》,收錄〈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研究〉,(林毅紅);
8 . 2007:〈〈苗族飾品的“銀色情節”〉〉,收錄〈〈共建西部構和諧〉〉,(林毅紅);
9.2007試論“多元文化主義” 收入《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研究》中,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王瑞蓮
10.2006:《鄉土知識及其利用與保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期;(柏貴喜)
11.2006:《中國民間美術圖形與現代創意圖形思維模式之比較》,《美與時代》,第九期;(林毅紅)
12.2006:《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劉衛國)
13.2006年台灣泰雅族研究綜述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006年增刊(王瑞蓮)
14.2006年台灣太魯閣族研究綜述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006年增刊(王瑞蓮)
15.2005年多元文化的緣起與趨向 《林區教學》 2005年1期(王瑞蓮)
16.
17.2005:《當代土家族婚姻的變遷》,《貴州民族研究》第2期;(柏貴喜)
18.2005:《西南民族地區鄉城人口流動的推阻因素分析》,《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柏貴喜)
19.2005:《小城鎮的成長與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百福司鎮的個案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期;(柏貴喜)
20.2005年關於高校博物館定位的思考 收入《回顧與展望中國博物館發展百年》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年(王瑞蓮)
21.2005:《擺手祭:土家族社會結構的象徵表達——土家族象徵文化研究之一》,《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期;(柏貴喜)
22.2004:《西南地區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4期;(柏貴喜)
23.2004:《文化視野與人類學學科教育之我見》,《學位》第4期;(柏貴喜)
24.2004:《文化系統論》,《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柏貴喜)
25.2004年:《海南黎族傳統服飾美學價值初探》,《美與時代》,第12期。(林毅紅)
26.2004年:《嬗變.交融.創新——略談海南黎族織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貴州大學學報》,第三期。(林毅紅)。
27.2004年:《有形的事物 秩序的整合——略談城市戶外廣告的現狀和對策》,〈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第四期。(林毅紅)。
28.2003年試析元明時期苗族的大批遷徙及其原因 收入《族群與族際交流》中(2003年《南方民族研究論叢》(特輯)(王瑞蓮)
29.2003:《從宗廟祭禮看北朝禮制建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6期,收入《歷史文獻學論集》,崇文書局;(柏貴喜)
30. 2002年:《淺談貴州儺面的意象性造型》,《社科與經濟信息》,第2期(林毅紅)。
31.2001:《當代土家族社會結構的變遷》,《民族研究》第4期;(柏貴喜)
32.2001:《中國掃墓之擇時與禮俗述略》,收入《南方民族研究論叢》第五輯,民族出版社;(柏貴喜)
33.2001:《海南黎族傳統社會中的"禁"現象試析》,收錄《南方民族研究論叢》(劉衛國)
34.2001年驅逐荷夷 收復台灣—民族英雄鄭成功 收入《名將成敗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王瑞蓮)
35.2000:《黎族歷史上刻木記事習俗淺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劉衛國)
36.2000:《海南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科學與人文》,第九期,(劉衛國)
37.1999:《台灣高山族祖先崇拜文化略論—兼與大陸各族祖先崇拜文化比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柏貴喜)
38.1999:《論少數民族的靈魂觀念與祖先觀念》,收入《南方民族研究論叢》第四輯,民族出版社;(柏貴喜)
39.1999:《城市民族關係與民族工作》,收入《武漢市民族宗教理論討會論文集》,武漢市民委等編,1999;(柏貴喜)
40.1999:《五指山 遊人為何走不進你?》,《民族團結》,(劉衛國)
41.1999:《鄧小平機構改革思想淺析》,收錄《輝煌的歷程--紀念建國50周年學術研究文集》(劉衛國)
42.1999:〈以規範促發展----改善海南旅遊業效益的幾點建議〉,收錄《輝煌的歷程--紀念建國50周年學術研究文集》(劉衛國)
43.1999年滇系銅鼓中幾種常見紋飾的分析 《南方民族研究論叢》第4輯1999年9月(王瑞蓮)
44.1999年淺論五四時期的“民主”、“科學”與現代的“民主”、“科學”思想之異同 收入《輝煌的歷程--紀念建國50周年學術研究文集》1999年10月(王瑞蓮)
45.1998:《編纂〈湖北省志·民族〉的幾點體會》,《民族大家庭》第2期;(柏貴喜)
46.1998:《牛與中國民間文化》,收入《南方民族研究論叢》第三輯,民族出版社;(柏貴喜)
47.1997:《南方山地民族傳統文化與生態環境保護》,《中南民族學院學學報》第2期;(柏貴喜)
48.1997:《區域回族史的開拓性研究—〈中南回族史〉評介》,《回族研究》第1期;(柏貴喜)
49.1997:《巴義新解》,《民族論壇》第3期;(柏貴喜)
50.1997:《清代土家族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及其影響》,《貴州民族研究》第4期;(柏貴喜)
51.1997:《土家族研究的歷程》,《民族大家庭》第6期;(柏貴喜)
52.1997年淺談博物館的機遇與對策(第一作者) 《民俗博物館學刊》1月(王瑞蓮)
53.1997年信賞必罰 再創中興-漢宣帝劉詢 收入《中國帝王百傳 治國帝王》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王瑞蓮)
54.1997年明智皇帝 仁德君主—金世宗完顏雍 收入《中國帝王百傳 治國帝王》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王瑞蓮)
55.1996:《小城鎮的成長及其對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影響》,收入《南方民族研究論叢》第一輯,民族出版社;(柏貴喜)
56.1996:《典祀千秋、蔭庇一族—土家族祖先崇拜透視》,收入《南方民族研究論叢》第二輯,民族出版社,《文藝指導》1998年第1、2期轉登。(柏貴喜)
57.1996:《南方少數民族酒文化》,《民族論壇》第3期;(柏貴喜)
58.1996:《趣話咂酒》,《民族團結》第2期;(柏貴喜)
59.1995:《現代鄂川黔湘邊區的神兵運動》,《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6期;(柏貴喜)
60.1995:《土家族儺文化述論》,《民族大家庭》第5期;(柏貴喜)
61.1994:《從土家族還儺願看儺與虎的關係》,《民族論壇》第1期;(柏貴喜)
62.1994:《中國民間商業文化》,《私營經濟》第7期;(柏貴喜)
63.1994:《都市回族社區及其對回漢族關係的影響——武漢市的個案研究》,收入《都市化與民族現代化》,中國物資出版社;(柏貴喜)
64.1994:《少數民族工藝美術》,《民族大家庭》第5期;(柏貴喜)
65.1994:《鄂豫皖城市民族關係初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5期;(柏貴喜)
66.199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鄂豫皖民族關係》,《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6期;(柏貴喜)
67.1994:《當前鄂豫皖民族問題剖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6期;(柏貴喜)
68.1994年淺談苗族服飾的演變與款式花紋 《民族論壇》4期(王瑞蓮)
69.1993:《儺義新詮—儺為虎的文化人類學構說》,《民間文學論壇》第4期;(柏貴喜)
70.1992論清朝前期對湘西苗民的經濟治理 《貴州民族研究》 3期(王瑞蓮)
71.1993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徵與改革開放 《湖北方誌》年5期(王瑞蓮)
72.1992:《民族團結、繁榮的凱歌——評〈來鳳縣誌〉的民族特色》,收入《新縣誌論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柏貴喜)
73.1992:《試論道教對土家族的影響》,《民族論壇》第3期;(柏貴喜)
74.1992:《略論土家族傳統文化對小城鎮的影響》,《湖北少數民族》第1期;(柏貴喜)
75.1992:《土家族傳統文化的當代變遷》,《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6期;(柏貴喜)
45.1991《鄂西土家族地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趨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柏貴喜)
76.1989試論武陵、五溪的區別及五溪蠻的分布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5期(王瑞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