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腫瘤醫院

上海市腫瘤醫院

上海市腫瘤醫院,又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上海市紅十字腫瘤醫院,是國內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腫瘤專科醫院,其前身是中比鐳錠治療院,於1931年3月1日正式成立,至今已有76年的歷史,是我國成立最早的腫瘤專科醫院。國家衛生部部屬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醫院。

基本信息

醫院發展歷史

上海市腫瘤醫院是國內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腫瘤專科醫院,亦是上海市唯一的一家腫瘤專科三級甲等醫院。其前身是中比鐳錠治療院,於1931年3月1日正式成立,至今己有八十年歷史。解放前該院是我國唯一的一所腫瘤醫院。
早在1929年,聖心醫院(坐落在本市楊浦區寧國路)有一些中國醫生為了解除患癌同胞的病痛,欲籌一筆款子購買治療腫瘤的設備,他們找到了中比庚款教育慈善委員會主席赫斯(J. Hers);比利時人赫斯表示願意用"庚款"在聖心醫院內開展用鐳錠進行的放射治療,就這樣,由中比庚款教育慈善委員會撥款、赫斯先生負責,在比利時購買了0.978克鐳綻、二台深部X線治療機和一台X線診斷機,由一個中國醫師和一個比利時醫師負責診斷和治療。
1931年的"聖心醫院會議"決定,於該年3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中比鐳錠治療院",該治療院附屬於聖心醫院,由聖心醫院院長陸伯鴻、院務主任陸隱耕、醫務主任宋梧生來管理。
從1936年起,中比鐳錠治療院成立獨立單位,由中比庚款委員會直接領導,院址暫時仍設在聖心醫院內,聘請比利時魯文大學癌腫研究院臨床主任醫師比藉希臘人范愛理(H. Vassilisdis)為醫務院長、宋梧生為總務院長,當時只有2位醫師、20多張病床。
1937年10月,九一三"事變後,日軍侵占了上海,聖心醫院和中比鐳錠治療院暫時遷到法租界齊祈路45號(今岳陽路45號),於1938年9月遷到霞飛路1729號,(今淮海路1733號)。1939年6月中比庚款委員會將鐳錠治療院無償轉交給比利時駐華醫學會,由醫學會代表,當時任比利時駐外國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拉楓丹(M. ]. La Fontaine)接管。1940年1月,比利時駐華醫學會又將中比鐳錠治療院的管理委託給天主教會,由聖方濟合會(Missionnaires Francisc-ainesde Marie)安排該會修女掌管治療院,當時的代理院長是 法國人日芮(Genin),副院長是湯於瀚醫師,徐驚伯為放射科醫師。
1941年12月8日,日本向英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比利時人被日本人關進了集 中營,中比鐳錠治療院院長改由湯於瀚負責,經費也只能由治療院自身解決,當時醫院有病床55張,職工50多名,該局面一直維持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
1945年9月,湯於瀚辭職,國民黨衛生部代表和比利時駐華醫學會代表聯席會議決定聘請放射科醫師徐驚伯為院長。1946年,比利時駐華醫學會將中比鐳錠治療院交給國民黨政府,並由衛生署派金寶善醫師主持鐳錠治療院管理委員會工作。後來,為顧及中比友好關係,決定成立理事會,由比利時駐華大使拉蓋特(Le Ghai t)任名譽理事長,衛生署署長劉瑞恆任理事長,常務理事有宋梧生、汪代堡、竇佛萊曉(E. De Vleeschowver)等,醫院的部分經費恢復由中比庚款委員會提供。1947年10月,因徐驚伯院長應邀赴美訪問7由理事會出面聘請吳桓興為醫務院長,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
1949年9月中比鐳錠治療院理事會續聘吳桓興為院長、宋梧生為副院長。
1950年2月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了中比鐳錠治療院,從此歸上海市衛生局領導並任命朱直先同志為軍代表、葉先耀同志為接管小組組長,同年8月,王平同志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1951年7月中比鐳錠治療院更名為上海鐳錠治療院。1952年,吳桓興院長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隨後又被調到北京工作。1954年1月起,上海鐳錠治療院劃歸到上海第一醫學院並定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腫瘤醫院。
1955年8月宋梧生被任命為院長。1958年陳瑛接任院長,並由副院長、國內著名腫瘤病理專家顧綏岳教授在病理科的班底上成立了上海市腫瘤研究所,所址位於腫瘤醫院內。
1959年起醫院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至文革前共培養8名各科研究生。1960年醫院遷到東安路270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醫院醫療工作受到相當大的干擾,科研和教學工作停頓。
1968年,醫院又劃歸為上海市衛生局更名為上海市腫瘤醫院。次年上海市腫瘤防治辦公室設於醫院內,開展了防癌宣傳。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醫院的工作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於1978年起恢 復招收腫瘤病理碩士生。次年,醫院又恢復由上海第一醫學院領導,繼續成為附屬醫院,並恢復了全面的研究生招生與培養,但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及腫瘤防治辦公室與醫院脫離,直屬衛生局領導。
1985年腫瘤醫院成立研究所定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開展以臨床結合基礎的研究工作。1987年上海市抗癌協會成立並掛靠在醫院,開始聯合主辦《抗癌》雜誌、《抗癌動態》刊, 1991年醫院主辦學術刊物《中國癌症雜誌»0 1993年經衛生局批准醫院成為上海市乳腺腫瘤防治中心。此外,分別於1994年及1999年被上海市衛生局認定為上海市臨床病理質控中心與上海市放射治療質控中心; 1995年腫瘤病理列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
1984年以來,為了適應臨床與科研的需要,醫院陸續添置了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如 CT、ECT、高低能直線加速器、流式細胞分析儀、螺鏇CT、圖像分析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DNA測序儀、二氧化碳孵箱、低溫離心機、PCR儀,各種監護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設備。同期,醫院的基本建設也逐步得到發展, 1979年建成了6200平方米的門診大樓,以後自籌資金又陸續建成了8670平方米的職工宿舍及示教室樓、多功能會議室,既改善了工作環境又擴建了病房, 1995年5月醫院被國家衛生部審定為"三等甲級"醫院。1998年,醫院自籌資金建造18層病房綜合大樓,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新開設了高級病房和外賓病房。樓內有現代化設施相配套,醫院總建築達到面積6.2萬平方米,擁有床位570張。醫院職工總數達863名,設放療科等9個臨床科,病理科等8個醫技科室。
1991年上海腫瘤醫院在原有生物治療科的基礎上成立上海腫瘤生物治療中心,該中心成為我國最早的腫瘤生物治療機構之一。上海腫瘤生物治療中心成立之初,國家就派遣了國內權威的科研、治療專家開展生物細胞免疫、分子靶向治療等腫瘤全新治療技術的科研和治療工作。成立至今20多年來,對我國腫瘤治療新技術的研發和臨床套用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我國腫瘤前沿治療技術主要科研力量和臨床實踐基地。上海腫瘤生物治療中心科室設定有:腫瘤生物治療科、DC-CIK細胞培養科、腫瘤免疫學科、麻醉科、核醫學科、分子靶向治療中心、介入治療中心、重症醫學科、藥劑科等科室。實行科研與臨床治療協作,整合各科室醫療資源,成立診療專家組,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綜合治療方案。共有開放床位103張。
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併建校,腫瘤醫院更名為"復旦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
目前,醫院現有在職員工1428人。職業醫師331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5人,占37.2%,副高級職稱103人;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52人。醫師中,研究生比例占72.5%,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醫師達38%。劉泰福教授、蔣國梁教授為美國放射學院院士。
醫院擁有腫瘤學國家重點學科,設有腫瘤學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近年來,醫院科研教學碩果纍纍,2004年,由邵志敏教授領銜的課題《乳腺癌的基礎與臨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腫瘤學、臨床病理、影像學為上海市住院醫生培訓基地。培養博士生344名,碩士生574名,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4篇。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專病)建設項目支撐。2009年,論文發表共219篇,SCI收錄論文83篇。7項國家級科研項目,15項省部級市級科研項目,22項局校級科研項目。 2007年和2009年《腫瘤學概論》獲得復旦大學精品課程和上海市精品課程稱號。
作為上海市唯一一家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經過八十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放射治療、腫瘤病理、乳腺腫瘤和大腸癌為優勢學科的醫療特色,在腫瘤治療的專業性、綜合性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1987年上海市抗癌協會成立並掛靠在醫院,開始聯合主辦《抗癌》雜誌、《抗癌動態》刊,1991年醫院主辦學術刊物《中國癌症雜誌》。1993年將市衛生局批准醫院成為上海市乳腺腫瘤防治中心。此外,分別於1994年、1999年、2006年被上海市衛生局認定為上海市臨床病理質量控制中心、上海市放射治療質量控制中心、上海市腫瘤化療質量控制中心。1995年病理科被評為上海市領先學科。醫院的腫瘤放射治療、乳腺腫瘤分別於2001年和2002年被上海市衛生局遴選為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2004年腫瘤病理學列為上海市衛生重點學科。大腸癌為復旦大學重點學科。復旦大學大腸癌診治中心、復旦大學鼻咽癌診治中心均掛靠在腫瘤醫院。
為提升醫院的醫療和學科建設水平,推廣腫瘤疾病的先進診療理念,貫徹腫瘤疾病的診療指南,於2005年6月成立了包括乳腺癌、胸部腫瘤、胃癌、大腸癌、淋巴瘤、鼻咽癌、甲狀腺癌、頭頸部甲狀腺外惡性腫瘤、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婦科惡性腫瘤、肝膽胰惡性腫瘤、軟組織腫瘤等12個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這是一個以病人為中心,以完善治療為目的的系統化工程,各協作組分別有一位召集人,並由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腫瘤病理科、放射診斷科、核醫學科、超聲診斷科的教授共同參與討論每個患者的診治方案,力爭使患者接受最正規的系統化治療,提高腫瘤患者的療效。
醫院不斷拓展對外交流領域,擴大國內醫療服務覆蓋範圍,2006年先後在浙江溫嶺市第二人民醫院、浙江蕭山醫院掛牌成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台州分院、蕭山分院。受閔行區政府和閔行區衛生局委託,對閔行區腫瘤醫院進行全面管理,成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醫院期望通過分院的建設逐步將腫瘤治療的先進理念推向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為更多的腫瘤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2003年9月,醫院與美國德州安德森腫瘤中心(M.D.Anderson Cancer Center)正式簽署協定締結為“姐妹醫院”,建立腫瘤病人遠程會診機制,為腫瘤病人提供接受國外著名醫療機構治療的途徑。2005年9月,與新加坡國立健保集團癌症中心簽訂契約,正式締結為“姐妹醫院”,合作進行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經驗的交流,同時建立腫瘤病人的互相轉診機制。2008年4月,與法國Gustave-Roussy腫瘤中心/癌症研究所締結為“姐妹醫院”,雙方在人員互訪交流、學術研討等方面將進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如派遣醫院年輕醫師赴法學習、定期舉辦腫瘤學術論壇、共同申請學術課題等。2010年:與日本金沢大學癌症研究所締結為“姐妹醫院”。
外事接待工作完成出色,秉著外事無小事的原則,歷年來接待了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與醫院進行學術報告、課題合作、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1998年10月8日,英國首相夫人Mrs.Blair訪問腫瘤醫院。2005年6月10日,比利時王后保拉在部分比利時大學校長、教授的陪同下訪問腫瘤醫院,同時保拉王后為“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揭牌。2006年6月16日,摩洛哥國王夫人拉拉·薩爾瑪公主訪問腫瘤醫院。
醫院平均每年主辦國際會議 7-8次;共選派64名醫護人員出國長期進修;組團訪問歐美5次;接待國外專家162批共763人。國際會議的圓滿召開對於促進醫院的國際交流合作,擴大國際影響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提升作用。
2007年5月,腫瘤醫院打破按“科”看病的傳統模式,開闢按“病”看病全新就診模式。按照腫瘤類別進行劃分,開設8個專病門診,分別為頭頸部腫瘤、胸部腫瘤、乳腺腫瘤、腹部及軟組織腫瘤、肝膽胰腫瘤、淋巴瘤、泌尿系統腫瘤、婦科腫瘤。“專病門診”的推出有效引導分流初診病人,方便病人就診,從而有效緩解腫瘤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10年為貫徹回響上海市衛生系統推出的世博“三化”文明服務二十條的舉措,從布局流程、信息公開、舉止禮儀、服務質量、便民舉措及醫患關係入手,不斷強化醫院管理,使醫院的醫療服務更好體現世博精神,更快與國際先進理念接軌。
自2007年實施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以來,在完善院科兩級管理體制上進行探索,與各臨床醫技職能科室簽訂《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在責任書中對科室工作目標作具體要求。醫院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高病人滿意度,並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全面開展“醫療質量萬里行”專項工作,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探索建立醫院規範管理和績效評價的長效機制。
醫院門診樓(北樓)於2006啟用,醫技樓(南樓)於2009年3月23日啟用,至此,我院占地面積為62畝,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我院積極進行分院建設,分別於2006年1月、2006年12月合作成立了台州分院和閔行區腫瘤醫院和;無錫第四人民醫院、溫州第二人民醫院、合肥市濱湖醫院分別為我院腫瘤學基地。2009年8月18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質子重離子中心正式開工。
攻克癌症是全人類共同的心愿,作為中國抗癌事業的中堅,在80年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曾經創造了恢弘的業績,書寫了璀璨的篇章,讓我們共同攜手並進,為達到“至2011年,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建成亞洲一流的腫瘤防治與研究中心”的中期戰略目標而努力奮鬥!

規模

目前,有職工98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32人;正、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導師14人,碩士生導師42人。蔣國梁院長、劉泰福教授為美國放射學院院士。

科室設定

設有頭頸外科、乳腺外科、胸外科、腹外科、泌尿外科、婦科、化療科、放射治療科、中西醫結合科、姑息治療科、麻醉科、放射診斷科、醫學檢驗科、藥劑科、內窺鏡科、病理科、超聲診斷科、核醫學科等臨床及醫技科室;現開放床位780張。年門診量34.4萬人次、住院人數1.48萬人次、手術例數近1萬人次、放療病人3800人次。

人才與成果

醫院擁有腫瘤學國家重點學科,設有腫瘤學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近年來,醫院科研教學碩果纍纍,2004年,由邵志敏教授領銜的課題《乳腺癌的基礎與臨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共招收碩士研究生39名,博士研究生22名;畢業碩士畢業生10名,博士研究生20名。目前,在讀博士生59名,碩士生97名,博士後2名。發表論文203篇,其中SCI論文23篇,中華系列69篇;出版專著4部;獲1項發明專利;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成就

作為上海市唯一一家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經過76周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放射治療、腫瘤病理、乳腺腫瘤和大腸癌為優勢學科的醫療特色,在腫瘤治療的專業性、綜合性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科研

1987年上海市抗癌協會成立並掛靠在醫院,開始聯合主辦《抗癌》雜誌、《抗癌動態》刊,1991年醫院主辦學術刊物《中國癌症雜誌》。1993年將市衛生局批准醫院成為上海市乳腺腫瘤防治中心。此外,分別於1994年、1999年、2006年被上海市衛生局認定為上海市臨床病理質量控制中心、上海市放射治療質量控制中心、上海市腫瘤化療質量控制中心。1995年病理科被評為上海市領先學科。醫院的腫瘤放射治療、乳腺腫瘤分別於2001年和2002年被上海市衛生局遴選為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2004年腫瘤病理學列為上海市衛生重點學科。大腸癌為復旦大學重點學科。

DC-CIK生物治療

上海腫瘤生物治療中心套用的DC-CIK生物細胞免疫抗癌技術是腫瘤治療領域的科學家根據最新的細胞學和免疫學而研究成功的腫瘤治療新技術。科學家研究發現,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專門對付癌細胞的功能細胞:DC細胞和CIK細胞,但在人體內的含量極少,僅占1%左右,腫瘤患者體內的含量更少。科學家們經過刻苦攻關,成功從人體外周血中分離出這兩種細胞,通過專項實驗室增強培養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能系統殺滅癌細胞,防止轉移和擴散。全面體現生物細胞免疫抗癌優勢的“DC-CIK生物細胞免疫抗癌技術”能克服手術、放療、化療三大傳統治療方式的“不徹底、易轉移、副作用大”等弊端,部分患者三到五年的生存率可提高近一倍,是國際公認的有望消滅癌細胞的腫瘤治療第四大新技術。

理念

為提升醫院的醫療和學科建設水平,推廣腫瘤疾病的先進診療理念,貫徹腫瘤疾病的診療指南,於2005年6月成立了包括肺癌和食管癌、乳腺癌、胃癌、大腸癌、淋巴瘤、鼻咽癌、甲狀腺癌、頭頸惡性腫瘤、前列腺癌、婦科腫瘤、肝膽胰惡性腫瘤、骨和軟組織腫瘤等12個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這是一個以病人為中心,以完善治療為目的的系統化工程,各協作組分別有一位召集人,並由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腫瘤病理科、放射診斷科、核醫學科、超聲診斷科的教授共同參與討論每個患者的診治方案,力爭使患者接受最正規的系統化治療,提高腫瘤患者的療效。

服務範圍

醫院不斷拓展對外交流領域,擴大國內醫療服務覆蓋範圍,2006年先後在浙江溫嶺市第二人民醫院、浙江蕭山醫院掛牌成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台州分院、蕭山分院。受閔行區政府和閔行區衛生局委託,對閔行區腫瘤醫院進行全面管理,成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醫院期望通過分院的建設逐步將腫瘤治療的先進理念推向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為更多的腫瘤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2003年9月,醫院與美國德州安德森腫瘤中心(M.D.Anderson Cancer Center)正式簽署協定締結為“姐妹醫院”,建立腫瘤病人遠程會診機制,為腫瘤病人提供接受國外著名醫療機構治療的途徑。2005年9月,與新加坡國立健保集團癌症中心簽訂契約,正式締結為“姐妹醫院”,合作進行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經驗的交流,同時建立腫瘤病人的互相轉診機制。
外事接待工作完成出色,秉著外事無小事的原則,歷年來接待了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與醫院進行學術報告、課題合作、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2005年6月10日,比利時王后保拉在部分比利時大學校長、教授的陪同下訪問腫瘤醫院,同時保拉王后為“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揭牌。2006年6月16日,摩洛哥國王夫人拉拉·薩爾瑪公主訪問腫瘤醫院,在全院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接待任務。
2006年正值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建院75周年,也是醫院的學科建設年,腫瘤醫院舉辦了“中德放射腫瘤學研討會”、“第二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暨沈鎮宙教授從醫50年學術研討會”、“第十三屆上海—大阪病理組織學研討會”、“第五屆上海國際腫瘤放射治療學術大會”等一系列國際性學術大會來慶祝75周年院慶。國際會議的圓滿召開對於促進醫院的國際交流合作,擴大國際影響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提升作用。
貫徹回響衛生部“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要求,不斷強化醫院管理,從提高信息化程度、規範收費、縮短就醫流程、落實便民利民措施等方面入手,進一步縮短病人就醫等候時間,認真研究解決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促進醫院內涵建設,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高病人滿意度,並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全面開展“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專項工作,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探索建立醫院規範管理和績效評價的長效機制。
腫瘤醫院新建門急診醫技綜合樓工程為上海市市政重點工程的配套項目,隨著腫瘤醫院“十一五”基建規劃的進程推進,9月18日腫瘤醫院新建門診大樓正式啟用,為來院就診病人提供舒適溫馨的就診環境和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目前,醫技樓正處於工程建設中,預計2008年底完工。
腫瘤醫院院訓是“關愛、團結、求實、開拓”,醫院將本著關愛病人、團結同仁和求實的工作精神和態度,立志開拓腫瘤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的新途徑。為切實落實2007年度醫院的各項工作任務,提高醫院在醫療、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及科室管理的水平,院部與各臨床醫技職能科室主任簽訂《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參考醫院管理年的各項評估指標,對醫院的臨床、醫技、職能科室2007年具體工作目標做具體要求,為達到“至2010年,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建成亞洲一流的腫瘤防治與研究中心”的中期戰略目標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