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民盟、民進界委員聯組討論時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概括精闢,內涵深邃,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鮮明導向,對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信息

指導意義

指導作用

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只有與生產實踐、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才能成為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醜、營造良好社會風尚的強大力量。

榮辱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基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

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它集中反映了社會的價值導向、人們的精神狀態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人們在一定社會中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境界,同時也規定了社會道德行為的價值標準與評價尺度。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核心道德價值範疇,是與我國現階段倡導的道德價值導向和價值目標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徵,涵蓋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關係,涉及人生態度、價值選擇、社會風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時代精神,是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的堅強紐帶。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系統、準確通俗的表達。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於通過共同的價值尺度,引導和幫助人們約束自我、提升境界,進而協調各種利益關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有利於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進而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於提高全體公民明辨是非、區分善惡、識別美醜的能力,推動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過程,既是一個提高認識的過程,更是一個自覺實踐的過程。認識來源於實踐,並指導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它只有與生產實踐、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才能成為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醜、營造良好社會風尚的強大力量。生產實踐是人類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也是形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物質基礎;社會實踐是人們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途徑。因此,應堅持知行統一、言行一致,鼓勵人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要求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讓人們在實踐中領悟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精神實質,更好地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同時,從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眼,不斷提高廣大人民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推動文明道德新風尚的形成。

精神指導

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到社會主義榮辱觀,但如此具體地談及社會主義榮辱觀,且把榮和辱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卻並不多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僅點出了中國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要害,也為重構中華民族的榮辱觀、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當代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價值危機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義和世俗文化的泛濫,而是中國文化中公民底線倫理的普遍崩潰。底線倫理崩潰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一些人內心深處恥感和罪感意識淡化以至消失:沒有了羞恥感、知恥感、恥辱感,一些人對任何羞辱的事情也無所謂;沒有了負罪感、內疚感、懺悔意識,就什麼也不怕,什麼也敢幹。人一旦不知羞恥,做人便難以做好人、辦事難以辦好事。與此同時,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違法亂紀、驕奢淫逸等便會被一些人引以為榮;而對於廉潔奉公、為人民服務、艱苦奮鬥等,卻反而“不好意思”起來,不能理直氣壯。例如,對國家和廣大人民民眾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損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尊嚴;將誠實守信、辛勤勞動、艱苦奮鬥視之為不合時宜的“傻冒”行為,而好逸惡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則被認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數人以違法亂紀、揮霍浪費、驕奢淫逸來顯示其擁有的特權與顯赫地位;一些大學生生活中以用名牌為榮,以節儉為“寒酸”等等。敗壞了社會風氣,是塑造社會主義公民、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清除的障礙。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為我們劃出了一個評判是非的標準,這一標準精闢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囊括了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為塑造具有崇高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我們正站在實現“十一五”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起點上。值此之際,一定要從時代發展的高度出發,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激發全體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他還說:“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如果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都混淆不清,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不能做到旗幟鮮明,整個社會的和諧就失去了前提。紮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和作用,通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來明是非、辨善惡、識美醜,進而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營造氛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胡錦濤總書記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要求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全社會在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高度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是要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人的榮辱意識在內的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握先進文化的方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

當前形式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總體良好,“十一五”規劃綱要描繪的美好生活藍圖,讓人民民眾懷喜悅和期待。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市場經濟在激活人們的市場主體意識、財富創造主體意識,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利己主義和“向錢看”的傾向;我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在賦予社會活力的同時增了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社會思想的“分散化”加劇了;加之外來文化思潮的衝擊,舊的腐朽沒落思想的泛起,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蒙上了灰塵。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一些人身上泛濫成災,少數人思想混亂,道德缺失,是非、善惡、美醜混淆。所謂“八恥”就是典型的寫照。反映在一些社會現象上,一盒天價月餅、一頓天價年夜飯,使勤儉節約教育變得軟弱無力;盜版、虛假廣告、考試作弊在不知不覺中吞噬著人們的誠信良知。這些問題的出現和蔓延,損害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成了衝擊,人民民眾對此強烈不滿。

發展方向

“拉美化”教訓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不注重社會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必然嚴重損毀經濟建設成果和整個社會的和諧。阿根廷等拉美國家人均GDP曾達到6000美元以上,但由於社會進步能力、和諧能力弱小,物質進步沒有給人們帶來生活的幸福,反而帶來社會道德風尚的淪落。結果,社會矛盾叢生,經濟起飛後又墜毀了。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現代化並不是GDP的簡單增長,它是經濟與社會、物質水平與道德風尚的雙重起飛。“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新內容,為我們在當前形勢下明辨是非、區別善惡、分清美醜提出了具體標準。它要求我們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道德文化基礎的建設;要求我們避免開發中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所走的彎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又快又好地發展。

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戰略舉措

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當代青少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在談話中特彆強調,要引導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既充分體現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青少年一代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性。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虛化”、“弱化”、“大化”等現象較為突出,需要我們從青少年的實際出發,區別對象,分類指導,在增強榮辱意識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上下工夫。胡錦濤總書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了新的價值觀,非常切合實際。“八榮八辱”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進一步發展,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很強。對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義重大。青少年是國家、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素質關係21世紀中國的命運,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關係中華民族的興衰。看一個國家、民族的未來如何,關鍵是看青少年的面貌。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是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個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成長,不僅僅是青少年本身的問題,其背後是千家萬戶、億萬民眾,祖國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抓好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戰略舉措。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理論背景。它是我們黨繼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系列重大創新理論後發表的又一重要理論。它表明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度,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在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中央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的思想。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中國共產黨全面提高執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科學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需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指導方針,起著明確指導思想、統一意志、增強凝聚力、打牢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的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