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村

上岸村

上岸村,村內現存遼宋時期一雌一雄銀杏樹(夫妻樹),與潭柘寺帝王樹齊名,擁有上千年的歷史,為國家一級古樹。2010年因捷運S1線和長安街西延工程建設需要,已經進行整村拆遷。981路公車直達。

基本信息

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鎮上岸村

村情概況

上岸村,村內現存遼宋時期一雌一雄銀杏樹(夫妻樹),與潭柘寺帝王樹齊名,擁有上千年的歷史,為國家一級古樹。2010年因捷運S1線和長安街西延工程建設需要,已經進行整村拆遷。981路公車直達。
上岸村曾經的歷史

悠久歷史

上岸村(曾用名:安祖寨、西安祖村、上岸街、上安、上岑)歷史悠久,村史將近千年,村名由明代的“上安村”至清代更名為“上岸村”。該村東臨永定河,西瀕馬鞍山,處在山(平)原交錯地帶,上岸村社區總面積9平方公里。社區共有樓房56棟,平房院700餘座,社區常住人口總戶數1400戶,常住總人口5000餘人,上岸位於永定河衝擊扇上。其氣候為半乾旱大陸性季風型。因為上岸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類型,它具有土質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等先天優勢條件。

自然資源

上岸村南山產石板,北山出石料,西山盛產石灰,這些都是上好的建築材料,不僅利於本村使用,而且遠銷京城及世界各地。除此之外,該村煤儲量相當豐富,而且盛產蜜桃、杏、山核桃等農副產品。
上岸村村委會

經濟發展

1992年上岸村被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府征走600畝耕地用於石龍工業區的建設,同年上岸村也從農耕業轉向采砂業、輕工業、手工業、建築業、服務業多方向發展。

上岸村來源

古村老人講述上岸村的來源之一:歷史上上岸原是永定河的一個渡口,過往渡河的香客僧侶離船上岸卻不知道該地名,便稱呼該地區為“上岸”,上岸村因此而得名。上岸村中有條古街名曰“上岸街”是通往潭柘寺戒台寺的古道,村中的老廟將古街分為東街和西街,隨著上岸的發展又出現中街、南街、北后街(長安街)、鬼街、新街等街區。村中的老廟有兩棵蒼天大樹足以見證該村的悠久歷史(遼宋時期),據傳廟裡兩棵大樹為一雌一雄的銀杏樹-即夫妻樹與潭柘寺帝王樹齊名。
上岸村村委會

上岸村可考證的歷史

1)民國周肇祥《琉璃廠雜記》述今永定鎮萬佛堂有明成化九年(1473)《敕賜萬佛禪寺開山訥庵辨公建設記》碑。碑文記金大定(公元 1161--1189)年間,居民改萬佛堂為“上岸村石大店”。 碑文若有史據,則“上岸村”之名應早在金大定年間(公元1161--1189)即出現,並且是迄今門頭溝所見惟一一個金代村名。
2)安祖寨,是目前已知在文獻中出現最早的門頭溝區古村之名。此村的起源不晚於唐代,應與安氏家族有關(上岸村、上安村是安氏大家族的古村落)。此後,該村一分為二,名東、西安祖村(上岸村、上安村雛形)。西安祖在今門頭溝區永定鎮境內,見明代《宛署雜記》(萬曆二十一年即1593年)所記:“茂國公墓,在縣西四十五里,地名西安祖,臥龍岡下。”(現上岸村離臥龍崗2.5公里,大部分研究員都認同安祖寨就是現在的上岸村)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美湖鄉上岸村

上岸村一角
上岸村位於美湖鄉東北部,東鄰赤水鎮吉嶺村,西鄰小湖村,南連赤水鎮永嘉村,北接大銘鄉聯春村。地勢較為平坦,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全村有許、吳兩姓207戶889人,分別居住在會龍橋、科山、錦陽等3個村落。
全村土地總面積3.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3畝,其中水田483畝,旱地20畝;林地面積4391畝。村民以種植水稻、甘薯、蔬菜、水果和養豬為主要經濟來源,有近一半以上勞動力外出勞務從事各種行業。1999年全村農業產值246萬元,企業產值150萬元,村財收入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38元。
全村共有黨員25名,設有黨支部,村委會、共青團、婦女、民兵、治保、調解等基層組織,轄6個村民小組,現有一座200平方米土木結構的村部,一座450平方米磚混結構的國小教學樓,在校學生118人。全村現有公職人員38人,其中副處級幹部3人,科級幹部8人,大中專學生32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