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故里

三袁故里

三袁故里是指明朝著名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家鄉。位於荊州公安孟家溪鎮東兩公里的桂花台。“柳浪湖上柳如煙,柳浪湖下水接天。” 清朝詩人侯家光在一首詩中這樣描繪三袁故里的景色,後人將“柳浪含煙”列為公安八景之一,這裡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憑弔三袁的理想場所。

基本信息


荊州公安孟家溪鎮東兩公里的桂花台,是明朝著名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家鄉。三袁皆為萬曆
三袁故里
朝進士。他們在文學創作上都主張不受俗套約束,追求個性的張揚和自然、真實、清新的文風,被稱為“公安派”,為晚明文學中的重要流派。
桂花台高約四米,寬約六米,相傳為三袁的祖父為觀賞風景、納涼休憩而修築的土台,上面栽有一棵桂花樹,故名“桂花台”。台右邊有個叫擺腳堰的水塘,相傳為三袁的母親勞作回來洗腳的地方。台東南不遠處有座荷葉山,系袁宗道、袁中道的合葬墓,墓前豎立著一塊高大的墓碑。現存的柳浪遺址,為袁宏道棄官回鄉在斗湖堤西南買地建的柳浪館,為避暑勝地。當時的文人雅士多聚集於此讀書、吟詩參禪悟道。後來,文人多慕名遊覽,賦詩抒懷。
公安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邊緣,長江南岸,東聯漢滬,西接巴蜀,南控湘粵,北通陝豫,有“七省孔道”之稱,與洞庭湖平原一衣帶水,與荊州古城一橋相連。全縣轄16個鄉鎮、326個行政村,國土面積2258平方公里,總人口103萬人。

歷史文化

公安置縣始於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時名孱陵縣。漢建安14年(公元209年),劉備領荊州牧,立營油江口,取左公劉備安營紮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公安縣由此而得名。這裡曾是“三國”時期主戰場之一,劉備城、呂蒙營、陸遜湖等遺蹟至今仍在;東晉時期公安學子車胤,囊螢苦讀,自強不息,成為《三字經》中世代相傳的典範;明末袁氏三兄弟開創的“公安派”文學新風,影響直至“五四”新文化運動;革命戰爭時期,賀龍周逸群率領的紅二、紅四方面軍“公安會師”,彪炳史冊;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的王竹溪從公安走上技術報國之路,成就斐然,聲名遠播。

基礎設施

公安交通發達,區位優勢明顯,素有“湘鄂門戶”之稱。207國道荊東高速公路(湖北襄樊——湖南常德)貫穿全境,長江“黃金水道”伴境而過,離荊州城區30公里,離宜昌三峽機場70公里,離武漢天和機場250公里。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938公里,已形成以207國道、荊東高速公路為骨架,以公(安)石(首)線、公(安)安(鄉)線、公(安)松(滋)線3條二級公路為主幹,以8條縣級公路為脈絡的公路網路。縣內有220千伏輸變電站1座、110千伏輸變電站4座,實現了城鄉電力同網同價。全縣程控電話8.7萬門,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8.3%,移動通訊電話用戶10萬戶。縣城日供水能力10萬噸。星級賓館服務周到,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

自然資源

公安縣境內地勢平坦,江河密布,氣候宜人,鶯飛草長。優質稻、優質棉、優質油菜已納入全國和全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林業、水產、畜牧進入全省前列。全縣常年產糧55萬噸、棉花4萬噸、油料10萬噸。公安縣是全國有名的棉產區之一,居全國產棉縣第七位,六十年代即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南方產棉的一面旗幟”,素有“銀公安”之稱。公安縣灘涂多、堤防長,草場資源豐富,是全國高標準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八十年代全省林業工作即提出了“山區學遠安,平原學公安”的口號。全縣森林資源總面積56萬畝,森林覆蓋率17%,林木蓄積量145萬m3,“十一五”期間全縣楊樹可產木材100萬m3。公安縣鹽礦(含芒硝)資源較為豐富,現已初步在松滋—公安南湖峪鹽礦區蘇家垸和石子灘探明資源儲量為1.5萬噸,芒硝625.5萬噸,有較高的開採價值。公安是名符其實的“百湖之縣”,水面54萬畝,其中精養水面22萬畝,水產品產量7.5萬噸,名優水產品占60%以上,盛產的淤泥湖團頭魴銀魚、崇湖河蟹及中華鱉等特種水產品飲譽全國。

經濟發展

公安縣農業特色鮮明,工業支柱突出,商貿流通活躍。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和最佳化,已從單一的糧棉種植結構向多元化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正向深層次推進。金安紡織、基立稻草中密度板材加工、威爾福雙孢蘑菇加工、天綠源米業深加工、豐泰油脂加工等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工業經濟持續發展,已構建成以塑膠新材、機械汽配、紡織、生物化工、包裝造紙、農副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為支柱的地方工業體系,擁有以“中國車橋第一股”——湖北車橋、“中國塑膠工業的一面旗幟”——凱樂科技兩家上市公司為突出代表的70家規模工業企業。土工格柵、塑膠管材、光纜,農用車、齒輪、汽車前後橋、老窖王酒、棉紗、胺基酸、移栽靈等100多個名優工業產品暢銷國內國際市場。英國坦薩公司、巴克頓公司、義大利弗拉瑪公司、香港港柏集團、北京金浩集團、四川劍南春酒業集團和湖北金龍泉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公安。公安商貿繁榮,市場活躍,“五九路精品一條街”在全省享有盛名,中商百貨等7家大型超市以及夏威夷商業街、南平商貿城、湘鄂大市場使公安商機無限。2005年,全縣可實現生產總值65億元,規模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0.2億元,完成財政收入3.5億元。

社會發展

全縣共創建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省級文明單位24個,市級文明單位62個;是“全省最佳信用縣市”;擁有各類學校249所,3所學校被評為省級示範學校,公安一中連續十年實現聯考大捷,在荊州市名列第一;1996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享有“田徑之鄉”的美譽,1987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全縣各類衛生機構41個,擁有醫護人員1673人,病床1603張,2003年納入全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試點縣之一;是全省首批11個“技術創新示範縣”之一;坐落在湘鄂邊境的“黃山頭”2001年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荊江分洪主體工程—南閘、北閘和卷橋水庫是觀光休閒的理想場所;金融保險、城建環保等配套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發展平台

公安縣作為湖北省首批確定的9個省級開發區之一的公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引領公安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最佳平台,也是各方客商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開發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區內實現“五通一平”(路、電、供水、排水、通訊和場地平整)。開發區以新的理念、靈活的運行機制,在用地、稅費和環境等方面,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規範的服務。開發區由公安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開發區管委會實行封閉式管理,所有進開發區的項目由開發區管委員以最簡的程式、最快的速度、最省的費用完成相關手續,並實行專人、全程、免費代理。

名稱由來

歷史淵源

公安最早叫梅園。那時候公安一帶梅花甚多,家家戶戶都喜歡種梅花。每天冬天,園中的梅花盛開,有紅,有黃,有白,色彩斑斕,氣味清香,真是生機盎然,蔚為大觀。有一年的隆冬,一位秀才從這裡路過,見大片大片連綿不斷的梅花,爭奇鬥豔,景色迷人,便取名叫做梅園。
後來,漢高祖劉邦分郡定縣,又把梅園改為孱陵。
到了三國時期,劉備借了荊州,為了擴展地盤,奪取江南四郡,便在油江口建立了大本營,一面養兵練武,一面開荒種田,等到時機成熟,帶兵出征,以成大業。
劉備出身於沒落貴族,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子孫,屬於皇室。自從桃園結義起兵之後,打了不少勝仗。皇帝招見他的時候,攀談起來,他還是皇帝的上輩,便稱他為皇叔,封他為左將軍。從這以後,人們都把劉備稱左公了。
左公劉備駐紮油江以後,很多人都來信問候他,信中總是說:“左公安否?”劉備當時因忙于軍務,沒有功夫詳細回書,每次回信時,就提筆寫下兩個大字“公安”(即左公安泰之意),日子一長,這兩個字便成了口頭禪。後來,也因為紀念左公安營於此之意,具有雙重含意,就把孱陵改為公安。直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了。

公安縣歷史

公安,昔稱七省孔道。早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即建孱陵縣,(公安縣的前身)。縣域憑臨長江天塹之險,又當南北皇華驛道(現為207國道)要衝。東聯漢滬,西接巴蜀,南控湘粵,北通陝豫,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至209年,劉備領荊州牧,紮營油江口,改孱陵為公安縣,圖謀霸業。公安縣名始於這時。
219年,孫權趁劉備進川之時,進而親駐公安奪回了荊州,又復縣名為孱陵。
280年,分孱陵立江安縣,縣邑設二聖洲.
548年,改江安縣為公安縣;
589年,將孱陵縣和永安縣併入公安,改名公安鎮屬荊州總管府南郡;
742年,公安屬荊南節度使管轄;
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公安為南平國屬縣;北宋初年,公安屬荊州湖北路江陵府,後又名為荊南府;
1130年,公安縣升為公安軍,置鎮撫使;
1135年,撤銷公安軍,恢復公安縣建置,屬荊南府,
1364年,公安屬湖廣行省荊州府;
1376年,公安屬湖廣布政司為第二縣;
1912年,公安屬湖北省荊南道;
1932年,公安屬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49年7月公安解放,屬荊州專員公署領導;
1968年,公安屬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
1978年,公安屬荊州地區行政公署領導;
1995年,公安屬荊沙市人民政府領導;
1996年至今,公安屬荊州市人民政府領導,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公安縣地處東經111.48'-111.25',北緯29.37'-30.19',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邊緣,長江上荊江南岸。南北最長為75公里,東西最寬51公里。公安北與市府荊州市城區隔江相望,2002年10月1日,荊州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公安與荊州連為一體,公安南臨湘省安鄉,安鄉河大橋興建,公安與安鄉澧縣足趾並立。公安東挽石首,西挽松滋,稱荊州江南之明珠。國土面積2257.9平方公里,轄14鎮,2鄉,431個村委會,4137個村民小組。地處江漢平原,地勢平坦,湖泊棋布,河流縱橫,屬平原湖濱地區。地面高度一般為海拔36米左右,境內主要為平原湖區,西南部分地方為平崗和丘崗地。虎渡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境,把全縣分為虎東、虎西兩片。境內山丘分布在縣境南部,海拔高度均在100米以下。唯位於縣境南與湖南省安鄉縣交界處的黃山,頂峰海拔高263.6米。河流有長江、荊江、松滋等,是荊江分洪的主要蓄洪區。

自然資源

公安的土地適宜性廣,種植條件好,生物生長量大,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主要分布在西南紅土丘崗和南部的黃土平崗地帶、沿河的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上。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全縣共有4個土類,7個亞類,12個土屬,99個土種。從河床到崗地,土壤質地從砂質逐漸向粘質過渡,土壤種類也相應具有飛砂土、灰砂土、灰油砂土、灰正土、黃土。

河流水文

公安縣集水面積199.391平方公里,過境長422.84公里,其中現有外江河流14條。長江全長6380公里,由太平口入境至藕池口出境入石首市,過境長85.62公里,水域面積87.69公里。

氣候特徵

公安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具有霜期短、日照長、雨量充沛特點。春季冷暖多變,溫度上升快,雨量遞增;夏季炎熱潮濕,雨量不均;秋季日暖夜涼,雨量銳減;冬季寒冷乾燥,低溫少雨。熱量豐富,無霜期長,低溫凍害頻次較少,適宜糧、棉、油、林、特等多種作物生長,有發展亞熱帶果木、特產等多種經濟的水資源。通常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為春季的開始日,大於22℃為夏季的開始日,小於10℃為冬季的開始日,在10-22℃間為春、秋季節。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公安縣轄14個鎮、2個鄉。共有60個居委會、326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斗湖堤鎮。

鎮鄉政府

斗湖堤鎮

斗湖提鎮原作陡弧堤,後簡寫為斗湖堤 鎮政府駐斗湖堤,人口131865人,面積100平方千米。轄10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沿江、油江、荊江、石橋、柳浪湖、宏泰、關山、車胤、潺陵、曾埠頭、高建、高強、油江、詹橋、東風、同升、德義壋、金灘、曾埠頭、大聖、荊華、潺陵蔬菜場。

埠河鎮

鎮政府駐埠河,人口100552人,面積233平方千米。轄6個居委會、44個村委會:埠河、三八、江明、雷洲、義和、三台、新生、魏家洲、雷洲、東湖、四美、東風、青華寺、群聯、楊潭、新紅、合意、馬市、協力、紅專、郭新場、群英、荊南、水德寺、新利、新平、陳家台、天心眼、飛躍、群義、東嶽觀、萬眾、團結、義和、謝家、複合、燈塔、群力、柏枝湖、七台寺、北閘、太平口、關廟、金龍橋、群合、金台、西流、復興場、群星、水月。

楊家廠鎮

鎮政府駐楊家廠,人口54402人,面積133.8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楊家廠、沿江、新洲、五洲、長江、新江、沅興、青吉、福利、綠化、仁和、馬龍台、荊和、荊中、卿羅渠、仁和、紅勝、農豐。

麻豪口鎮

鎮政府駐麻豪口,人口63032人,面積192.8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麻豪口、黃水套、沙廠、橫堤市、江南、麻口、鵝港、黃嶺、北堤、沙崗、新溝、新華、磚橋口、白龍、朱湖、平南、月湖、荊豐、鄭河、馬尾套、趙家灣、裕華、沙廠、民旺、民建、聯盟、工農、友好、周場.

夾竹園鎮

鎮政府駐夾竹園,人口56178人,面積118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夾竹園、黃金口、毛家台、先鋒、楊家港、陳榨、黃金口、紅星、三中橋、金貓口、陳祠橋、新崗、紫霄觀、衛東、前進、瓦池、中嶺、小橋、龍翔、齊心、、觀音寺、新民。

閘口鎮

鎮政府駐閘口,人口56754人,面積127.4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建設、溝陵、觀東、勝天漢、高橋、榨嶺新、同裕、合興、和祥、關湖、楊家咀、聯福、保恆垸、聯華、雙潭、紅安寺、永和。
藕池鎮 鎮政府駐藕池,人口46623人,面積109.2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新口、民主、人民、倪家塔、合新、幸福、項嶺、五星、合峰、新樂、積玉口六合垸、楊林寺、高家場、太陽、城鄉、高洪。
黃山頭鎮 鎮政府駐黃山頭,人口38388人,面積117.4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紀念塔、界溝、北宮咀、馬鞍山、丁家咀、建紅、柯家咀、邵家崗、北宮、永忠、新堤、栗樹窖、上升、曾口、天保、譚家、合子垸。

章莊鋪鎮

鎮政府駐章莊鋪,人口66622人,面積187.3平方千米。轄6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章莊鋪、韋廠、東嶽廟、石子灘、鄭公渡、汪家汊、嚴家咀、荊紅、同心、雙星、新港、高潮、榮農、肖家咀、三星、玉虛閣、五首旗、聯興、紫金、欣榮、紅橋、澄壁、白雲、太平、白鶴、石門咀、鳳凰、松林、毛家坪

獅子口鎮

鎮政府駐獅子口,人口67228人,面積171.6平方千米。轄6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獅子口、剅口、谷升寺、申津渡、河口、桂花樹橫堤子、谷升寺、申津渡、窯星、橫溪橋、義星、義宏、景陽崗、洪峰、河口、谷升寺、法華寺、興隆、雙馬、雙伏、陡興場、龍船咀、蘆林、新聯、金星、順星、碑口。

斑竹壋鎮

鎮政府駐斑竹壋,人口74099人,面積169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斑竹壋、花大堰、胡農場、鎮和、胡家場、鎮江、永豐、碾子溝、楊家碼頭、雞公堤、關流咀、長生觀、雙東、伍家場、全美、鵝頸湖、楊家溝、學堂街、長埂堤、雙石橋、壽祠橋、蓮花壋、沙口子、汴河、花園、蘇家渡、南池口、中伏橋、車家當、天子廟、勁松、同和、殷劉咀。

孟家溪鎮

鎮政府駐孟家溪,人口49261人,面積11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孟家溪、三袁、躍進、青龍、雙湖、南港、黃堤、永新、金橋、勇敢、郝崗、黃田、猴子店、金崗、金明、天鵝、國慶、大興。

南平鎮

鎮政府駐南平,人口56505人,面積89.4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紅星、新城、勝利、中剅、金馬、鮑關、新田、青嶺、蔡田、柘林潭、楊堰、拖船鋪、軍港、五一、中長、雙龍、朱家湖、楊家。

毛家港鎮

鎮政府駐毛家港,人口76440人,面積170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毛家港、官溝、唐咀、橫堤、軍堤、復興、大公、曹咀、桂豐、小河口、魏家祠、嚴家豆、青雲、丁堤拐、崗河、新橋、南堤、新四、螺絲灣、白馬當、響當口、西馬岔、張家湖、曙光、尹家灣、紅旗、下橋口、鄉政、長湖、長征、紅光、馬蹄拐、蒲田咀、軍台\新樓(形音lou)。

甘家廠鄉

鄉政府駐甘家廠,人口42591人,面積101.6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甘家廠、大門、三根松、太和垸、楊家廠、東升、陸興、高台、炊皮山、七根松、甘家鋪、清河、雙龍、三根松、牧羊崗、賀家崗、大門。

章田寺鄉

鄉政府駐章田寺,人口46355人,面積125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章田寺、胡廠、達仁、毛家鋪、祝家場、金紅、永久、羅家塌、公興、雙仁、刻木、坪興、接豐、南陽、長春、報慈、聯台、杉木橋
民風民俗

公安說鼓子

公安說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安說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為“敦煌變文是後世各種說唱文學的先驅。”到了宋代,說唱藝術盛極一時,湧現了許多說唱的形式。鼓子詞正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曲藝形式。宋代以後,鼓子詞幾番變化,經元明時期“詞話”,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逐漸發展衍變為公安說鼓。清代至民國時期,公安說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說鼓藝人不斷增加,曲目逐漸增多,內容也日益廣泛豐富。公安說鼓,亦叫公安說鼓子。以說為主,說中帶唱。說,即在本地方言聲調上加以適度的誇張,有起有伏,帶有韻味,富有節奏感,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吐詞清晰,層次分明。唱,一般是夾在每個小段落的結尾處。往往是在一段有韻律的說白之後,以兩句唱腔來結尾,收腔後用嗩吶重吹一遍下句的鏇律,打一陣鼓,然後再起下一個段落。公安說鼓的音樂分為唱腔曲牌和嗩吶牌子兩部分。唱腔曲牌又分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類。公安說鼓的傳統曲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一是取材於街談巷議,閭里瑣事,笑話趣聞;二是來源於民間傳奇故事;三是來源於武俠及歷史演義小說。此外,也有從地方戲曲和外地曲種中移植的。公安說鼓採用鼓和嗩吶配合伴奏,鄉土氣息濃郁,極富表現力,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和藝術特色;公安說鼓這一文藝形式形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因而具有民俗學價值。公安說鼓的音樂分為唱腔曲牌和吹奏牌子,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經過百年來的積累衍變,已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曲牌,因而具有音樂研究價值。

公安名人——“公安三袁”

袁宗道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一,與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曆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終年41歲。光宗繼位,贈禮部右侍郎。在文學上既反對模擬復古,又注重學習前人“古文貴達”的精神,先後發表《論文》上下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兩篇論文批駁前後“七子”違反文學發展規律,倡導剽竊蹈襲、復古倒退的謬論,主張作家應“從學生理,從理生文”。萬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發起,在北京西郊崇國寺組織“蒲桃社”,吟詩撰文,抨擊“七子”。為人神清氣秀,穩健平和。居官15年, “省交遊,簡應酬”,“不妄取人一錢”,身為東宮講官,死後竟僅餘囊中數金,幾至不能歸葬。著有《白蘇齋集》22卷行世。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萬曆十六年(1588)鄉試中舉。翌年考進士落第,回鄉與因公歸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學問。萬曆二十年中進士。萬曆二十三年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一縣大治”,“吳民大悅”。但他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辭職。宰相申時行讚嘆“二百年來,無此令矣!”獲準離任後,遍游東南名勝,寫下《虎丘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等名篇。萬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後任京兆校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又作《滿井遊記》、《徐文長傳》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辭世,他悲痛不已,告假歸里建"柳浪館",栽花種柳、吟詩著文、參禪悟道、閒遊山水達6年之久。萬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後調任吏部驗封司主事,致力整頓吏治。著名的《摘發巨奸疏》就作於這時。萬曆三十七年,被派往陝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獲假南歸,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學主張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文學要表現個性,道出真情,“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隨著時代前進,文學應不斷創新。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遊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遊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荊州公安人。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成年後科場考試,幾經落第,至萬曆三十一年(1603)34歲時才考中舉人。考進士又多次名落孫山,從此更加縱情山水,學禪悟道,以詩酒自娛。宏道病逝,他悲慟過度而隱居玉泉山讀書學佛、修身養性,但未移昔日處世之志。萬曆四十四年考中進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後升國子監博士。此間他系統地整理、校對、出版了兩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風發揚光大。萬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兩年後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他的文學主張基本與兩胞兄相同,反對模擬剽竊,崇尚個性。著作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

荊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景點八寶山|春秋閣|樊妃冢|放鷹台|關公陳列館|洪湖|華容故道|江瀆宮|江陵碑苑|江陵盆景園|金鳳騰飛|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荊州博物館|瞿家灣|開元觀|老萊山莊|龍泉書院|陸夫子祠|明遼簡王墓|明顯陵|三國公園|三袁故里|孫叔敖墓|太暉觀|萬壽寶塔|濱湖公園|靈鷲寺|桃花島|洈水國家森林公園|洈水湖|新神洞|中華廳石館|文星樓|象山|小皇陵|玄妙觀|張居正墓|章華寺|荊州古城|萬壽園|走馬嶺遺址|陰湘城遺址|鍾祥|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荊州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居正故居|綠林山|洪湖藍田生態區|八嶺山古墓群|紀南故城|鐵女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