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椏苦

三椏苦

三椏苦主要分布於印度菲律賓,日本,越南及中國南部。

基本信息

三椏苦三椏苦
植物特徵

喬木,樹皮灰白或灰綠色,光滑,縱向淺裂,嫩枝的節部常呈壓扁狀,小枝的髓部大,枝葉無毛。3小葉,有時偶有2小葉或單小葉同時存在,葉柄基部稍增粗,小葉長橢圓形,兩端尖,有時倒卵狀橢圓形,長6-20厘米,寬2-8厘米,全緣,油點多;小葉柄甚短。花序腋生,很少同時有頂生,長4-12厘米,花甚多;萼片及花瓣均4片;萼片細小,長約0.5毫米;花瓣淡黃或白色,長1.5-2毫米,常有透明油點,乾後油點變暗褐至褐黑色;雄花的退化雌蕊細墊狀凸起,密被白色短毛;雌花的不育雄蕊有花葯而無花粉,花柱與子房等長或略短,柱頭頭狀。分果瓣淡黃或茶褐色,散生肉眼可見的透明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長3-4毫米,厚2-3毫米,藍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產台灣、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南部,最北限約在北緯25°,西南至雲南騰衝縣。生於平地至海拔2000米山地,常見於較陰蔽的山谷濕潤地方,陽坡灌木叢中偶有生長。越南、寮國、泰國等也有。

提示

生於廣東,海南及廣西三省區沿海岸地區的其小葉最小,長4-7厘米,寬1.5-2.5厘米。生於雲南南部的其小葉最大,長11-20厘米,寬4-8厘米,果及種子也較大,種子長4.5-5毫米。 在合適的自然條件下,本種可長至高約20米,胸徑40厘米。

用途

枝、葉、樹皮等都有類似柑橘葉的香氣。樹皮的韌皮纖維不甚發達,故剝離時不呈條狀。散孔材,木材淡黃色,紋理通直,結構細緻,材質稍硬而輕,乾後稍開裂,但不變形,加工易,不耐腐,適作小型家具、文具或箱板材。

藥用

根、葉、果都用作草藥。味苦。性寒,一說其根有小。在我國及越南、寮國、高棉均用作清熱解毒劑。廣東“涼茶”中,多有此料,用其根、莖枝,作消暑清熱劑。 據試驗,10%的根、葉浸劑提取液,對於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

成分

葉含揮髮油:以ocimene為主,占70%以上,次為α-pinene、limonene及少量倍半萜類。根皮含hydroxyevodiamine生物鹼

毒性

有小毒。小鼠腹腔注射10—20g/kg葉的水提取物,引起呼吸困難,攀爬力減弱、後肢無力、軀體伸張、腹部緊縮、抽搐死亡[A-25]。

備註

嶺南採藥錄,味苦,性寒,消熱毒,治鐵打。發熱,作痛。

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

吳茱萸屬(Euodia J.R.et G.Forst.),芸香科,45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25種,產西南部至東北,其中吳茱萸E. officinalis Dod的果實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的功用。灌木或喬木;葉對生,單葉、3小葉或羽狀複葉;小葉全緣,有油腺斑點;花小,單性異株,排成腋生或頂生的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萼片和花瓣4(5);雄蕊4-5,著生於花盤的基部;子房深4裂,4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由4個、革質、開裂的成熟心皮組成。(參閱黃成就的“中國芸香科植物初步研究(一)”,栽植物分類學報第6卷,第1期,85-132,1957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