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侯

三侯

三侯譯為以熊、虎、豹皮為飾的三種射靶。

詞語信息

三侯

詞語解釋

(1).以熊、虎、豹皮為飾的三種射靶。《周禮·夏官·射人》:“王以六耦射三侯。”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三侯,熊、虎、豹也。” 孫詒讓 正義:“《論語·八佾》篇,集解引 馬融 云:‘天子有三侯,以熊虎豹皮為之。’”《舊唐書·文苑傳中·許景先》:“今則不然,眾官既多,鳴鏑亂下,以苟獲為利,以偶中為能,素無五善之容,頗失三侯之禮。”

(2).指《三侯之章》。 清 錢謙益 《<梅村先生詩集>序》:“夫所謂不學而能者,《三侯》、《垓下》、《滄浪》、《山水》,如天鼓谷音,稱心衝口者是也。”

(3). 南朝 宋 之 沉攸之 、 譚金 、 童泰壹 三人的合稱。《南齊書·柳世隆傳》:“ 攸之 與 譚金 、 童泰壹 等暴寵狂朝,並為心膂,同功共體,世號‘三侯’。”

(4).物侯現象。

我國古代黃河流域的物侯歷,以五日為一侯,三侯為一氣,一年分二十四氣,共七十二侯。每侯以一個物侯現象相應,叫“侯應”,表示一年中物侯和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七十二侯的侯應有兩類:一類是生物侯,其中有動物的,如鴻雁來、寒蟬鳴、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華、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類是非生物侯,如水始冰、雷乃發聲、土潤溽暑等,內容非常廣泛。但是其中也有觀察錯誤,不合於科學事實的情況,如鷹化為鳩、雀入水為蛤等。七十二侯的起源甚早,在先秦古籍《逸周書》中所記載的已告完全確立,對農事活動曾起過一定作用。由於侯的時間單位較小,而氣候的年際及地區差別很大,故難以廣泛運用。下面將《農桑通訣》所載七十二侯一一列出。

春季:

立春:第一侯,東風解凍。第二侯,蜇蟲始震。第三侯,魚陟負冰。

雨水:第一侯,獺祭魚。第二侯,侯雁北。第三侯,草木萌動。

驚蟄:第一侯,桃始華。第二侯,倉庚鳴。第三侯,鷹化為鳩。

春分:第一侯,玄鳥至。第二侯,雷乃發聲。第三侯,始電。

清明:第一侯,桐始華。第二侯,田鼠化鴽。第三侯,虹始現。

穀雨:第一侯,萍始生。第二侯,鳴鳩拂羽。第三侯,戴勝降於桑。

夏季:

立夏:第一侯,螻蟈鳴。第二侯,蚯蚓出。第三侯,王瓜生。

小滿:第一侯,苦菜秀。第二侯,蘼草死。第三侯,麥秋至。

芒種:第一侯,螳螂生。第二侯,鵙始鳴。第三侯,反舌無聲。

夏至:第一侯,鹿角解。第二侯,蜩始鳴。第三侯,半夏生。

小暑:第一侯,溫風至。第二侯,蟋蟀居壁。第三侯,鷹始摯。

大暑:第一侯,腐草為螢。第二侯,土潤溽暑。第三侯,大雨時行。

秋季:

立秋:第一侯,涼風至。第二侯,白露降。第三侯,寒蟬鳴。

處暑:第一侯,鷹乃祭鳥。第二侯,天地始肅。第三侯,禾乃登。

白露:第一侯,鴻雁來。第二侯,玄鳥歸。第三侯,群鳥養羞。

秋分:第一侯,雷始收聲。第二侯,蜇蟲壞戶。第三侯,水始涸。

寒露:第一侯,鴻雁來賓。第二侯,雀入大水為蛤。第三侯,菊有黃華。

霜降:第一侯,豺乃祭獸。第二侯,草木黃落。第三侯,蜇蟲鹹俯。

冬季:

立冬:第一侯,水始冰。第二侯,地始凍。第三侯,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第一侯,虹藏不見。第二侯,天氣上升。第三侯,閉塞成冬。

大雪:第一侯,鶡鴠不鳴。第二侯,虎始交。第三侯,荔挺出。

冬至:第一侯,蚯蚓結。第二侯,麋角解。第三侯,水泉動。

小寒:第一侯,雁北鄉。第二侯,鵲始巢。第三侯,雉始雛。

大寒:第一侯,雞始乳。第二侯,征鳥厲疾。第三侯,水澤腹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