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鶴鳴氣功精華》

《龐鶴鳴氣功精華》

《龐鶴鳴氣功精華》氣功大致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鍊方法。

氣功大致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鍊方法。調心是
《龐鶴鳴氣功精華》龐鶴鳴氣功精華》
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鍊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範.

內容簡介

原始的氣功沒有名稱,以後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的“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而散見於歷代名家著作中的靜坐、坐忘、禪定、胎息、行氣、服氣、調氣、周天、內丹等也都屬於氣功的內容。至於“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淨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後世託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後才出現的《中山玉櫃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後才逐漸得到推廣的。氣功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醫療保健等多種實踐中,逐漸總結而形成的。氣功療法與體育療法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可以包括體育療法,但體育療法卻代替不了氣功療法。肢體運動始終只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為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必以調心為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為主。氣功之氣是指“內氣”、“真氣”,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氣功療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至少它是心理療法與體育療法的綜合。氣功療法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等,對覺醒狀態下的病人進行說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於睡眠的催眠狀態,再對呈催眠狀態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鍊從而加強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氣功與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氣功作為一門科學,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與教義,只從教徒的修煉實踐中提取科學的內涵。這反映在道藏、佛經中也記載了不少古代氣功的資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論,也常為練功者所借鑑。

特點

第一、經絡穴位氣血學說是中國氣功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醫學包括豐富的內容,氣功是中國傳統醫學寶庫的一顆瑰麗的明珠。 經絡、穴位、氣血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是中國氣功的理論基礎。經絡、穴位、氣血是非常複雜的人體現象。可以簡單而形象地解釋: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穴位是氣血運行的出入口。氣功健身祛病的道理在於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氣血在經絡中運行通暢。
第二、中國氣功體現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體觀。中國氣功強調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繫,人的機體受到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氣功重視人與自然界的動態適應。中國氣功強調人與社會的統一。社會環境對人的健康和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氣功修練強調人要適應社會。中國氣功強調形神統一。氣功是一種中國特色的自我身心鍛鍊方法。它既可以提高人體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體的心理功能。氣功提高人體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是同時進行的,二者相互聯繫、相互制約。
第三、中國氣功受道家儒家佛家和醫家的影響。中國氣功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醫家的一些理論及健身祛病的技術,逐步形成中國氣功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豐富多彩的養生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