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36式洗髓易筋經》

《吐納36式洗髓易筋經》

本書為作者家傳,概論上說是韋陀十二式的原始版本,內容多達三十六式,但如果仔細探究,就會發現這個版本其實就是韋陀十二式,不過是把一些別的式子加進來,或把一個動作分解多式而來,但其中包含了武功易筋經的諸多內容,可以供大家參考。

書名:吐納36式洗髓易筋經

《吐納36式洗髓易筋經》《吐納36式洗髓易筋經》

ISBN:7560704603
作者:趙歷生
出版社: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年份:1991.2
頁數和開本:166頁;19厘米
叢編項:
題名:
主題:氣功(137)>中國(267)
中圖分類號:中國醫學如需代尋本書,從頁面右側預定

內容簡介:

太極內功法是一種動靜功結合的導引法,主要通過意守、以息運氣、呼吸鍛鍊等方法,以增強內氣而產生祛病強身等功效。太極內功原系太極拳的內煉功,早先在武術界中流傳,以增強技擊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其有良好的祛病保健功效,在本世紀60年代初,由李經梧等將本功法作為一種療法試用於臨床,經臨床驗證,效果頗佳。 

練功姿式:

可分靜煉式、動煉式、活煉式三類。
1.靜煉式:練功初期用之,適於防治疾病。常用的有如下幾種姿式:
(1)仰臥式:枕高約25厘米,肩下墊高3-6厘米,以舒適為宜,兩腿伸直併攏,足跟相靠,足尖分開呈八字形,兩臂自然伸直。置於體側,手心向下,平貼床面,兩眼微閉或微露一線光。
(2)靠臥式(半臥式):頭背墊高成坡形,余同仰臥式。或一腳置另一腳上,壓住解溪穴,以舒適為度。
(3)靠坐式:如坐躺椅上之姿勢,要求與靠臥式相同,亦可分足壓解溪穴與不壓解溪穴兩種。
(4)平坐式:與"真氣運行療法"基本坐式相同,即端坐式。
(5)站式:即太極拳之預備姿勢,為以下練功之基礎式。

2.動煉式:中級階段套用。
(1)站式:先作太極拳預備式,凝視片刻後,兩眼微合或微露一線光注視會陰,頭緩慢下垂,隨呼氣慢慢彎腰下蹲,蹲至兩膝發酸時,即固定姿勢,開始吐納。吐氣時,以意引氣向下,兩手自然伸開;吸氣時,以意引氣向上至命門穴,同時兩手握拳,進行抓閉(見後抓閉呼吸法)。
(2)活步站樁(太極看手式):須有站式基礎後練。自太極拳預備式始,右腳橫開一步,吸氣意貫丹田,閉息不呼,兩拳緊握,兩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時邁出,兩拳變掌向前按,目視前手之手指,左腳尖點地,十分之七的重心在後腿,雙肘略彎,右肘低於左肘,止步閉氣,至閉極難忍時再慢慢呼氣,同時兩手輕落體側,呼氣盡再行抓閉握拳,繼後如前法作活步站樁,左右手足位置相反。此式可根據練功者身體情況規定練功時間。
(3)帶功練拳:在有上兩式之基礎、內氣充實後,方可開始帶功練拳。若內氣不足,則須重新練抓閉法充實內氣後,再帶功練拳,練習拳種可由簡至繁,姿式由少至多。開始時可練簡化太極拳或太極十三式,或其他各式太極拳中的部分姿式。

3.活煉式:高級階段套用。無固定姿勢,用時則有,不用則無,採用喉頭呼吸法或意識呼吸法(見後述呼吸法)。以意行氣,氣通全身。此時可帶功整套練各式太極拳。平時也可隨時隨地隨意練功,走路坐車甚至說話、做事中皆可練習。

相關詞條

導引法太極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