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

黃山,秦時稱“黟山”。相傳公孫軒轅黃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來此煉丹,並最終於此得道升天。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依此傳說赦改“黟山”為“黃山”。

基本信息

黃山簡介:

黃山,秦時稱“黟山”。相傳公孫軒轅黃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來此煉丹,並最終於此得道升天。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依此傳說赦改“黟山”為“黃山”。

黃山是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黃山集各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 徐霞客兩游黃山,讚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

黃山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地跨市內歙縣、休寧、黟縣和黃山區、徽州區,面積1200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峰,海拔1867米。黃山風景區自然景觀秀麗,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素稱黃山“四絕”,令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

黃山72峰,或崔嵬雄渾,或峻峭秀麗,布局錯落有致,天然巧成,並以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三大主峰為中心向四周鋪展,跌落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巒峭壁。

黃山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

黃山之美,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意境之美,有著讓人產生太多聯想的人文之美。無論是艷陽高照下顯現出的鐵骨崢嶸之陽剛之美,還是雲遮霧繞下若隱若現的嫵媚之美。

亦或是陽春三月里漫山遍野盛開的鮮花透出的浪漫之美,甚至在雪花紛飛的嚴冬處處銀妝素裹下的聖潔之美,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薰陶。

黃山千百年來時時出現在文人騷客的文章里,黃山旅遊多年來也是吸引人們慕名而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是不是空談。你來了便知。

參考資料:黃山旅遊網http://www.hsly.ah.cn/huangshanjianjie.htm

● 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黃山

天都峰圖軸


黃山,古稱黟山。天寶六年(747年)六月十七日,唐明皇敕改為黃山。黃山景色,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峨嵋之清涼,雁盪之巧石於一身。更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令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地處亞熱帶北緣的黃山,四季分明,“四絕”與四季物候的交融,組合成了數不盡的天然畫卷。春,風和日麗,山花爛漫,爭奇鬥豔;夏,流泉飛瀑,山巒蔥鬱,暑消涼潤;秋,凝紫飛紅,層林盡染,遍地鋪金;冬,玉樹銀花,晶瑩剔透,一片冰清。有人將黃山比喻為一部周易,用來形容它的千變萬化。自古至今,黃山傾倒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以致後人總結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流傳甚廣的佳語。
黃山也吸引了明末清初一大批追求個性創造的山野畫家。奇絕變幻,靈秀多姿的黃山景觀,正好可以表達他們不願受世俗羈絆、孤傲但又豐富多彩的性格和心靈追求。因此,中國萬千名山大川,只有黃山形成了一個專題畫派。明代遺臣漸江石濤梅清是“黃山畫派”的三位巨子。
披雲峰下的漸江和尚,結庵黃山蓮花峰,朝夕觀察松、雲、泉、石的變化景象,“萬壁千岩獨杖藜”,“坐破雲台第幾層”,創作出了一部60幅的《黃山真景冊》,由此其繪畫成就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新安畫派”一代宗師。
明清畫壇巨子石濤14歲登臨黃山時,便感慨萬千道:“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自此,石濤便與黃山結下了一世情緣。至今珍藏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便是他走過黃山的傑作。
生於安徽宣城的梅清,因畫黃山而聞名於世,“得黃山之真情”。他“居近天都,遊覽諸峰”,黃山的神奇美景激發了畫家的想像力,他的《天都峰圖軸》《黃山十九景圖冊》用奇詭、空靈、充滿動勢之筆,表現出黃山山光雲氣的飄動,他心中的丘壑迥異常態,不拘於真境實景,具有幻化、誇張、虛空、鬆散奇秀的詩情畫意。
黃山以峰為體,峰林如海,擎天劈地,古往今來,人們或以形象、位置,或以神話、傳說,先後命名了36大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在黃山中最為雄偉壯麗,被視為“群仙所都”,故名天都峰。三位“黃山派”畫家都曾畫天都峰。漸江墨中的天都峰,棵棵石柱清晰可辨,古松蒼勁;梅清畫中,雲煙出沒中的接天懸崖,山勢之雄奇配合縈繞半山的雲霧,將黃山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半山腰平台上的小屋,則增添了幾分人氣,不由叫人想起那些下榻黃山峰頂旅館的遊人。現代人評價說:“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弘仁)得黃山之質”,那么我更喜歡畫了一輩子黃山的梅老人家的“黃山之影”。
黃山的雲霧,是黃山的靈魂。黃山地處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再加上這裡山高谷深,林木茂盛,因此長年濕度大,水氣多。水氣凝結成低空層積雲,繼而凝聚成雲海,這樣,一年中黃山竟有250多天雲海翻騰,煙霧瀰漫。明朝清朝的人們乾脆就把黃山稱為黃海。後來,人們又按照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將黃山分為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西海是黃山風景薈萃之處。從排雲亭放眼望去,但見箭林般的峰巒,重重疊疊,在雲霧縈繞中時隱時現,酷似大海之中的無數島嶼。紅日將墜之時,群峰與煙雲都披上美麗的霞光。隨著落日光束的變化,峰巒的色彩也隨之千變萬化。紅日接近地平線時,浩瀚的雲海金濤翻湧,彤紅的西天、火紅的太陽、層次分明的群峰互相輝映,渾然一體,古人稱之為“霞海奇觀”。
黃山奇松,遍布峰壑,海拔800~1800米之間,幾乎隨處可見。黃山松以石為母,靠雲霧滋潤,它們紮根于山體岩石裂隙之中;為尋找生命的水源,根部要潛入岩體深處有水的斷層,因此根的長度往往超過樹身數倍。黃山松靠其根部分泌的汁液腐蝕岩石,將岩石中的礦物加以點點滴滴地吸收,以獲取養分。所以黃山松生長得很慢,奇形怪狀,但是穩穩立足於岩石之中,風撼不倒,雪壓不斷,四季常青。黃山松蒼翠濃密,千姿百態,或挺立於懸崖峭壁,枝幹橫斜;或傲然挺立怪石縫隙之中;或倒懸絕壁,詼諧可愛;或貼壁玉立,孤芳自賞;或拔地而起,巍峨聳立。
五嶽若與黃山比,猶欠靈砂一道泉。”紫雲峰下的硃砂泉,自唐代開發以來,已有千年盛譽。相傳軒轅皇帝曾在此沐浴,鬚髮盡黑,返老還童,故譽為“靈泉”。“飽浴之忽飢,醉浴之忽醒,郁浴之忽舒,昏浴之日月開朗,勞浴之營味安和。”如今,黃山之上,溫泉療養院、溫泉浴室、溫泉泳池應有盡有,遊人可以享盡黃山溫泉,實乃人間幸事。溫泉景區中,白龍潭、鳴弦泉、三疊泉、人字瀑、百丈泉、晴天瀑、小成泉,涓涓細流……若斷若續。雨天則瀑水飛騰,直瀉百米,疑是銀河落地,氣勢非凡。梅清的《白龍潭觀瀑》,畫中一條瀑布順著山間溝壑瀉下,猶如白練長垂,嫵媚動人。一棵茂盛的黃山松在瀑布旁偎水而生。小小的景致雖未能將黃山變幻萬千的瀑布泉水一覽而盡,卻生機盎然,趣味橫生。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蓬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李白詩中的黃山充滿了氣勢,又滿含著秀美。然而無論是詩,還是畫,都無從將黃山的全部呈現給我們,黃山的雄偉之美、秀麗之美、變幻之美,恐怕只有親自感受過,才能真正體味。

·古畫風景相關條目·

·《姑蘇繁華圖》 ·《清明上河圖》
·《邗江勝覽圖》 ·《廬山》
·《黃山》
·《驪山避暑圖》 ·《登岱圖》
·《長白山圖卷》 ·《鵲華秋色圖》
·《武當霽雪圖》 ·《天山積雪圖》
·長江與《長江萬里圖》 ·《漁莊秋霽圖》
·《惠山茶會圖》 ·《富春山居圖》
·《錢塘觀潮圖》

總條目:中國藝術地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