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廬

匡廬

匡廬,指 江西 的 廬山 。相傳 殷 周 之際有 匡俗 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 《後漢書·郡國志四·廬江郡》“ 尋陽 南有 九江 ,東合為 大江 ” 劉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遠 《廬山記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記》:“ 匡廬 奇秀,甲天下山。” 魯迅 《熱風·估》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簡介

指 江西 的 廬山 。相傳 殷 周 之際有 匡俗 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

《後漢書·郡國志四·廬江郡》“ 尋陽 南有 九江 ,東合為 大江 ” 劉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遠 《廬山記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記》:“ 匡廬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吳國倫 《鄱陽湖》詩:“欲向 匡廬 臥白雲, 宮亭 水色晝氤氳。”

魯迅 《熱風·估》:“ 匡廬 峨眉 ,山也,則曰紀游,采硫訪碑,務也,則曰日記。”

林伯渠 《廬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廬山韻》:“ 匡廬 勝境都爭識,流水高山特逞奇。”參見“ 匡俗 ”。

名字起源

在漢初,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為表彰東野王的功績,便封其子匡俗於陽今鄱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酷愛道術,棄官入山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所以廬山又稱“匡廬”。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築,。"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蘇軾詩詞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裡,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蘇軾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 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裡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題西林壁》的詩作共有三首: 其一,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四萬八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其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了不同(另作: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三,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何如舉似人。」 《瀑布亭》: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其他廬山詩詞

•初入廬山三首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箇在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棲賢三峽橋 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線溜。 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斗。 深行九地底,險出三峽右。 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 跳波翻潛魚,震響落飛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 空濛煙靄間,澒洞金石奏。 彎彎飛橋出,瀲瀲半月彀。 玉淵神龍近,雨雹亂晴晝。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開先漱玉亭 高岩下赤日,深谷來悲風。 擘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 亂沫散霜雪,古潭搖清空。 余流滑無聲,快瀉雙石谼。 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 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 願隨琴高生,腳踏赤鯶公。 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