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連書》

《魯連書》

《魯連書》,典故名,典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燕國將攻占齊國的聊城。齊派田單收復聊城卻久攻不下,雙方損兵折將,死傷嚴重。

基本信息

名文簡介

作者:劉向
類型:書信
成文時間:西漢末年

作者小傳

《魯連書》劉向頭像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四》。它的編者劉向。西漢末年,光祿大夫劉向奉詔校書,見到了皇家藏書中有六種記載縱橫家說辭的寫本,內容龐雜,編排錯亂,文字殘缺。它們有《國策》、(並非今本《戰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幾種不同的名稱,劉向依其國別,略以時間編次,定著為《戰國策》33篇。東漢高誘為此書作注。隋代已殘缺不全,今存10篇。《馮諼客孟嘗君》是其中十分精彩的一篇。劉向(約前77-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劉德子,少治《春秋轂梁傳》能屬文辭。年12,以父任為輦郎,後擢為諫大夫。因鑄偽黃金當誅,宣帝奇其才,得逾冬減死論。講論《五經》,並同於石渠閣,復拜為郎中,給事黃門,遷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初即位,擢為散騎字正給事中。時外戚許、史放縱,宦官弘恭、石顯弄權。遂與太傅蕭望之等謀罷退之,事泄下獄。鏇因災異赦,為中郎。復上書推《秦秋》災異,針砭時政。愈為許、史、恭、顯所怒,遂廢十餘年。成帝即位得復進用。更名向,拜為郎中,遷光祿大夫,後為中壘校尉。奉詔領校秘書。撰為《別錄》。另著《洪範五行傳論》《列發傳》《新序》《說怨》等。屢上書言政,辭多痛切,高刺外戚王氏。成帝欲用為九卿,為王氏所阻,終不得遷。年72歲卒。

原文

《魯連書》魯仲連畫像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下。齊田單以即墨破燕,殺騎劫。
初燕將攻下聊城,人或讒之。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田單攻之歲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橫秦之勢合,則楚國之形危。且棄南陽,斷右壤,存濟北,計必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齊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弊,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齊必決之於聊城,公無再計。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上下迷惑。栗腹以百萬之眾,五折於外;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下戮,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弊多,民心無所歸。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能以見於天下矣!故為公計者,不如罷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必喜。
《魯連書》本文書影
士民見公,如見父母,交遊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矣。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請裂地定封,富比陶、衛,世世稱孤寡,與齊久存,此亦一計也。二者顯名厚實也,願公熟計而審處一也。且吾聞,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鉤,篡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鄉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終窮抑幽囚而不出,慚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為辱人賤行矣。然而管子並三行之過,據七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曹沫為魯君將,三戰三北,而喪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離陳,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則不免為敗軍禽將。曹子以敗軍禽將,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去三北之恥,退而與魯君計也,曹子以為遭。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振動,(諸侯)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為殺身絕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忽之恥,而立累世之功。故業與三王爭流,名與天壤相敝也。公其圖之!”
燕將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到讀而去。故解七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

譯文

《魯連書》戰國·龍鳳雲紋
燕國攻打齊國,攻占了齊國70餘座城池,唯獨莒、即墨兩城遲遲沒有攻破。齊國的大將田單在即墨擊破燕軍,殺死了燕國的大將騎劫
最開始的時候,燕國一位將領率軍攻占了齊國的聊城。聊城有人向燕王進讒說那燕將的壞話,燕將擔心被殺,就據守聊城,不敢回燕國。齊國田單攻打聊城,攻了一年多,雖然士兵死了很多但城池還是攻不下來。
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去,送給燕將。信中寫道:“我聽說,聰明的人不違背時勢而丟棄利益,勇敢的人不逃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會先顧自己而後顧君主。如今您逞一時之忿,冒著使燕王失卻一個大臣危險作戰,這是不忠;自己戰死而聊城失守,威名並不能張揚於齊國,這是不勇;功敗名滅,後世對您無所稱道,這是不智。有此三個短處,現世的君主不會要他做臣子,游士說客不會向世人稱道他。所以聰明的人不會優柔寡斷,勇敢的人不會貪生怕死。現在生與死、榮與辱、貴與賤、尊與卑的選擇擺在您的面前,時機不會再來,希望您仔細權衡,不要做出與俗人相同的決斷。現在,齊國用全國的兵力,對天下別無貪求,全力來奪取聊城,我看您要死守這被圍困了一年多的城池,是不可能成功的。而
《魯連書》西漢·帛書·戰國策
燕國發生紛亂,君臣毫無應急之策,全國上下人心惶惶。而您憑藉聊城這支疲憊的軍隊抵擋住了整個齊國的進攻,這可以說您如墨翟一樣善於守城了;城中匱乏到以人肉為食、人骨為柴的地步,而將士沒有叛離之心,這可以說您如孫臏一樣擅長用兵了。您的才能已經昭示於天下。雖然如此,為您計議,不如保全兵力來報答燕國。兵甲完好無損回到燕國,燕王一定高興;身體完好地回到故土,百姓如同重見父母朋友們興奮地議論讚許,功業可望由此顯揚。如果無意於此,可否離開燕國,拋棄世俗成見,東歸齊國?齊國會割地封賞,讓您富足得可以和魏冉商鞅匹比;世代稱孤道寡,與齊國共存。這也是一個辦法。兩個計策,一可以顯揚名聲,一可以得到豐厚的實惠。希望您認真考慮,審慎地選定一條。我還聽說過這樣的話:拘泥小節的人不能成就榮名,不忍小恥的人難以建立大功。從前管夷吾射中齊桓公的衣帶鉤,這是犯上的罪過;丟下公子糾不能為他效死,這是怯懦的表現;身遭捆綁囚禁,這是恥辱的印記。那時假如管仲坐牢沒有出獄,假如身死而沒回齊國,那么他就只能落個人品低劣、行為卑鄙的臭名了。倘如此,即使奴婢也恥於與他並列,更何況一般人呢!然而,管仲不以身遭囚禁為恥,而恥不能使天下太平;不以不替公子效死為恥,而恥不能在諸侯張揚威名。因而,他雖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過失,但卻終於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名揚天下,光耀鄰國。曹沫做魯國的將軍,三戰三敗,喪失土地五百里,當時假如曹沫不前思後慮、從容計議,急忙割頸自殺,那他也不免被人看作常敗將軍了。曹沫不顧三次失敗的恥辱,趁齊桓公大會天下諸侯的機會,憑一劍之力,在會盟壇上指向桓公心窩,面不改色,義正辭嚴,終於將三次戰敗丟失的土地,在一個早晨就收了回來,使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震吳越。像這兩位高士,不是不懂得顧全小的名節和操守;而是累世的功業。他們的功業可以和三王比美,他們的榮名可以與天地共存。願將軍選擇一個榜樣行動吧!”
燕將說:“我恭聽您的教誨。”就偃旗息鼓,從聊城撤兵。因此給七國解圍,挽救瀕死的百姓的,是魯仲連的書信。

影響與傳播

根據《史記》的記載,燕將看了魯仲連的信之後流了三天的眼淚,猶豫不定,難以自決。想回燕國,卻已與燕王有嫌隙,擔心被殺;想投降齊國, 又擔心自己殺虜齊人太多, 降後受辱。他長聲嘆息說:“與其讓人殺我,不如自殺。”於是自殺而死。聊城大亂,田單隨即血洗了聊城,並向齊王提起魯仲連的功績,想要封賞爵位給他。魯仲連於是逃往海邊隱居起來, 說道:“我與其富貴而屈身事奉人,還不如貧賤傲世過自己隨心所欲的生活。”由此可見魯仲連“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詩)的高風亮節。

專家點評

《魯連書》戰國·銅鳩柱房屋模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六》標題為選者所加。
文章首先交待燕將攻下聊城並堅守的不得已的原因在於他在國內遭受讒言離間,害怕被君主誅殺,所以不敢回國。齊國大將田單攻打了一年多,士卒傷亡慘重,而聊城卻依然沒有攻下,形勢緊迫,燕將卻仍拼力固守。以“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聞名於世的魯仲連,為了消弭戰爭,使百姓得以安寧,便修書一封給燕將。這些情境的交待,為後文魯仲連的書信發揮效用埋下了伏筆,同時也有助於讀者理解和評價書信的內容
信中根據當時的形勢,針對燕將的進退失據的處境和矛盾心理,曉以大義,闡明利害,指明只有放棄聊城才是唯一明智的選擇。說理透闢,義正詞嚴,有著無法抗拒的說服力
書信開門見山, 明確指出燕將繼續保守聊城是“非忠、非勇、非智”,極為不識時務的行為。作者指出,聰明的人不違背時勢而丟棄利益,勇敢的人不逃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會先顧自己而後顧君主。而燕將冒著使燕王失卻大臣的危險作戰,是不忠;自己戰死而聊城失守,威名不能張揚於齊國,是不勇;功敗名滅,後世無傳,是不智。勸誡燕將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在生死榮辱、貴賤尊卑之間做出明智選擇,不要拖延誤事。
《魯連書》戰國·金虎
當時齊、燕兩國的形式怎么樣呢?齊國用全國的兵力,全力來奪取聊城;秦國出兵救齊,楚、魏不敢攻齊。因此聊城面臨的來自齊國的不可抗拒的威脅。同時燕國發生變亂,君臣毫無應急之策,全國上下人心惶惶。這樣聊城在強大的威脅下,又得不到燕國的後方支援,何況已受一年多的圍困,將士疲憊,繼續保守,是無望之舉,打破燕將繼續守聊城的幻想。燕國政治混亂,軍事上傷亡慘重,國土縮小,燕君孤立無助,大臣不足恃,民心無所歸。而此時燕將卻置之不顧,率大軍固守一城於國外,雖然在“食人炊骨”的情況下“士無反北之心”,可以說是善於用兵了,可是這對國君又有什麼幫助呢?這無異於對燕將的嚴厲譴責。
認清形式之後,作者又為燕將指明了“罷兵休士”的出路。歸燕會受到燕王的歡迎和土民的擁護,可以輔佐孤主,制約群臣,教養百姓,功名揚於天下;游齊,齊國會割地封賞,可以富比陶、衛,世世稱孤道寡,與齊國並存。“二者顯名厚實”,正是“智,忠、勇”的做法。為了除燕將的顧慮,進一步使他堅定信心作者引用管仲、曹沫的先例,開導燕將既然要“行大威”就不能“ 小節”,要“立榮名”,就要“不惡小恥”,這樣才能成就威震天下、名傳後世的功業,否則就會導致殺身絕世,功名不立的嚴重後果。邏輯嚴密,析理透闢,無懈可擊,有很強的說服力
最後以燕將“敬聞命矣”的話,和“罷兵倒櫝而去”的行動,交待魯仲連遺書燕將發揮的巨大政治效力。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卻已經充分地體現了這封信的巨大威力。而“故解七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則是作者對魯仲連的高超謀略及豐功偉績的由衷讚美。語言富於變化,詳簡剪裁得當,具有較高的感染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