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骯髒的手》

《骯髒的手》

《骯髒的手》(1948)是薩特觀念戲劇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繼《死無葬身之地》(1946)、《可尊敬的妓女》(1946)之後又一部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相結合的藝術作品。1948年《骯髒的手》在法國巴黎安托尼劇院公演

基本信息

故事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東歐某小國。無產階級政黨經過艱苦鬥爭,即將看到勝利的曙光了。這時黨內發生嚴重的分歧:以路易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應該乘熱打鐵,邀請蘇聯紅軍入境,徹底消滅資產階級力量,奪取政權;而以賀德雷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應該跟國內的資產階級聯合起來,共同奪取政權,甚至讓資產階級先掌權,然後利用資產階級政府的困難,再次革命,建立純粹的無產階級政權。
時間緊迫,形勢緊張,兩派鬥爭白熱化。
路易決定,選派刺客殺死賀德雷。富裕家庭出身的革命青年雨果擔任刺客。他設法成為賀德雷的秘書,再伺機下手。可是,與賀德雷長時間一起工作,雨果竟然為賀德雷的學識、氣度和革命胸懷所折服,多次有機會卻不忍心下手。
一個偶然機會,雨果撞見賀德雷與雨果的年輕妻子接吻。雨果妒火中燒,乘著憤怒,開槍將賀德雷殺了。
路易成了黨的領袖。但是,形勢變化了。路易卻實行了賀德雷的路線——與資產階級妥協,阻止蘇聯紅軍入境。於是,刺殺賀德雷的雨果成了罪人,成了黨組織必須清除的目標。

《骯髒的手》《骯髒的手》

青年雨果背叛家庭、投身革命,決心獻身崇高的事業。但是,他最後刺殺了賀德雷卻是為了私怨;他為了組織的革命目標,不惜使用了他自己也認為不光彩的暗殺手段,但是他自己卻成為革命的罪人!
為了崇高的目標,就可以不顧忌手段了嗎?雨果長時間地懷疑和猶豫過。道德和政治,使得他痛苦而彷徨。
賀德雷說:“建立革命政黨就是為了奪取政權。”當雨果問為什麼一定要取得政權時,賀德雷說不利用這一一去不復返的機會就太傻了。他重申磨刀千日就是為了用在一時,“一個政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權。”
雨果對於與資產階級妥協很懷疑,是不是對不起那些與資產階級鬥爭時死去的革命先烈呢?賀德雷說,他不去管這樣做是否對得起那些與國內對手鬥爭時死去的先烈,因為,“我是搞活著的人的政治,是為活人的。”對同志有時候也要用欺騙的辦法,“必要時我說假話,但我並不看輕任何人。”“原則上我並不反對政治謀殺,所有的政黨都搞這一手。”“只要是有效的手段,就值得採用。”
他對雨果說“你是多么害怕弄髒自己的手啊!好吧,保持純潔吧!但是這對誰有用處呢?……我呢,我有一雙骯髒的手,一直髒到臂肘上。我把手伸到大糞里,血污里去。……你以為人們可以不幹壞事就掌權嗎?”

改編

作為法國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經典名劇,《骯髒的手》1981年首次被著名導演藝術家胡偉民搬到上海話劇舞台時,就在話劇觀眾中引起轟動。時隔23年,這隻著名的大“手”將再次在上海“揮舞”一回:2004年8月12日,《骯髒的手》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執導該劇的,則是胡偉民之子--著名旅美導演胡雪樺
“手”的故事背景也跟著導演的變更“與時俱進”,原劇中的二戰背景被拉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故事的發生地也由東歐變為了如今世界的熱點地區--中東某國。
據說,這些改動更生動更加貼近當今世界時局、更備受人們的關注,並深刻揭示出薩特對於人本的關注的永恆性。

讓·保羅·薩特作品

讓·保羅·薩特,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