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錢斯》

《送錢斯》

《送錢斯》,是一部戰爭類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陸軍少尉麥可志願擔當軍事護衛隊員,護送19歲的海軍陸戰隊員錢斯的屍體回他的故鄉的過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海報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海報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陸軍少尉麥可志願擔當軍事護衛隊員,護送19歲的海軍陸戰隊員錢斯的屍體回他的故鄉——懷俄明州的Dubois。
2004年,19歲的海軍陸戰上士錢斯犧牲在了伊拉克前線,他的遺體按照美國官方的規定要運送到家鄉安葬。曾經參加國海灣戰爭的麥可·史特伯爾上校資源護送他錢斯的靈柩回家。史特伯爾上校是一個功勳卓著的軍官,他這次申請參加護送,完全是自己內心的需求。
一路上,史特伯爾上校認真嚴肅地對待每一天的細節,伴隨著軍人一次次的敬禮、美國普通民眾一次次自發的哀悼,影片不斷閃回錢斯的一些在前線作戰的照片,以及他的屍體和遺物被清洗的鏡頭。在飛機上,一名空姐得知史特伯爾上校是護送一名海軍陸戰隊員的屍體歸鄉時,她送了他一個金質的十字架,以寄託對逝者的哀思。在通向錢斯父母居住的俄亥俄州的高速公路上,一些同行的美國人看到殯儀館的車輛,自覺地減緩了速度並開亮車燈。乃至機場的工作人員和那些與史特伯爾上校素不相識的路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陣亡戰士的緬懷。
影片的結尾,圓滿完成護送任務的史特伯爾上校對這次“歸鄉”的旅程深有感觸,寫下了一篇名為《護送錢斯》的工作日誌。

主要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羅斯·卡茲 Ross Katz

編劇 Writer

羅斯·卡茲 Ross Katz ....writer
Michael Strobl ....writer

演員 Actor

凱文·貝肯 Kevin Bacon ....LtCol Mike Strobl
湯姆·阿爾德雷吉 Tom Aldredge ....Charlie Fitts
尼古拉斯·亞特 Nicholas Art ....Nate Strobl (as Nicholas Reese Art)
諾阿·弗雷斯 Noah Fleiss ....Army Sergeant
約翰·馬加羅 John Magaro ....Rich Brewer
馬修·莫里森 Matthew Morrison ....Robert Rouse
維克多·斯勒扎克 Victor Slezak ....Sgt Mulcahy
朱麗葉·懷特 Julie White ....Colonel Karen Bell
湯姆·沃帕特 Tom Wopat ....John Phelps
Maximilian Osinski ....Sgt. Neuman
舍爾曼·阿帕特 Sherman Alpert ....Funeral Attendee (uncredited)
蜜西·雅格 Missy Yager ....Michelle (uncredited)

製作人 Produced by

Fred Berger ....associate producer
Lori Keith Douglas ....producer
羅斯·卡茲 Ross Katz ....executive producer
Brad Krevoy ....executive producer
William Teitler ....co-executive producer
Cathy Wischner-Sola ....executive 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馬賽羅·扎沃斯 Marcelo Zarvos

攝影 Cinematography

阿勒·基維洛 Alar Kivilo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輯 Film Editing

Brian A. Kates
Lee Percy

選角導演 Casting

《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
Ann Goulder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Dan Leigh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James Donahue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Ron von Blomberg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大衛·羅賓遜 David C. Robinson

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Robert C. Albertell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Vanessa Hoffm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Brendan Walsh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部分演職員簡介

羅斯·卡茲(導演)
男,生於1971年5月19日 ,美國賓州費城。星座:金牛座
凱文·貝肯 Kevin Bacon
男,生於1958年7月8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星座:巨蟹座。凱文·貝肯1958年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他的父親是當地著名的城市規劃專家。而從小在鬧市區長大的凱文有著與一般孩子不同的志向——當一個演員。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青少年時代的他是一個體態“渾圓”和“痴肥”的胖頭仔,一點也沒有“女人緣”。1976年,17歲的貝肯高中畢業之後就離開家人,來到陌生的紐約打天下。和大多數好萊塢明星的從影經歷一樣,他也是一邊在戲劇學校念書,一邊靠當侍應端盤子來賺取學費。兩年以後,貝肯終於在1978年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動物屋》,1980年出演了電影《13號星期五》。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美國
USA
2009年1月16日......(Sundance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9年2月21日......(TV premiere)
美國
USA
2009年5月12日......(DVD release)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HBO Films [美國]
Motion Picture Corporation of America (MPCA) [美國]

發行公司

HBO Films [美國] (2008) (USA) (TV)
Home Box Office (HBO) Home Video [美國] (2009) (USA) (DVD)
Warner Home Vídeo [巴西] (2009) (Brazil) (DVD)

特技製作公司

Temptu [美國] (tattoos)

其他公司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camera dollies
Gotham Sound walkies provided by
Movie Movers star trailers/transportation
Redman Movies and Stories [美國] electric package/lighting/grip rentals/expendables
Scarlet Letters [美國] end titles
Soundtrack [美國] adr facility
Varèse Sarabande soundtrack

幕後花絮

一句話評論

影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公路電影”,其中所展示出來的美國人的愛國情感和凝聚力讓人動容。——聖丹斯電影節組委會
影片沒有把視角放在反戰和批評布希政府的政策上,它用一種家庭的視角來審視戰場上的死亡。——dvdverdict.com
全片幾乎是事無巨細地向我們詳細展示了一名士兵在陣亡後,他的遺體和遺物所受到的“優待”。在這過程里,我們看到的是美國人和美國政府之間的信任和凝聚力。——dvdtown.com

幕後製作

美國士兵的歸鄉之路
《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
2004年,年僅20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錢斯·菲爾普斯在伊拉克戰爭里不幸身亡。按照慣例,他的靈柩要由一名軍方人員護送到他的家鄉。這時,已經是行政官員的上校麥可·史特伯爾主動請纓,要求擔任這一職責。由於他的軍銜過於顯赫,美國軍方在研究之後,同意了他的請求。
史特伯爾說:“我參加過海灣戰爭,參加過沙漠風暴的行動,知道戰爭是個什麼東西,也知道士兵的遺體對於他的家人、對於整個國家有多么重要。而且,我也厭倦了每天在電腦前查閱陣亡士兵的數字,然後寫一份分析報告了。這種工作不需要我這樣的接受過正式軍事訓練的人做,找個軍校的學生來做就可以了。所以,我主動要求護送錢斯回家。他的家鄉在科羅拉多,我一開始以為我能回到科羅拉多,因為我的家鄉也在那裡。但是他的父母都居住在俄亥俄州,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和他們在一起,所以,我只好護送錢斯回俄亥俄”。
影片裡表現了護送途中普通美國人對陣亡士兵的尊敬和愛戴,那么他們真的是像影片裡所表現的那樣么?對此,史特伯爾上校說:“雖然沒有影片裡那么誇張,但是我還是在很多小的地方、小的細節里體會到了美國人是非常尊敬我們這些軍人的。比如說在飛機上,機場裡的那些工作人員都非常尊敬士兵的遺體,空中小姐和機組成員專門為我提供了一些便利。最讓我感動的是在高速公路上,那些素不相識的人們在看到我們的靈車的時候自覺地減速,打開車燈並且鳴笛示意。那些機場的裝卸工在搬運錢斯的遺體的時候,充滿了莊嚴的肅穆……還有很多事情,都非常讓我感動”。
帶著敬意拍電影
雖然本片是羅斯·卡茲的長片處女作,但是編劇經驗豐富的他自然知道該怎么把這個故事說出來。羅斯·卡茲說:“是的,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而且很具有時代意義的故事。所以處理起來,我就使用了一些浪漫的手法。畢竟影片是有顯示依據的,而且還有一部紀錄片聲名在外,所以,我們也不會太過於藝術化地處理這個題材。無論怎么樣,我們是帶著對死者極大的敬意在拍攝這部影片的。影片裡的那些對屍體和遺物經行清洗的鏡頭,我們對大限度地減少了直接拍攝。因為我覺得,我的影片是在說運輸死者的途中的故事,沒有必要把對屍體的處理過程表述的那么詳細,但是適當的展示是必要的,這也是我們隊亡靈的尊重”。
在影片裡主演史特伯爾上校的著名演員凱文·貝肯表示自己對塑造這個角色一直心存敬意。他說:“先不論我們的政府是不是應該發動這場戰爭,在這部電影裡,我們只關注那些陣亡士兵的遺體是怎么被安置的。我願意按照史特伯爾上校日記里描述的那樣,一個一個地方去重新走過他在護送途中走過的地方。去實際地體驗他所經歷的東西,我想這么做遠比我們呆在劇組裡討論和排練重要得多。”
伴隨著凱文·貝肯這種“實地考察”的精神,劇組從新澤西輾轉來到了蒙大拿。在這些史特伯爾上校曾經走過的地方拍攝了影片。凱文·貝肯說:“這種對生命的敬畏感,的確讓我覺得我們在拍攝一個大題材的影片”。導演羅斯·卡茲也表示說:“如果說拍攝這部讓我學習到了什麼的話,那么毫無疑問,我學習到了如何敬畏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是彌足珍貴的,每一個士兵都是一個家庭成員,敬畏生命是我們必須學會做的。其實不僅如此,我更是學會如何帶著敬意拍攝電影”。

花絮

·影片改編自第80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影片《回家行動:記錄戰火》。
·本片是2009年“聖丹斯電影節”的參賽片,並獲得了劇情類“最佳評審獎”(Grand Jury Prize)的提名。
·影片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其來源是海軍陸戰隊隊員麥可·史特伯爾上校的日記。
·本片是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劇組沒有專門為影片單獨配樂,影片的音樂來自於HBO的音樂素材庫。
·本片是導演羅斯·卡茲獨立執導的長片處女作。
·影片裡,為錢斯的遺體拍照的攝影師用的是尼康的D2H的數碼單眼相機,為了避免廣告的嫌疑,劇組用黑色膠布將尼康的商標和相機上的標誌貼了起來。
·錢斯的撫恤金現在被用來成立一個為退役的士兵提供服務的基金會。
·為了在影片中體現出美國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劇組跨越了大半個美國,從新澤西一直拍攝到了蒙大拿。

精彩對白

《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
Sergeant: You know, a lot of recruits, myself included, lose a big part of their personality when they go through boot camp. But, Chance, he comes back from boot camp, he sure as hell was a marine, but he was still Chance. Same old wise-ass smile. He could get away with anything just by flashing that grin. Our first mortar attack in Ramadi, everybody's Yelling, Grab your kevlars! Grab your flaks! We were all scared, you know? Like ''welcome to Iraq.'' Everybody's running, trying to get to the bunker. He's got his shower shoes on, grabs his rifle, runs outside, he's like, ''where they at?'' Everybody's yelling, ''Phelps, get your ass back in here, man! Take cover!'' He's still standing outside. in his shower shoes.
中士:你知道,很多新兵,包括我在內,從新兵訓練營出來之後都像變了個人。但是,錢斯,他從新兵營回來後,當然他是海軍陸戰隊了,但他還是那個錢斯……還是那個臭屁的笑臉。他只要一笑就能拋開任何事。在拉馬迪我們遭遇第一次迫擊炮襲擊,所有人都在叫喊,“穿上凱芙拉!穿上你的防彈衣!”我們都被嚇傻了,就好象“歡迎來到伊拉克”。大家都在亂跑,都想鑽進掩體。菲爾普斯,他穿著拖鞋,拿起步槍,衝到外面,好像在說“他們在哪?”大家都喊“菲爾普斯,快回來,找掩護!”他還是站在外面,穿著他的拖鞋。
Mike: Sir, last night I read the DOD Announcement about PFC Phelps. He is from my home town, Clifton, Colorado. Sir, if the duty does fall to us. I would be honored to escort him home.
Sir: It's a little unusualfor an officer to escort a PFC.
Mike: I would very much like to do it, sir.
麥可·史特伯爾上校:長官,昨晚我有讀到國防部的關於一等列兵菲爾普斯的通告。他來自我的家鄉,科羅拉多的克里福屯。長官,如果這個使命降臨在我們身上。能護送他回家將使我感到無比榮幸。
長官:由士官護送一個列兵這有違常理啊。
麥可·史特伯爾上校:我非常願意這樣做,長官。

主題曲

Greg Laswell - comes and goes (In Waves)
This one's for the lonely
The one's that seek and find
Only to be let down
Time after time
This one's for the torn down
The experts at the fall
Come on friends get up now
You're not alone at all
And this part was for her
And this part was for her
This part was for her
Does she remember?
It comes and goes and waves
I...
This one's for the faithless
The ones that are surprised
They're only where they are now
Regardless of their fight
This one's for believing
If only for it's sake
Come on friends get up now
Love is to be made
And this part was for her
And this part was for her
This part was for her
Does she remember?
It comes and goes in waves
I...
Am only led to wonder why
It comes in goes in waves
I...
Am only led to wonder why
Why I try
This is for the ones who stand
For the ones who try again
For the ones who need a hand
For the ones that think they can
It comes in waves
I...
Am only led to wonder why
It comes and goes in waves
I...
Am only led to wonder why
Why I try

精彩片段

《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
這其中有幾個片段很耐人尋味:影片劇照片段一:當靈柩從費城機場搬運至飛機的過程中,在數十米外的候機樓有兩位孩子透過厚厚的玻璃見證了整個過程。也許他們還不明白下面所發生的一切,但是他們一定從好奇中感受到了肅穆和莊嚴,麥可中校忠於職守和一絲不苟的形象將給他們的幼小的心靈烙下深深的印記,他們感受到了軍人的威嚴和光榮,這也許會成為他們長大後報效祖國的動力,用國內通常的說法就是榜樣的力量。
片段二:在飛往明尼波利斯的班機上,一位空姐將一座十字架贈給了麥可中校,於基督教而言十字架是個人最重要的護身符。當得知陣亡者的靈柩就在身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做些什麼,這位空姐無論與死者還是護送員都素不相識,但是她以自己的方式在不驚擾其他乘客的前提下表達了自己的敬意,中校在後來將這份珍貴的禮物轉贈了錢斯的父母。
片段三:麥可和靈柩抵達明尼波利斯後需要過夜等待第二天轉機,雖然政府已經為麥可預訂了當地的酒店,但是中校拒絕離開而堅持在倉庫陪伴錢斯,只是向機場工人要了一把椅子、一條毯子和一件禦寒衣物,他的話堅定而又發自內心:“我真不想把他一個人留著這裡”。而事實上,麥可中校徹夜未眠,在他心裡錢斯不是一具僵硬的屍體,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是他的兄弟,所以他不能丟下錢斯不管。這是他的使命,更是他的心意。
片段四:在搭乘前往比林斯的班機時,一位美麗的女孩成為了麥可的鄰座,由於並不知情她對中校開了一些玩笑。當飛機降落後,機長告訴全體乘客,飛機上搭載了一位陣亡士兵的遺體,希望能讓護送員和靈柩先行離開。當女孩知道了這一切後,立刻用嚴肅代替了笑容,她向麥可表示道歉並希望得到他的原諒。當麥可向搬運中的靈柩敬禮的時候,女孩和同機的所有乘客一起行注目禮,人們在默默地為一個素不相識的捐軀者隱隱抽泣。

影片賞析

從比林斯機場到錢斯的家杜波伊斯鎮需要5小時的車程,在裝運殯儀車之前,麥可仔細地為錢斯的棺影片劇照木拆除了航空包裝,並整齊地包裹了美國國旗。在接下來看似枯燥的行車旅途中卻不經意地迎來了本片的第一個高潮,懷俄明地處洛基山脈,境內有聞名遐邇的黃石國家公園,在護送錢斯的旅途中雖然窗外風景如畫,但是麥可中校卻無心欣賞,心中的責任感讓他心無旁騖。一輛卡車從左側超車吸引了他的注意,卡車司機在與中校的車平行時打開了汽車的前燈。隨後,更多的車超過了他們,並同樣打開了車燈,當鏡頭的視角掃到汽車的後窗,在他們的身後更多的車排成了一列伴隨著他們同行,並且同樣亮著車燈。當鏡頭從遠處拉到廣角端,令我們驚奇的一幕出現了,之前超過的汽車並沒有離開,而是在靈車之前開路。一列自發的護送車隊在群山中蔓延,他們用自己的光明為逝者照亮天堂之路,他們用自己的護送安慰自己的靈魂。看到這裡,即便是鐵石心腸也不得不為之動容,一股電流涌到腦際,不覺中眼眶已有些許濕潤。
靈柩送抵杜波伊斯鎮的當晚,當地退伍老兵為錢斯舉行了紀念活動,很多人對麥可中校表示感謝,因為一位高級軍官護送士兵靈柩回鄉是一份光榮,而中校始終表示能夠護送錢斯回家是他的榮幸。在這裡,錢斯的戰友安茲中士向中校介紹了錢斯的為人、英勇和犧牲的經過,他為自己不能挽救戰友的生命而表示深深的自責,當他說到“我就是無法相信我還活著而他沒有”時,麥可中校勸慰他:“我很高興你能在這裡”。是的,中國有那么一句話“活著就好”,當一個人經歷過槍林彈雨和生離死別,還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的呢?雖然麥可如此勸解他人,但是他自己也為不能親歷戰場而深深地自責,他甚至覺得自己已經不是一名真正的海軍陸戰隊隊員了。一位參加過韓戰的老兵對他說:“你把錢斯帶回家了,你就是他的見證人了,要是沒有一個見證人,他們就這樣消失了!”他們的犧牲不是無謂的,他們的價值和精神需要見證者的傳遞,他們的光榮需要別人的分享,他們的為國捐軀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崇敬。這句話讓麥可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他給予了錢斯所能得到的最高尊嚴,並且在護送過程中分享了錢斯的光榮,他的軍人身份和價值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他得到了釋懷。
《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
在第二天的告別儀式上,全鎮的居民自發地聚集在一起悼念錢斯,並且一路目送著錢斯的靈車前往墓影片劇照地,在接近墓地的道路兩邊童子軍手持國旗站成兩列為錢斯守護最後的路程。葬禮按照軍禮進行,儀仗隊鳴槍致敬,禮畢後海軍陸戰隊員分別將兩面國旗摺疊整齊後分別交到錢斯已經離異的父母手中,“來自美國總統、海軍陸戰隊統帥,以及一個充滿感激的國家,請接受這面國旗作為您的兒子對他的國家忠誠服務的證明,願主保佑你!”而錢斯的父親,同樣是一名越戰老兵,他將自己兩枚分別刻著“1960”和“越南”字樣的勳章永遠地留給了自己的兒子。當參加葬禮的人群漸漸離去了,在蒼茫的墓地中只有麥可中校和錢斯的靈柩,麥可噙著眼中的熱淚向錢斯敬了最後一個禮,這是軍人向軍人的告別。
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回去的旅途中,他脫下了軍裝換上了便服。經過了這一切,他已經不再把護送錢斯看成一件單純的任務,他已將錢斯看成了自己的兄弟,就像之前遇到了那位送自己哥哥回家的護送員一樣,於是他將冷冰凍的任務報告標題改成了《護送錢斯》。“我看著他們伴隨他走過了最後十五碼,我覺得…只要他還能動,他就仍然活在某些人心中,當他們將他安葬之後,他安息了。”他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崇敬,他身蓋著國旗入殮,國家沒有忘記他,公民沒有忘記他,他從踏上祖國的那一剎那起就受到有尊嚴的對待,他的死是有價值的。麥可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庭,拋開了心中的負擔,盡享與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戰士與人情並不對立,這也是他們所要守衛的,“如果這個世界有更多像菲爾普斯.錢斯這樣的人,就不需要海軍陸戰隊了。”
影片的結尾以片段預告的方式用錢斯過去的照片和錄像展現了錢斯短暫的童年,印證了安茲中士對錢斯的評價,更加突出的是,錢斯是一名士兵,但是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
這部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來源於麥可中校這篇護送報告在網路的傳播,也許這樣的事情每天的都在發生,只是一名高級軍官的參與使其更具有了代表性。軍人不管是因為對外參與何種性質的任務而身亡,但是對於他們為國捐軀的性質是同等的,作為他們的祖國有義務讓他們受到有尊嚴的對待!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宣揚美國價值的主鏇律電影,對於通常意義上的主鏇律電影我們的定式往往離不開“灌輸”、“說教”、“蒼白”等印象,從而讓我們從主觀上對主鏇律電影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排斥,但是《護送錢斯》卻徹底顛覆了主鏇律在我內心的印象。沒有偉岸光輝的英雄形象,沒有驚天動地的人物事跡,更沒有一波三折的情感歷程,《護送錢斯》卻能夠像一條溫潤的小溪緩緩地流過我們的心房,讓我們這些並不十分了解美國文化的人也能從內心深處迸發出莫名的感動,《護送錢斯》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影片劇照呢?
真實是一把無形的卡尺,只有真實方可打動人心。不可否認,《護送錢斯》作為一部電影不可避免地會運用一些藝術化的渲染,但是一件普通的事件、一些平凡的人物、一些自然而然的舉動在樸實無華的表演中是顯得如此地真切。也許,伴隨著美國對外戰爭的持續,這樣的事情可能每天都在發生,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邊,所以即便是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色,他們的表演依然是那么自然而毫無破綻,他們的敬意甚至不是源自表演的需要,而是從內心油然而生。
影片並沒有從正面來塑造錢斯的形象,導演沒有重現戰場的慘烈和錢斯的英勇,甚至除了結尾那些錢斯童年的剪影影片從前到後都沒有展現錢斯的容貌。但是,當我們看完整部影片,卻能夠非常清楚地感受到那就靈柩內並非一具僵硬的軀殼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更多的信息來自第三方的轉述,戰友和朋友們對錢斯的描述和介紹,指揮官在信中對錢斯的評價,錢斯的英勇和對戰友的友情最後由錢斯所獲得的6條勛帶得到了客觀的佐證。所以,麥可中校直到錢斯入土為安前依然把他看作是一個活著的人,他不但是錢斯的護送者,更是錢斯的戰友,所以他絕不允許自己讓錢斯忍受孤獨的煎熬。

電影原型

美國陣亡大兵錢斯·菲爾普斯
菲爾普斯菲爾普斯
錢斯˙羅素˙菲爾普斯,生於1984年7月14日,卒於2004年4月9日。生前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軍第一師第11團第三營L炮兵連第二排一等兵,身後追授伍長。
菲爾普斯在他護送的車隊遭遇重火力襲擊時不幸陣亡。他的身後事跡成為了HBO一部名為《護送錢斯》的電影題材。
菲爾普斯出生於懷俄明州瑞佛頓市,在911事件的影響下,他決定參加海軍陸戰隊一展報國之志。從位於聖地牙哥市的新兵訓練營順利結訓後,他又前往俄克拉荷馬州伏特錫爾市的炮兵學校受訓。結訓後,菲爾普斯被分發至海軍陸戰隊11團3營,2004年2月,該團被派駐伊拉克
菲爾普斯在2004年4月9日,中午大約1點30分左右,於伊拉克阿爾˙拉瑪迪地區不幸殉職;剛好那天是耶穌受難日。菲爾普斯所部當時擔任引導並戒護軍方高層的巡視車隊時,遭到嚴重並強大的敵火襲擊(車隊中有美國陸戰第一師副指揮官約翰˙凱利準將)
菲爾普斯當時已經負傷,但是不肯撤退,依舊頑強以M240機槍(有一說是.50重機槍;可見當時戰況危急而混亂)對敵方發射,壓制敵方火力,同時替同袍與長官爭取撤退與轉進的時間與機會。最後部隊撤退時,發現菲爾普斯業已因為頭部負傷而不幸陣亡,時年19歲。
菲爾普斯於2004年4月17日安葬在懷俄明州杜波伊市。他的遺體由麥克·史楚伯中校護送回鄉。事後,史楚伯中校將他的經歷寫成了名為《護送錢斯》的文章。錢斯的父母、繼父母,妹妹(美國海軍情報局助理)以及杜波伊方圓90英里內的退役軍人大部分都參加了他的葬禮。
菲爾普斯於2004年4月20日播出的"吉姆·雷爾準點新聞"中成為受到關注的中心,這期節目被命名為"一位陣亡的子弟"(AFallenSon)[6]PBS在2007年4月16日播出的電視劇"位於十字路口的美國","返鄉行動"這一紀錄片性質的一集中撥出部分的錢斯返鄉之旅紀錄。

相關影評

軍人的哀榮
《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
看這個片子,最先想起吳念真的《太平天國》:阿盛和弟弟去偷美軍的軍需物資,結果偷回來兩個大大的鐵傢伙。他們以為自己發財了,打開一看,裡面躺著一黑一白兩個阿兵哥。原來,那是美軍的棺材。阿盛沮喪之極,卻轉頭對老婆說:將來死也要把孩子送到美國去,因為那裡死掉的兵哥都會用鐵棺材來裝。
現在,《護送錢斯》讓我們看到美軍處理陣亡將士遺體的整個過程。噢,原來並不是用鐵的棺材,是用盛滿冰塊的棺木空運回國。那裡有專門的殯儀官整理遺容,每一件遺物、每一寸皮膚都會被仔細擦拭。遺體會經過X光檢測,還專門拍照存檔,更有專業的後勤人員製作各種款式的軍裝替他們換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是有一名軍方人員護送遺體回到家鄉。
錢斯·菲爾普斯是一名普通的海軍陸戰隊員,一等兵,2004年死於伊拉克,年僅20歲。後來,他的同鄉上校麥克·斯特勃主動申請護送靈柩回鄉。影片事無巨細地展現了斯特勃上校一路的歷程,所到之處,人們對死者表現出的敬仰之情讓人動容。
不過,我所感興趣的,並不是美國人民的感情如何樸實無華,而是美軍在處理遺體過程中那種強烈的儀式感。每一次見到棺木時,不論在殯儀館還是在機場的行李倉庫,斯特勃上校都會緩緩地敬個軍禮。在他攜帶的物品中,除了錢斯的遺物,還有一封錢斯排長寫給他父母的信(其實早有兩名軍方人士親自登門告訴他們這個噩耗),軍方還考慮到錢斯的父母已經離婚,於是特別準備了兩面國旗,讓他們一人一份!錢斯下葬時,全鎮百姓幾乎都來送行,更有童子軍在墓地列隊相迎。這一切,對於一名普通的、只有20歲的一等兵來說,真可謂極盡哀榮。就算他不是生的偉大,也可以稱得上死的光榮了。
我不知道是否每一位陣亡的美國士兵都會享此殊榮。但考慮到影片改編自斯特勃上校本人的日記,那么這些事基本都是真的了。而且看起來,錢斯的父母都是平民百姓,因此他的後事應該也沒有搞什麼特殊化,一切都是按規定、按標準來辦的。
所以,我想說,最重要的,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制度才是最根本的保障!不管普通民眾的感情如何真摯,如果不是被幾千次幾萬次的教育和薰陶,恐怕也不會那么自覺。影片中最感人的情節之一,是在公路上,許多駕車人看到運送美軍遺體的專用靈車後,都主動打開車燈致哀,並排成一隊緩緩護行,成為沙漠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可如果不是已經多次見過這樣的場景,人們又怎么可能一下子認出那是運送軍人遺體的靈車呢?說到底,正是美軍這種嚴格的遺體處理制度,才培養出那么高度自覺和文明的人民民眾。
所有看過此片的人,幾乎都會聯想到自己的國家。有人反思為什麼我們拍不出如此和諧、如此主鏇律的電影?還有人探討我們該如何處理自己軍人的遺體。是啊,我在這個國家生活了幾十年,看過了無數正式和非正式的軍事教育片,卻從來不知道我們的軍隊是如何處理士兵後事的。
可話說回來,不光是士兵,普通人又如何呢?想想《入斂師》,再聯想到前段時間網上曝光的南京交警隨意對待車禍死難者遺體的事件,恐怕我們需要努力的,不是一點點。
魂兮歸來,但,魂歸何處——高度和諧的美國主鏇律宣傳片《護送錢斯》
《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
前幾天淘的碟,2月份剛出的影片,出品方是大名鼎鼎的HBO(Home Box Office,美國最大的電影頻道,《兄弟連》啊《欲望都市》啊等等的始作俑者,美劇愛好者的聖殿之一),所以只能算是部電視電影。封套介紹很簡單,猜想又是伊戰後遺症類的片子,看在凱文·貝肯的封面比較帥的份上,順手拿了。
影片不長,不到一個半小時,低成本小製作,系根據真實回憶錄改編。故事很簡單,麥可·斯特洛布少校(應該屬辦公室文職官員)主動請纓,承擔護送在伊拉克陣亡的下士錢斯·費爾普斯靈柩回家的任務,他穿越大半個美國,一路上遇到各種人,直至錢斯下士的靈柩安葬在家鄉。影片就是試圖以此過程的展現給人以若干啟示。
看完之後,腦海中油然而生的感受就是:主鏇律呀!回過頭咂摸咂摸,有關無關地八卦上幾條。
1、本片高度和諧,絕對符合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主鏇律方針原則。
麥可少校從美國東海岸的德拉瓦州多佛空軍基地出發,直至美國西北部的懷俄明州錢斯下士的家鄉,千里護靈,路程超過3000公里(基本相當於從廣州到佳木斯,從上海到烏魯木齊),一路上遇到清潔工人、靈車司機、機場售票員、搬運工、空姐、飛行員、中年男和青春少女等同機旅客、運靈同僚、公路上的司機們、錢斯的老少親朋好友等,無不深明大義情深意重,絕無二五不著調的腦殘非主流人士和持異見者;美軍內部也是不分種族膚色,相親相敬一團和氣;在錢斯家鄉的葬禮更是盛大莊重,不吝溢美之辭,街上千人空巷揮淚送別,連童子軍(約等於少先隊吧)也披掛上陣搖旗助威兼接受現場教育,這種陣勢咱國內報導正面典型時倒也常見。總之,除了一個官僚點的機場安檢員,本片No壞人。總之,這絕不是一部類似《星條旗永不落》《決戰以拉谷》類的傷痕作品,也不是《鍋蓋頭》類的反思批判作品,應該和《越戰忠魂》更靠譜些。
2、本片可看特色有:
對美軍殯葬流程感興趣者,可看到軍用和正式的棺材,美國國旗的疊法,遺體和遺物的運送清理,及殯葬禮儀程式。對美軍軍服感興趣者,也可看到各式各樣漂亮的軍裝、勳章及士兵身份牌。另外演員的表演態度還算認真,就是看看凱文·貝肯這個“透明人”也好啦。
3、最軟肋處,不言而喻。
本片太美好了,太理想了,太神聖了,太主鏇律了,太愛國主義了。主鏇律一詞而今在咱國內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本片也起到了一種讓人看得有點坐立不安的效果。戰爭的前因後果,統統沒有,只用一句空洞的愛國主義搪塞過去,如劇中人物所言,不必探究他們死亡的原因,只要記住他們是為國而死就行。劇中人物個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品德高尚情操純潔,而且都像是參過軍或者親人是軍人或者從小是軍隊養大的孩子,對軍隊懷有刻骨銘心的深厚感情。影片雖沒留下個光明的尾巴、指出條光明的道路或給出個光明的答案,但應該是把自己放在正確和正義的位置,雖說是為了正確和正義的事業,但到底是丟了性命,因此是自豪還是傷感,多少有點五味雜陳。其實自信滿滿去人家家幫忙結果不招人待見還挨人家打,最真切的感受大概得是鬱悶。至於為什麼,影片就像用一塊石子在水面打了個花哨的水漂,水有多深,沒有涉及。或許為省事或許不想惹麻煩,本片完全繞過了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只留下了孤立的軍人信條、榮譽和感情等內容。但這樣一來,這部片子任何人都可以套用,解放軍可以,基地組織也可以,只要換身衣服就成,這也注定本片雖然看起來政治絕對合格正確,卻也肯定沒法占有一席經典之地。
4、帝國主義的政治思想工作。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們特有的制勝法寶,一抓就靈。帝國主義那邊儘是糊塗怕死膿包軟蛋,官兵都是威逼利誘離心離德。再後來改革開放了,又睜眼看世界了,發現竟然不是那么回事,帝國主義壓根兒就不是那么好打發的,紙老虎也會很彪悍。比如美軍,其兵役制從民兵、募兵、徵兵、徵募混合,到現在的全志願兵役制,始終強調愛國主義,強調為國家、社會、制度和美國價值觀效力,同時也以較優厚的工資福利和發展深造機會吸引社會上的優秀人才加入軍隊。因為軍人是志願式和職業化,所以招兵時的運作模式挺類似於簽契約的商業招聘。為了拉兵源,只要有利於正面宣傳,五角大樓是不惜血本的,可謂把政治工作和行銷手段做到極致。如果恰好好萊塢有這方面的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那么如果不是沒心沒肺的話,很難不被打動。
另外軍人這個職業有著生死相搏的特殊性,所以尤其強調團隊的戮力同心和生死與共,強調不拋棄不放棄的高度互信,三心二意一盤散沙的軍隊絕對是一幫廢物。美國基於其一貫的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和基督教的宗教傳統觀念,對人的概念相當重視。武器壞了可以再造,陣地丟了可以再奪,人一旦失去就再不會回來。個人雖然渺小,但卻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美越關係正常化後,美國隨即砸下成千上萬的美金在越南搜尋陣亡和失蹤的美軍官兵遺骸,尋到後必極盡死後哀榮。對於國家歷經三十年戰火,屍骨滿國土的越南人來說確實有些不理解。這裡面除了美國的價值觀因素,當然也有政治思想工作的意味,明白告訴自己的官兵,國家從來沒有也不會忘記和拋棄你們,這也自然可以激勵起官兵“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的士氣和凝聚力,為國為軍殊死效命,從美西戰爭到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伊戰,美國倒確實從不缺乏有熱血大兵為美式價值觀征戰全球。不過話說回來,美國的以人為本從來也是以美國人第一為本,有精力能騰出手來願意而且有利可圖的話,也許會拉你一把。真以為山姆大叔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你的事兒當作他自己的事兒,可就被忽悠了。
5、主鏇律怎么拍。
《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護送錢斯》Taking Chance (2009)劇照
美國經歷過911,我們也經歷過汶川大地震,美國如今深陷伊拉克泥潭,我們更是歷經過百年的磨難,我們對生命價值的體會和尊重理應不比任何人更差。雖然有種種歷史的原因和遺憾,我們過去做得很不好很不夠,但我們現在終於認識到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性,認識到了對生命價值的重視。
就主鏇律一詞而言,本應是褒義色彩,自然也包含人本精神及衍生的一切真善美,給人以振奮和希望,是我們所大力弘揚追求的。不過主鏇律的概念,也不光光是頌揚和讚美,不僅僅只展示光明的一面。追求光明的前提是承認還有黑暗存在,如果總是說得周圍已經一片光明,那還追求什麼呢。因此主鏇律同樣包括對陰暗醜惡的警示,對現實差距的鞭策,包括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防止倒退的因素和理念,這才能使我們始終不偏離正確的主軌道。可當前我們常常是將主鏇律教條化、公式化、庸俗化、僵硬化,一味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搞鴕鳥政策,以至於使主鏇律一詞變得南轅北轍,竟成了一種諷刺和反語。
我們所期望和追求的主鏇律,肯定不是強權勢力所強加定義的指鹿為馬式的主鏇律,而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基於人類共同的良知和理性的普世價值——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互利、公平、包容等。目前,國內的氛圍和情緒距這種我們真正希冀的主鏇律相去仍有距離,既有以前遺留下的固有的條條框框限制,又有新環境下盲目燥動的偏執和偏激。而可喜和欣慰的是,理智和有建設性的聲音畢竟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我們也越來越能夠以包容的心態看待世界的潮起浪涌,並參與搏擊其中。作為主鏇律,如何拍出正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品,恐怕還有賴於體制上更深層次更徹底的改革。只有如此,主鏇律才能真正起到歷史發展的路標的作用。
另外多八卦兩句,拍電影也像打仗,戰略上藐視,戰術上卻非要有高明之處才能打得贏。比如恐怖片,日本韓國泰國並不與好萊塢拼血漿,但嚇死人的效果強於好萊塢十倍。中國也並非不能拍災難片,但別光想著和好萊塢叫板特效,而且指名道姓要和人家《後天》比,劇本卻爛到扶不起來。吃一塹長一智,馮小寧同學,下次注意了,嚎。
6、中國軍人的回家之路
家,大約是人的意識中最根深蒂固的一種情結。所以,我們說落葉歸根,就像趙本山對他的工友的承諾,不遠千里想盡辦法也要將他運回家鄉。對於軍人,我們說馬革裹屍,雖然後來我們也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中國五千年交匯融合的歷史,戰爭始終是主線之一。華夏文明從最初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到今天定型的960萬平方公里中國國土,每一處土地上大約都有犧牲者的奠基。而那些以今天的國境線看來,埋骨異鄉的將士,還有多少能被我們記起。
自漢以來,我們今天周邊的大多數國家都留有中國軍隊征戰的痕跡。從大的方面簡單來說,如戰於今天蒙古境內的漢軍(擊匈奴)、唐軍(平突厥)、明軍(征北元)、清軍(定蒙古)、北洋軍(1919年北洋政府出兵收復半獨立狀態的外蒙古,1920年外蒙古王公貴族勾結沙俄白軍發動叛亂,蘇俄支持的蒙古人民黨亦在蘇俄紅軍支援下向中國軍隊宣戰,中國軍隊敗退回國,蘇俄隨即策動外蒙獨立,外蒙古獨立之禍自此失控);戰於今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諸國境內的唐軍(掌握西域控制權,保障絲綢之路。後來唐軍敗於崛起擴張的阿拉伯軍,此後唐朝自身因安史之亂元氣大傷,逐漸衰亡,再無力爭奪西域。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蒙古和俄羅斯的興起,至明清兩朝的中國再未重新恢復在中亞的影響力);戰於今天尼泊爾境內的清軍(清乾隆年間,廓爾喀王國入侵西藏,清軍反擊,維護了西藏邊疆的安寧和領土完整);戰於今天緬甸境內的元軍(元滅蒲甘王朝,征服緬甸,緬甸得名由此始)、明軍(明嘉靖萬曆年間,緬甸東吁王朝入侵雲南,明軍反擊,戰爭前後持續約半個世紀)、清軍(清乾隆年間,緬甸貢榜王朝再犯雲南,清軍反擊,最終中緬議和)、國民革命軍(1942年國民政府為支援盟軍,保衛滇緬公路,抽調國軍精銳之師組建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其後國軍先踣後起,歷經3年浴血苦戰,犧牲將士數以十萬計,終將滇西緬北之日軍殲滅,打通中印公路,與盟軍一起收復緬甸);戰於今天日本境內的元軍(忽必烈兩次出征兩次因颱風失敗,既有軍事指揮上的客觀原因,也算日本的運氣實在好),次數最多的大概得算我們的兩個傳統鄰居,朝鮮和越南,從漢、隋、唐、元、明、清直至中國人民解放軍,征戰無算。這眾多征戰的性質各有不同,有武力征服,也有保家衛國,還有協御外侮,相同的是都留下了無數中國軍人的鮮血和身軀。
一個有意思的探討,如何界定蒙古軍的位置,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環節,其軍隊當然也該屬於中國軍隊。但在那段亂世里,後人眼中如日中天的赫赫武功,其實多半該歸功於成吉思汗領導下的蒙古汗國。當時的中國,北有金、西夏,南有南宋、大理,蒙古本是外族。成吉思汗的西征橫掃亞歐,建立起幅員空前遼闊的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死時,位於中國本土的金、宋政權尚在,蒙古汗國按他的遺囑一分為四,分封給他的四個兒子,分別建立起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利汗國(伊兒汗國)。後來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台,他的四子拖雷的長子蒙哥、四子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孫子們),先後繼任蒙古大汗,統領整個蒙古汗國,也繼承了西征南下的戰略方針,蒙古疆域盛極一時,橫跨歐亞,但其實與中國本土無必然關係。後來各汗國的繼承者之間爭權奪利勾心鬥角,蒙古大汗國事實上已經解體,忽必烈雖號為蒙古大汗,拿其它幾個汗國也無可奈何,轉而專心經營中國。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國號“元”,標誌著原來的蒙古汗國轉而成為中原王朝。雖然後來成吉思汗被追封為元太祖,拖雷被追封為元睿宗,窩闊台被追封為元太宗,蒙哥被追封為元憲宗,但真正意義上中國的元朝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的。1276年元軍陷臨安,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中國進入了元朝時期。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其它幾個子孫的汗國也還各自存在著,直到後來各自消亡。
這裡要釐清的是,元朝建立前的蒙古軍是否也能算是中國軍隊。如果算,那么簡直可以一直追到歐洲去了。如果不算,畢竟元和蒙古血脈相承,而且後來隨著滿清的大一統,蒙古徹底融入了中華民族之中(外蒙的分裂獨立完全是因蘇聯一手造成,中國本可避免這一悲劇)。況且當時除了蒙古,北有金、西夏,南有宋、大理,誰可代表中國,還是都能代表。中華歷史本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過程,譬如再向上推,五胡亂華的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又究竟誰代表中國,這些都是有趣的歷史研究話題。不過能肯定的是,元軍征過緬甸、越南,也遠征過日本,這無疑是中國軍隊的範疇。
回到原題,中國自宋以來長期秉承崇文抑武的政策,與西方國家相比,軍隊地位較低,缺乏社會認同感,以致民間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之說。社會對於犧牲者尚無足夠普遍的重視和尊崇,國家也往往因能力所限,更不是每一個犧牲者都能回家,對逝者的記憶往往也漸漸模糊漸漸空白。就逝者而言,時間把一切化為灰燼帶去,或許回家與否已不重要,他們曾為之戰鬥爭取的正是我們今天享受的安寧幸福。但在我們心中,應該永遠記得紅場無名烈士墓前的碑文: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勳與世長存。
影視作品中,《集結號》執著於給烈士們的歸宿一個交待,《我的團長我的團》再現塵封的中國遠征軍官兵歷史。現實中,中國軍隊自1990年重出國門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已有8名軍人犧牲。欣慰的是,我們已有能力給予勇士們應有的至高榮譽,迎接他們魂歸故土。另據2009年3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答記者問訊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中國抗戰將士遺骸問題,我們將以隆重莊嚴的方式予以紀念。目前這方面的準備工作正在抓緊進行。2009年3月7日,台灣舉行“巴布亞紐紐幾內亞國民黨軍人陣亡將士總牌位”安靈典禮,總計636名可辨識姓名的國民黨軍人將士英靈入祀忠烈祠。(二戰期間,包括部分死守四行倉庫的共一千多名國軍官兵戰俘被日軍送到巴布亞紐幾內亞做奴工,其中六百多人未及勝利客死異鄉,埋骨荒冢六十年幾被遺忘)。
影片結尾應該是錢斯·費爾普斯生前真實的影像資料,一個陽光男孩,2004年4月,他的生命永遠停在了20歲。截至2008年底,駐伊美軍死亡人數超過4200人,相當於損失一個整建制旅。而據不完全統計,伊拉克平民因戰亂、恐怖攻擊、疾病和飢餓,死亡人數可能已在百萬以上。

線上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