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忠魂

越戰忠魂

越戰忠魂是由蘭德爾導演,馬德琳等主演的戰爭片,於2002年首映。這是導演兼編劇蘭道爾·華萊士和主角梅爾·吉勃遜所擅長表現的英雄主義風格。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軍營友情,將成為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越戰影片的主題。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越戰忠魂越戰忠魂

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

越戰忠魂越戰忠魂

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準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儘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鬥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當時的第一營營長、指揮官哈若德·摩爾和記者約瑟芬·蓋爾威親身經歷並記錄了這場戰役。這也是美軍在越南戰場第一次重大傷亡,對美軍日後對越戰態度的改變起了極重大的影響。不過本片並沒有著力突出對越戰大環境背景的描寫,而是從一名名官兵的眼睛裡,透視出美國軍人經歷戰爭時表現出來的勇氣與精神。這是導演兼編劇蘭道爾·華萊士和主角梅爾·吉布森所擅長表現的英雄主義風格。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軍營友情,將成為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越戰影片的主題。

幕後

本片改編自前美軍中將哈羅德·G·摩爾和戰地記者約瑟夫·L·加羅威所著的暢銷書《我們曾經是戰士,而且年輕》(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兩人都曾親曆書中那場慘烈異常的戰鬥。摩爾和加羅威在序言中寫道:“我們的一些同胞憎恨那場戰爭,但憎惡越戰的人們無法區分戰爭和戰士。我們知道越南是什麼樣子,我們見到的、做過的、談論的和嗅到的一切在美國國內無法感知。好萊塢一直在錯誤的塑造,用政治的利刃向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兄弟們身上捅刀子。當戰爭結束,死去的人無法再站起來,而奇蹟般倖存的人將終生無法撫平傷痛,早已同初上戰場時的年輕人判若兩人。我們用這個故事向在那場戰鬥中死在我們槍口之下的北越士兵表達敬意,他們很英勇,他們是可敬的敵人。我們為他們能魂歸故土、光榮下葬而祈禱。”

蘭德爾·華萊士於1993年在機場的書店中發現了這本書,是書名吸引了他。華萊士在航班上讀完了這本書,激動的心情無法平息,決定嘗試拍成電影。他立即同經濟人取得了聯繫,要求尋找享有拍攝權的人,他希望改編成劇本。情況很快明了,雖然還沒有人取得這本暢銷書的拍攝權,但作者對電影不感興趣。

不過,華萊士並沒打算放棄,他直接找到了兩位作者,並給兩人都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寫道:“瞧,我說的一切都會讓我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好萊塢的說客,所以我不打算多費口舌,你們不認識我,從未聽說過我和我的作品。不過,我願意將我寫過的兩個劇本寄給你們,請你們看一下,如果你們喜歡,那么給我電話,我們談一下這部電影。”在華萊士交給摩爾和加羅威的兩個劇本中,就包括經典之作《勇敢的心》。兩位作者不久便致電給華萊士,同意商談。

憑藉著誠實的人品,華萊士終於贏得了兩位作者的信任。加羅威回憶說:“我們都曾想過,也許直到我們離開人世,這本書才會被改編成電影。於是當華萊士找到我,我用一個問題來決定是否有繼續交談的必要,我問他是否相信英雄,他的回答很肯定,並告訴我剛剛完成《勇敢的心》。我看了劇本,認為他是唯一的人選。”

其實客觀的說,加羅威、摩爾和華萊士三人都有著相似之處,那就是另類。加羅威最終決定告別自己戰地記者的生涯;摩爾在戰鬥中多次拒絕被空運至安全地帶;而華萊士畢業於神學院,卻是空手道黑帶。

華萊士用自己的錢買下了拍攝權,而他身後沒有製片公司,也沒有簽約演員。後來,這部影片成為了華萊士自己組建的製片公司的第一部電影。

幕後花絮

·兼任本片軍事技術顧問和臨時演員的科尼·托馬斯(KeniThomas)曾參加1993年在摩加迪沙的軍事行動。

·影片最初完成的膠片長達150個小時,剪輯部門整整看了6天6夜。

·片頭的法國號手是由編導蘭德爾·華萊士的兒子扮演的。

·片尾曲《MansionsofTheLord》成為非官方的軍方哀樂,里根的葬禮上就曾響起這段樂曲。

·片中A-6“入侵者”攻擊機的畫面最初是為1991年的《捍衛入侵者》拍攝的,在本片開拍的幾年前,A-6“入侵者”已經退役,於是無法拍攝這種戰機。

·片中第一騎兵師的倖存者曾有幸在本片公映之前觀看本片,其中大部分人都在影片開始後30分鐘內退場,因為影片相當真實,他們不想重溫噩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