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柑者言》

《賣柑者言》

《賣柑者言》是劉伯溫(1311-1375年)寫的一篇古文。本文由買賣一個壞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議論,假託賣柑者的一席話,無情揭露了元末統治者的腐敗弊政,抒發了憤世嫉俗之情。

古文原文

賣柑者言

《賣柑者言》《賣柑者言》

劉基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 人爭鬻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乾若敗絮。予怪而問之 曰: 「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也?甚 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 而獨不足於子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 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托長 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 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 醉醇醴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 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無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於柑 以諷耶?

古文譯文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很會貯藏柑子,經歷一年也不腐爛。拿出它來,依然光澤鮮亮,玉石般的質地,黃金似的顏色。放到市場上,售價高出十倍,人們爭相購買。我買了一個,把它剖開,像有股煙塵撲向口鼻,看它的裡面,乾枯得像破棉絮一樣。我感到奇怪,問他說:“你出售給別人的柑子,是準備用它裝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靈、招待賓客呢?還是要誇耀它的外表來迷惑傻瓜和瞎子呢?幹這騙人的勾當,太過分了啊!”

賣柑子的人笑著說:“我從事這種職業,已有好多年了。我靠它養活自己。我賣它,別人買它,還沒聽見有說什麼的,卻唯獨不能滿足您的需要嗎?世上乾騙人勾當的人不少,難道就我一個嗎?您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啊。當今那些佩帶兵符、坐虎皮椅子的人,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好像是捍衛國家的人才,他們真的能夠傳授孫武吳起的韜略嗎?那些高高地戴著官帽,腰上拖著長長帶子的人,一副神氣活現的樣子,好像是朝廷的重臣,他們真的能夠建立伊尹、皋陶的功業嗎?盜賊興起卻不知道抵擋,百姓貧困卻不知道解救,官吏狡詐卻不知道禁止,法度敗壞卻不知道整頓,白白地耗費國家倉庫里的糧食卻不知道羞恥。看看那些坐在高敞的廳堂上,騎著高頭大馬,喝足了美酒,吃飽了魚肉的人,哪一個不是龐然大物、令人生畏,哪一個不是威嚴顯赫、可供效法呢?可是無論到哪裡,又何嘗不是外表象金玉、內里像破絮呢?現在您對這些不去分析明辨,卻來查究我的柑子!”

我沉默著,無言答對。回來再想想他的話,覺得他好像是東方朔一類人物,難道他是對世事表示憤慨,對邪惡表示憎恨的人嗎?他是假借柑子來進行諷刺嗎?

作者簡介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準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勳,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占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檜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藥,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藥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賞析

 世界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公平。其實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首先,沒有人願意來維持這個公平,其次,即使有人願意也沒有人有這個能力,再次,即使有人願意也有這個能力,他也沒有這個時間,把世上人一一稱過。
所以就有了際遇這種說法。因為同做一件事,有人直上青雲,有人苦痛掙扎,使人長嘆卻又無奈,只能歸之於際遇。
而有人對這不公平是極看不開的。豁達二字易書難行。所以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墨子著《非攻上》。而劉基有《賣柑者言》。
莊子自然是文采非凡,只是就辯才而言,這兩句話不夠嚴密。所謂竊,指拿別人的東西。而「國」卻不是屬某人專有的東西。豈不聞群雄逐鹿中原,唯有能者得之。「國」本就是無主之物,大家公平競爭,怎麼能說是竊呢?莊子的疏漏在於「鉤」很明顯是有主的東西,而「國」是否有主卻是可探討的,沒有預先證實「國」 是有主的,實在是門戶洞開,讓人一擊即潰。莊子是怪才,便他的話卻不是辯者口吻。
墨子所著《非攻》,是主張國與國之間派兵攻打是錯誤的。此文共分三部分來說明這個觀點。與公平有關的是第一部分,即《非攻上》。
墨子下筆,比莊子要謹慎得多。只為了說明攻打敵國,殺百人,百重死罪這個觀點,他就耗費了好大篇幅。
柳宗元桐葉封弟辨》,開辯之前先退十里,墨子竟然退了百里!連殺無辜的人屬不義,也要證實一番。為防被別人鑽空子,他費時費力,做了個極長,極嚴密的連環鎖。從「竊」「桃李」,到「攘人犬豕雞豚」,到「取人牛馬」,到「殺不辜人」,「扡其衣裘,取戈劍」,到「殺十人」,到「殺百人」,到「攻國」。這七樣之間,環環相扣。採用的是步步緊逼的踏實辯法。只要你承認了A,就得承認B,然後是C、D……,一步步牽著你的鼻子,讓你不知不覺就承認了他的觀點。墨子這個方法,辯則辯矣,可惜沒有才,不能令人拍案叫絕。
劉基的《賣柑者言》也與公平有關。這篇文章認為在朝做官的那些人,沒什麼真才幹,只是欺世盜名,還得享厚祿,是不公平的。
這個觀點極難辯明。大略來講,要證實兩點。一、在朝做官的人沒有才幹;二、讓這些人做官是不公平的。其中又有兩大難點。一、在朝做官的人很多,難以一一具數。二、如列舉事實說明做官人沒有才幹,難免引起爭論。同一件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定論。
劉基卻是山人自有妙計。未曾開辯,先來買柑。假如說莊子是一箭穿心,墨子是刀槍環列,劉基這裡卻是一片祥和地在買水果。這水果很妙,普通的「柑」在這時候早就壞了,而杭州的這一位「賣柑者」卻有獨家秘法,能使這柑放很長時間都不壞。他賣的柑「玉質而金色」,這叫金玉其外,可是剖開一看,「乾若敗絮」,這叫敗絮其中。劉基當然要生氣了,要是我也會生氣,白那麼好看,又不能吃,有什麼用?劉基說,你把這「柑」賣給人,是讓別人用它來拜祖先,款待賓客,還是用它的外表來騙傻瓜的?!你這不是在騙人嗎?!
這一段,就是劉基挖的陷阱。你假如不知這是陷阱,自然會跟著劉基一起去罵「賣柑者」是騙子;就算知道這是陷阱,也沒法去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柑」說什麼好話。通過這個「柑」,那些應該不贊同劉基觀點的人,也不管情願不情願,都被他拉了過去。
獵物既已進來,第二段就收網!收網之前,還要擺擺姿態。賣者笑說,我賣這個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別人買了都合用,怎麼就不稱你的意。言下之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雖不光彩,可已是眾人默認的,怎麼劉基還這麼不識時務?又以劉基的不識時務,冷嘲眾人的太識時務。
接著是兩句反問。「今夫偑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這兩句話真是尖酸刻薄到了極點!它把做官者分為武將、文臣兩種,分別詰問。劉基是明代人,「孫、吳之略」和「伊、皋之業」經過那麼多年的傳頌,幾成神話,誰能如此狂妄,把自己比做神話呢?可既沒有「孫、吳、伊、皋」的能力,又怎麼敢做「干城之具」、「廟堂之器」呢!《古文觀止》在這裡評道:「文臣、武將,何處可置面目?」只這兩句話,就讓文臣、武將,有苦說不出,有臉無處擺。這兩句話說得極聰明,極占上風,只是不太厚道,怪不得孔子要說:「巧言令色者,鮮矣仁。」
後邊又說,「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這裡絲毫不給文臣、武將開口辯駁的機會,不管過程,只問結果。天下有盜嗎?有。好,那就是盜起而不知御。民困?吏奸?法斁?有。那就是敗絮其中了。「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這就是金玉其外。
於是,劉基作結:「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把這「柑」與「文臣、武將」牢牢捆在一起。「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最後還要冷冷問一句,這些國家大事你都不分辨,偏偏要來管我這小小的柑?!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大鳴不平之音。
同樣是關於公平的觀點,莊子恃才,墨子拘泥,劉基卻進退俱有章法,尋出弱點,馬上一劍刺去,得理絕不饒人,此為辯才。
張五常:賣桔者言 作為一個研究價格理論(Price Theory)的人,我對實證工作好之成癖。要了解玉石市場的運作,我曾在廣東道賣玉。在美國研究原油價格時,我曾到油田及煉油廠調查了好幾個月。在華盛頓州研究蜜蜂采蜜及替果樹作花粉傳播的各種價格時,果園及養蜂場是我常到的地方。後來發表了“蜜蜂的神話”,很受歡迎,而在無意間我成了半個蜜蜂及果樹專家。 因為從事實證研究而在多個行業上成了準專家的經濟學者越來越多,理論若經不起實證的考驗,是很難站得住的。一個有實據在手的後起之秀,有時只要用三招兩式,就可把一個純理論的高手殺得片甲不留。這解釋了為甚么實證經濟學在近20年來大行其道,威不可擋。 跟一般同行相比,我有兩個較為例外的習慣,一好一壞。好的一面就是我強調實地調查的重要。這個觀點是我在大學寫論文時引用書本上的資料,中過計,痛定思痛而產生的。壞的一面就是我的興趣主要是在乎調查研究,並不在乎寫論文發表。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我就欣然自得,懶得將研究的結果不厭其詳地寫下來。關心的朋友對我那些千呼萬喚也不出來的文章很是失望。他們若知道我年宵之夜在香港街頭賣桔,當會寫信來查問所得。 香港年宵市場,在年宵的那一晚,需求的變動是極快極大。變動的方向在大致上是大家都預先知道的。1000塊錢一枝桃花可在幾個鐘頭之間變得一文不值。但若不是買賣雙方在期待上有了錯誤,上好的桃花那會有棄於街頭的明顯浪費?賣不出跟蝕大本賣出有甚么分別?同樣一枝花,有人用200元買也有人用50元買,是否浪費?年宵貨品的不斷變動的價格是怎樣決定的?期待上的錯誤是怎樣產生的?這些問題是既困難又重要。 要在這些問題上多一點了解,我就決定了在年宵的那一晚親自賣桔。這算是我第二次的經驗。第一次是一年前的年宵。那次連天大雨,年宵當晚更是傾盆而下。擺了數天的桔子十之八九都因雨水過多而掉了下來。我見“空多桔少”,知道大勢已去,無心戀棧,數十元一盆成本的四季桔,以5元清盤了事。無端端地蝕了數千元. 今年捲土重來,也是意不在酒。入貨200多盆,每盆成本40,賣不出是不能退貨的。送了一小部分給親友,餘下大約二百盆就決定在年宵晚上8時起,在借來的一個行人眾多的空地盤出售。這數量是比一個普通年宵攤位的一晚銷量大上好幾倍。我和三個朋友一起出售的只是四季桔,而在地盤鄰近少有賣桔的人,所以到凌晨三時半便將桔子全部賣出。 全部賣出並不一定是有錢賺的;賺錢與否是要看每盆桔子平均售價的高低。在我們一定要全部賣出的局限下,入貨的多少,價格轉變的快慢,價格高低的分布,討價還價的手法,都有很大的決定性。我們200盆的平均售價大約是每盆55元(最高80元,最低20元),若盆數減半,盈利會較高。我們所賺得的就是那些送了給親友的桔子。而我自己從賣桔所領悟到的經濟含義,卻是大有所值! 9時左右,客似雲來。年宵市場沒有不二價這回事。無論開價多少,顧客大都講價。整晚我們只有五六盆桔是照開價賣出的。因為一般顧客都知道年宵市場是要討價還價的,所以實行不二價就很難成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開價是預備要減的。每個顧客的訊息資料不同,所以成交價格不一。賣桔的人所求的就是要以最高的平均價格,及時將全部貨品出售。我們起初開價是每盆80元,最低以60 元出售。11時開始下雨,開價立減;半小時後雨停了,開價立加。午夜後開價減至70元。這一小時內顧客最多,但都是以為午夜後可買便宜貨,所以講價較煩。其後減價次數漸多,到後來每盆開價30元。 同樣的貨品,同樣的成本,以不同價格出售,叫作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 )。這是經濟學上的一個熱門題目。要在同時同地用不同的價格將桔子出售,我們四個人就要獨立作戰,儘量將顧客分開。若要將桔子出售,就要使顧客相信自己所付的是“特價”。但若沒有價格分歧,生意是很難不蝕本的。買賣雙方因此都有不老實的行為。 價格分歧的現象眾所周知,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在經濟學上,年宵賣桔的經驗卻使我領悟到幾個重要的含意。在所有經濟學課本上的分析,實施價格分歧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將市場分開或將顧客分開,而經濟學者都一致認為在同時同地將顧客分開是不可能的。這個觀點顯然是錯了。價格的訊息費用相當高,而這訊息賣者要比買者知得多。只要買者相信自己議訂的價夠便宜,他不會再費時去查詢,也沒有意圖去公布自己的買價。 第二個價格分歧的主要條件,就是付不同價錢的顧客的需求彈性(Price E1asticty of Demand)必定有所不同——付較高價錢的彈性係數一定是較低。這個條件顯然也是錯了。訊息較少的人付價較高,而訊息的多少跟需求彈性的係數卻沒有一定的關係。在邏輯上,以需求彈性引證的價格分歧的分析,在基礎上是有著很大的錯誤。這個錯誤是不容易在報章上向讀者解釋的。 有些經濟學者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價格分歧是唯一可以賺錢的方法。那就是說,不二價是會蝕本的。諾貝爾獎獲獎人史德拉(G.Stigler)教授不同意這個觀點。但我賣桔的經驗卻認為這沒有錯。史德拉又認為價格分歧必會帶來浪費,因為付不同價錢的人的邊際價值不同。這分析看來也是錯了。在有無可避免的交易費用的情況下,不同的邊際價值總要比買不到桔子有利。若機緣巧合,史德拉能在年宵期間訪港,我會請他到街頭一起賣桔的。 賣桔的經驗也使我對討價還價及不忠實的行為有較多的認識。值得在這裡向大學經濟系的研究生指出的,就是他們抱怨找論文題目的困難實在是言過其實。要作經濟研究,香港有如一個金礦。好而重要的論文題材是信手拈來,俯拾即是。

中心思想

本文由買賣一個壞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議論,假託賣柑者的一席話,無情揭露了元末統治者的腐敗弊政,抒發了憤世嫉俗之情。

相關成語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外表像金玉,瓤子卻像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內里破敗。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

背景

本文用作者與賣柑者的交談,抨擊了那些擁有特權,奢侈浪費,不為國家辦事,不顧人民死活的封建官吏。說他們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欺世盜名的騙子。此即為《賣》文寫作的背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