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失蹤》

《象的失蹤》

《象的失蹤》,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著短篇小說。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象的失蹤》象的失蹤

一頭大象從象欄里失蹤了,而且是一老年大象,“老態龍鍾,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馬上癱倒在地上斷氣”。這還不算,象一條後腿還套著鐵環,鐵環連著鐵鏈,“鐵環和鐵鏈一看就知道牢不可破,大象縱然花一百年時間使出渾身解數也全然奈何不得”。然而就是這樣一頭大象突然失蹤了。當局動用了警察、消防隊和自衛隊外加好幾架直升飛機折騰到傍晚也沒找到,象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失蹤了。不用說,若是隔壁家的小花貓或自家養的哈巴狗小白兔什麼的失蹤倒也罷了,而象在現存動物中大約是僅次於鯨魚的龐然大物,也就是說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應該失蹤的動物,然而它失蹤了,消失了,乾乾淨淨,利利索索。

小說簡評

綜合村上在多種場合透露的信息,不難推斷象所隱喻的是溫馨平和的精神家園,象的失蹤隱喻這樣的精神家園可能永遠消失。村上1979年在處女作《且聽風吟》中曾期待大象“重返平原”(“到那時,大象將會重返平原,而我將用更為美妙的語言描述這個世界”),而1985年在這篇《象的失蹤》里則斷定“大象和飼養員徹底失蹤,再不可能返回這裡”。

這是作家在虛幻中對於真實的渴望,是這個世界和生命在岌岌可危中的全部希望所在。它凝集著人類在此前的時代背景下對於世界和命運的思索,是人類在極度焦慮的狀態中對於回歸自然回歸生命本質狀態的渴求。

任何人一生當中都在尋找一個寶貴的東西,但能夠找到的人並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實際上找到的東西在很多時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損毀。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繼續尋找不止。因為若不這樣做,生之意義本身便不復存在。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1949年生於日本兵庫縣,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1979年以第一部創作小說《聽風的歌》得到當年日本的群像新人獎。獲得野間文藝新人獎和谷崎潤一郎獎的作品――《挪威的森林》――迄今賣了超過700萬本,使作者成為日本最暢銷的作家。村上春樹曾翻譯F.scottFitzgerald,PaulTheroux,Johnlrving及Raymondchandler的小說,九十年代在美國普林頓大學和TuftsUniversity任客座講師。

村上春樹儘管骨子裡是日本式的,但其視角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了的。他往往用非日本的視角來審視、把握、感受日本社會的一切,用一種非日本的語言來潔問日本的當代話語。舉個簡單例子,小說主人公看的哲學書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文學作品是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托馬斯·曼的《魔山》、赫爾曼·黑塞的《在輪下》;聽的音樂自然清一色是西方的;就連在醫院看護奄奄一息的病人講的都是古希臘悲劇里的人物。說來有趣,恐怕正因為村上的切入視角是西方的(至少不是純日本的),也才使得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外國讀者覺得他的小說不像地道的日本小說而愛不釋手。
現實世界與虛構世界的一體化。村上小說中經常出現類似寓言、神話等離奇荒誕的情節,如《尋羊冒險記》、《舞!舞!舞!》中的鼠和羊男,《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的“世界盡頭”,《奇鳥行狀錄》中的zos房間等一系列情節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純屬虛構的夢幻般場景竟那般歷歷在目,栩栩如生,而現實世界卻如虛擬物,了無生機。
村上是通過使現實世界虛無化、使虛無世界現實化來進人事物的本質的,他籍此重新構築現實世界,卻又強調新的世界的虛無化本質,並在這一基礎上把握存在的本質,把握自己意識的根。在村上那裡,任何世界都歸結為意識,而意識的根即是意識自己。

其他作品:《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舞舞舞》《出擊麵包店》《沒落的王國》《萊辛頓的幽靈》《好風長吟》

村上春樹作品集

村上春樹(1949- ),日本小說家。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問世後,即被搬上了銀幕。隨後,他的優秀作品《一九七三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挪威的森林》等相繼發表。他的創作不受傳統拘束,構思新奇,行文瀟灑自在,而又不流於庸俗淺薄。尤其是在刻畫人的孤獨無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沒有把這種情緒寫成負的東西,而是通過內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格調,一種樂在其中的境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