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後來人》

《自有後來人》

《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鬥爭的電影,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後改變給著名戲劇<<紅燈記>>。《紅燈記》後來風靡了海內外,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劇。

基本信息

《自有後來人》《自有後來人》劇照
《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鬥爭的電影,故事的發生地點在虎林鐵路上的“輝崔”小站(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後改變給著名戲劇<<紅燈記>>。

作者

《自有後來人》沈默君
《紅燈記》後來風靡了海內外,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劇,但是它的原創者乃是電影文學劇本《自有後來人》,其作者為沈默君、羅靜。沈默君是著名電影編劇,筆名遲雨,原籍安徽壽縣,1924年出生於江蘇常州。1938年參加新四軍,在火線劇社任演員、導演,1948年任華東野戰軍總後勤政治部文工團團長,曾創作歌劇《葉大嫂》、小說《孫顏秀》等。解放後曾創作電影劇本《南征北戰》(與沈西蒙等合作)、《渡江偵察記》、《海魂》(與黃宗江合作)等,1954年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室電影創作組長。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分子,到黑龍江北大荒勞動。1961年後任長春電影製片廠編劇,1978年任文化部劇本委員會委員兼創作組組長。80年代曾創作電影《台島遺恨》、《死亡集中營》等。
沈默君是著名的電影劇作家,原任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創作室電影編劇。他的電影作品《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和《海魂》早已被廣大觀眾所熟悉。1957年,沈默君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軍墾農場勞改。1961年底,沈默君“摘帽”時,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將他借調去哈爾濱搞創作。這時,沈默君收集到許多反映東北抗日聯軍英勇鬥爭的故事。特別是一位北滿抗聯交通員的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東北抗戰時期,這位交通員從黑河來到哈爾濱送情報,住在道外區的一個小客棧里。到了規定的時間,接頭的人卻沒來,他身上帶的錢花光了,又不能擅自離開。於是,他裝病臥床,硬餓了4天。到了第五天,接頭的人才來,這位交通員幾乎餓斃。北滿抗聯英烈的不朽業績,在他心中湧起創作的衝動。1962年5月,組織調他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編劇。電影導演蘇里催促他寫一個成本低、故事性強、人物突出的電影劇本。一天觀摩話劇回來,在漫談中尹弋青導演對沈默君說:“如果能寫一個‘一家人都很親、都不是親’的本,那就有戲了。”一句話沖開了沈默君靈感的大門,他聯繫到北滿抗聯地下交通員英勇鬥爭的故事,結合看戲曲《趙氏孤兒》的啟發,構思了李玉和一家三代“都很親、都不是親”的故事。歷時9個月,《自有後來人》電影劇本才最後完成。1963年,電影《自有後來人》在全國上演,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

劇情介紹

《自有後來人》《自有後來人》劇照
一九三九年,日軍對我東北抗日力量展開了瘋狂圍剿,妄圖控制整個東北地區並向中原一帶滲透。在地處東北地區交通要害的龍潭地區,以鐵路工人李玉和為代表的地下黨在慘烈的白色恐怖之下,為鉗制日軍、配合抗戰進行著一系列靈活機智、艱苦卓絕的鬥爭,李玉和、李奶奶、李鐵梅原本不同姓的三代人更是在共同革命信仰的感召下,演繹著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髮出來的縷縷濃情。
日本憲兵隊長鳩山仰仗自己多年的情報經驗,在率部摧毀了北山游擊隊的電台之後,更妄圖對龍潭地區的地下黨組織進行徹底打擊。
北滿省委在得到游擊隊電台被毀的訊息之後,及時派出交通員,攜帶一份新的密電碼,乘坐253次列車,計畫在途徑的龍潭地區與當地地下黨接頭,將密電碼送到游擊隊。沒成想同時得到這一訊息的日軍對沿線鐵路進行了嚴密封鎖,禁止中途停車。交通員萬不得已只得在列車行至龍潭車站附近的時候機智跳車,幸被趕來接應的王連舉、李玉和相救,王連舉為掩護他們自殺右臂,李玉和背起交通員逃離現場,交通員與李玉和對暗號未果,於是將隨身攜帶的密電碼藏於李玉和的號誌燈下主動將自己暴露給敵人。
交通員被捕,而李玉和對於密電碼的下落卻全然不知,只是一心想方設法尋找密電碼的線索,並聯絡游擊隊希望能夠順利地營救出交通員。
曾經做過外科醫生的鳩山從王連舉的傷口處看出了破綻,並採用一系列誘騙、攻心的戰術擊垮了王連舉的心理防線,使其投敵叛變。
王連舉的叛變使李玉和成為鳩山截獲密電碼乃至摧毀地下黨的關鍵性人物。李玉和曾於十多年前對鳩山有過救命之恩,並是鳩山非常崇拜的象棋高手。老謀深算的鳩山為了達到摧毀龍潭地下黨的目的,對李玉和實施了離間計。為此,李玉和不僅在組織內部受到懷疑,在同事、鄰里街坊乃至自己的母親和女兒之間都陷入百口莫辯的境地。
李玉和以寬厚的胸懷和革命者的睿智,忍辱負重,在極度艱難的情況下,堅持完成革命工作,最終在敵人的槍口下英勇就義,李奶奶也被日寇殘酷地殺害。
失去了父親和奶奶的李鐵梅,在黨組織的關心和幫助下,毅然承擔起父親未盡的革命工作,將密電碼成功地送到了游擊隊
李鐵梅在鬥爭的風雨中逐漸長大成熟,最終成為一名堅毅、勇敢的共產黨員,並由此開始了新的革命歷程。

《紅燈記》與《自有後來人》

《自有後來人》《紅燈記》
戲劇界經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應該說,正是電影劇本《自有後來人》為以後《紅燈記》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我們所不應該忘記的。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內地不少戲曲團體正在努力編演現代戲,作為擅長反映現代都市生活的劇種滬劇更為積極。像上海人民滬劇團就編演了《蘆盪火種》、《星星之火》等現代戲。當時上海有個區級的滬劇團--愛華滬劇團,團長是著名滬劇演員凌愛珍。他們在《電影文學》上讀到《自有後來人》劇本後,引起了創作的衝動,於是決定改編成滬劇。負責改編劇本的是團內兩名業餘作者、年輕演員凌大可和夏劍青。他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寫出了初稿,不久投入排練,劇團邀請著名電影導演應雲衛為藝術顧問,由王育導演。1963年春節,根據《自有後來人》改編的滬劇《紅燈記》在上海的紅都劇場正式公演,這是紅燈首次在戲劇舞台上亮起。

原作中的粥棚脫險、李奶奶敘說家史、智斗鳩山、刑場訣別等重要情節在戲中都有生動的展現;整齣戲用一盞紅燈加以貫串,既富於傳統戲曲的特點,又升華了戲的題旨。全劇主線突出,脈絡清晰,曲折起伏。結尾處把原作中鐵梅在烈火中犧牲、密電碼下落不明,改成鐵梅在游擊隊幫助下手刃叛徒,密電碼送上北山,更好地體現了"自有後來人"的主題。
《紅燈記》演出也很精彩。飾演李玉和的著名青年演員袁濱忠,是滬劇泰斗筱文濱的弟子,因飾演《雷雨》中的周沖、《年青的一代》中的林育生而受到觀眾歡迎。他的唱腔師承筱文濱的"文派",且有自己的特色。他演的李玉和堅定剛毅,浩氣凌雲,表演節奏頓挫遒勁,控制自如,走進刑室前,從容地敲掉菸斗中的灰燼等細微動作,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演唱突破了原來唱腔的悠緩儒雅,在沉穩中見激昂,顯得柔中有剛。飾演李奶奶的是老藝術家凌愛珍,她戲路寬廣,擅演悲旦、潑旦、花旦,唱腔爽利流暢,吐字鏗鏘有力,她所演的李奶奶穩重老練,深明大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非常細緻,並訴之於準確的戲劇動作。韓玉敏扮演的鐵梅天真純樸,表演真摯細膩,有層次地表現了鐵梅在烈火中錘鍊成長的過程。
1963年,電影《自有後來人》也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導演是於彥夫,主要演員有趙聯、車毅、齊桂榮等。

《自有後來人》《紅燈記》劇照
滬劇《紅燈記》在上海演出,一炮打響,引起了廣大觀眾和文藝界的普遍關注。不久後中國京劇院著手把滬劇《紅燈記》改編成京劇的工作。1963年2月下旬,正在上海養病的江青在紅都劇場觀看了滬劇《紅燈記》,認為"這個戲不錯"。隨後就將滬劇的劇本帶回北京,交給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建議改編成京劇。同年九十月間,林默涵把改編的任務交給了中國京劇院。京劇院決定由翁偶虹(執筆)、阿甲編劇,阿甲、鄭亦秋導演,李金泉、劉吉典、李少春設計音樂和唱腔。林默涵非常關心《紅燈記》的改編,多次與阿甲及劇院領導討論研究,他們確定以"壯美"為全劇的基調。初稿寫出後,又多次修改加工,1964年2月開始排練。演員陣容是李少春、青年演員錢浩梁飾演李玉和,李少春乃李桂春(小達子)之子,著名文武老生,因出演《野豬林》、《白毛女》等馳譽劇壇,杜近芳(後改劉長瑜)飾演李鐵梅,高玉倩飾演李奶奶,袁世海飾演鳩山。
1964年5月,京劇院把先排出的前五場戲舉行彩排,在文藝界徵求意見,獲得一致好評。江青看了演出,很激動,並上台祝賀。可是沒過幾天,她卻把阿甲、李少春、張東川(中國京劇院副院長)找去,指責道:"你們把我的戲搞壞了!"京劇院適當修改後,《紅燈記》於1964年6月參加了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江青見有些地方沒有按照她的意見修改,怒氣沖沖找到周恩來,想以此壓服阿甲他們。周恩來勸她先去休養,說:"我讓林默涵去抓,如果他抓不好,我親自抓。"周恩來也確實親自抓了,他多次親臨排演場,與編導一起推敲劇詞和表演。
京劇《紅燈記》的改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在保留電影劇本和滬劇精華的基礎上,對劇本、表演等精雕細琢,充分發揮京劇藝術手段的優勢,使這部戲更顯精彩。像"赴宴斗鳩山"一場,錘鍊台詞,用念白表現李玉和和鳩山之間兩種人生觀的衝突;"痛說革命家史"則充分發揮京劇唱、念的長處,成為一場震撼人心的好戲;"刑場鬥爭"更以大段的成套唱腔和豐富的身段、動作刻畫了李玉和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氣魄,對美好前景的憧憬,以及祖孫三代人之間的深厚情感。它是京劇舞台上一出難得的優秀現代戲。這一時期,哈爾濱京劇院也曾改編演出了京劇《自有後來人》,由著名演員梁一銘、雲燕銘等主演。

在"文革"中,文藝界是重災區。一方面《紅燈記》被打上了"江記"的印章,在江青的"指示"下,又是再度修改,又是拍攝電影,錢浩梁還被委任為文化部副部長。另一方面,《紅燈記》的一些有功之臣,被江青稱作"不聽話"的人,如李少春、阿甲、張東川、劉吉典等俱遭迫害,李少春被長期折磨,於1975年9月病逝於北京,年僅56歲。上海愛華滬劇團是最早編演《紅燈記》的,可是"文革"中卻要他們反過來按照京劇版本演出,滬劇李玉和的扮演者袁濱忠被打成黑尖子,遭到造反派的嚴刑拷打,1967年12月被迫自盡,只有35歲。

評價

《自有後來人》是從生活和歷史素材中提煉創作而成的一個電影文學劇本,最初發表於《電影文學》雜誌1962年9月號。在眾多描寫抗日戰爭題材的作品中,《自有後來人》一開始就展現出其獨特的風采。它以一盞紅色的號誌燈貫串全劇,生動地描寫了異姓一家祖孫三代為了抗戰和革命事業前仆後繼英勇獻身的感人故事,特別是塑造了李玉和勇敢頑強、堅貞不屈的抗日英雄形象。劇中以爭奪密電碼為衝突的焦點和懸念所在,全劇情節豐富複雜,曲折跌宕,其中粥棚脫險、李奶奶述說革命家史、赴宴智斗鳩山、三代人刑場訣別等情節都寫得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沈鴻鑫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