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狐》

《白狐》

瓊瑤有心且唯一以古老中國為背景的小說集。縣太爺葛雲鵬從獵人手中救下周身雪白的狐狸,白狐似乎想表達滿腹感激之情,喉嚨間發出柔和的低鳴聲。不久葛雲鵬又收留了一位賣身葬父的白吟霜,她能詩善曲、能斷是非,更絕的是,她有一對和狐一模一樣的眼神。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瓊瑤於1971年創作的小說《白狐》,屬於早期的中短篇小說作品,於2005年11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平裝32開本,共297頁,書名定為《瓊瑤全集24—白狐》,共收錄了六篇不同的小說,以開篇小說白狐為全書名,可見作者對於這篇小說的厚愛。

白狐講述的是新任的清安知縣葛雲鵬在上任路上救了只白狐。之後又遇見女子白吟霜賣身葬父進了個葛府,姓氏剛好為“白”姓,且她的眼神跟白狐一模一樣。吟霜知書達理,聰明伶俐,斷了不少案子,還救了雲鵬女兒一命,大家都說她是白狐報恩。雲鵬不願趁人之危而納吟霜為妾。但是彼此又兩情相悅,所以他找各種理由拒絕媒人。故事最後終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是迎娶了白吟霜,但吟霜不料在生孩子之後大病,吟霜對雲鵬坦白說自己是白狐,求放她歸林。雲鵬自然不肯。結果吟霜不辭而別。《白狐》可謂是瓊瑤最美故事

作者介紹

瓊瑤的小說是古典的,“這與其時台灣社會與中國古代傳統的深厚血緣及其由此造成的對現代性的拒斥心理有關”。據瓊瑤在《白狐》里講到,她生長在一個對中國文學特別有興趣的家庭里,父親研究中國歷史,母親酷愛中國詩詞,她耳濡目染,受了極深的影響,這一特殊的背景助長了她古典的心態,成為她古典敘事的動力。可以說,瓊瑤“在愛情中所表現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實際上是同中國文化中富於人情味的價值觀,倫理觀一脈相承的,她的小說的愛情觀,婚姻觀基本上是追求發自內心的愛,忠貞不渝的愛,有道德的愛,儘管他們不顧一切地相愛,但是他們始終沒有超越傳統道德的規範”。

創作背景

1971年瓊瑤創作完成了一部小說《白狐》。《皇冠》雜誌205期開始連載瓊瑤以明朝為背景的系列小說《湮滅的傳奇》。這是在1970年秋瓊瑤游完歐洲大陸後萌生的創作靈感。看到西方古典建築,想到的卻是自己國家的悠久歷史。當她回到台灣後,大家都以為她會寫作一本以國外為背景的小說,不料,瓊瑤卻說要寫作一本純中國化的小說,這也是她第一次以古代為背景寫作的小說,相似的題材,相同的風格,於1971年春天開始寫作,整整寫了半年。此套小說包含有《白狐》,《水晶鐲》《石榴花》,《楊柳青青》,《畫梅記》,《禁門》共六篇,有狐,鬼,俠及兒女情。

這時的瓊瑤,似乎想求新求變,然而,和瓊瑤的其他小說比較起來,並不算特別的成功,此後,瓊瑤沒有再寫過此類的小說。但瓊瑤卻於1990年前後,為了電視劇的拍攝,把其中的《白狐》改寫成了《梅花烙》,把《禁門》改寫成了《鬼丈夫》;改寫後的《梅花烙》和《鬼丈夫》,確實較《白狐》和《禁門》有了可讀性,在這裡,就不詳細去敘說了。

作者自述

《白狐》由六個小故事組成,在後記中,瓊瑤這樣寫道:很久以前,就想寫一套以古老的中國為背景的小說。或者,由於我生長在一個對中國文學特別有興趣的家庭里,父親研究中國歷史,母親酷愛中國詩詞,我耳濡目染,受了極深的影響,因此,從小,我就喜歡詩詞、戲曲、歷代文人雜記、稗官野史和筆記小說。等到我開始寫作生涯以後,對那些古老的記載就更感興趣,總覺得在那久遠以前的時代里,一定有許許多多根本失於記載的故事和傳奇。於是,我臆造了好幾個這類的故事,卻因為害怕考據和查證的工作,又怕描繪自己所不了解的時代,所以,這套小說也就始終沒有勇氣提筆。去年秋天,我有機會去了一趟歐洲,站在英倫古堡前,站在羅馬廢墟里,站在龐貝古城以及西班牙那世紀初的古教堂中,我禁不住油然興起一股懷古之幽情,我所懷之古,不限於歐洲,我更懷念自己那有五千年歷史的祖國。因此,回國後,當很多朋友問我:週遊了一趟世界,你是不是想寫一些以西洋為背景的小說呢?我卻回答說:不!完全相反,我要寫一套純以中國為背景的小說!於是,今年春天,我開始著手寫湮沒的傳奇。這套小說一共六篇,從《白狐》開始,到《禁門》為止,包括狐、鬼、俠義及兒女之情的種種故事,整整寫了半年。其中遭遇到許多考證方面的困難,寫來十分艱苦,雖再三查證,但錯誤瑕疵,恐怕仍然在所難免。好在只是小說,願讀者們能夠多多諒解。湮沒的傳奇在皇冠雜誌上連載了七個月,連載期中,我收到許多讀者來信,因寫作繁忙,未能一一作復,在此特别致歉。還有一些讀者,來信詢問這些傳奇是否取材自古人的筆記中?在這兒,我要特別聲明,這六個故事,都完全出於我的臆造,並無任何根據,也無史料可查。但是,在那久遠久遠以前的時代里,誰能保證沒有這些類似的故事,被湮沒在時間那無形的輪跡中了呢?

評論

她是個沒上過大學的女子,早早嫁了,在柴米油鹽和孩子之間,嘗試著寫寫小說,給自己起了典雅的、出自《詩經》的筆名,叫做“瓊瑤”。處女作出版之後沒多久,她遇見他,已經使君有婦的平鑫濤,那是1964年。

那一年她寫了一篇《白狐》,說有縣官曾經救過一隻白狐,沒多久遇到一個一身白衣又貴姓白的女子,人人都說是白狐來報恩。縣官想遣嫁她,女子卻寧作小星。男人慨嘆,“薄命憐卿甘作妾。”女子低語,聲音輕柔如夢,“薄命嗎?我應該是幸福的,還有什麼事能比生活在你身邊更快樂的呢?”

這是大化投射在文字里的暗示,還是瓊瑤以女子的直覺,了解未來的真正脈絡?1968年平鑫濤與太太談判離婚,一談就是8年。瓊瑤想要分手卻不捨,只默默接受他所給的一切,成了他家庭之外的一個家。而他,每天來探視她,再回到自己家裡去。瓊瑤承受著,並且寫,所有的滄桑都在文字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