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珊瑚》

珊瑚的身體由2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面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裡面的細胞層稱內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主治目生翳障,驚癇,吐衄。

珊瑚

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

《珊瑚》《珊瑚》
動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由於珊瑚蟲具有附著性,許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會附著大量的珊瑚蟲。

珊瑚是非生物,屬刺胞動物門,當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軟珊瑚、海葵等動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蟲造成。每一珊瑚蟲都有一個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體,它的腸腔與四周的珊瑚蟲連線,而位於身體中央的口部,四周長滿觸手我們通常把珊瑚分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們有不同的形態特徵。除了生物學分類外,我們亦可按生態功能,把珊瑚分為兩大組。那些有共生藻(即蟲黃藻) 的珊瑚稱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沒有共生藻的則稱為不可造礁珊瑚。

珊瑚的基本結構

珊瑚的身體由2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面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裡面的細胞層稱內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這類動物無頭與軀幹之分,沒有神經中樞,只有彌散神經系統。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體都有反應。其生活方式營自由漂浮或固著底層棲息地。現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珊瑚》《珊瑚》

藥材
【來 源】
為磯花科動物,桃色珊瑚等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胳。

【功 效】
去翳明目,安神鎮驚。

【主 治】
治目生翳障,驚癇,吐衄。

【性味歸經】
《唐本草》: "味甘,平,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分。外用:研細末點眼。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台灣及南部沿海。主產福建、台灣、廣東、西沙群島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
用網垂入海底以網採收。多取自製作工藝品的殘餘碎塊作藥用。

【拉丁名】
Corallium Japonicum Kishinouye

【炮製方法】
洗淨晾乾,研成細粉。

【考 證】
出自《唐本草》 ①《本草衍義》:"珊瑚,有一等紅油色,有細縱紋,可愛;又一種如鉛丹色,無縱紋,為下。入藥用紅油色者。②《綱目》:"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紅色者為上;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謂碧者為青琅殲。"

【生藥材鑑定】
完整者如小樹。一般均已碎斷成短棒狀,長2-3厘米,直徑3-5毫米。有分枝或小突起,周圍有許多小孔,紅色。質堅硬如瓷,不易折斷。氣味均無。以內外皆紅、體重、堅脆而粗壯者為佳。

【中藥化學成分】
含碳酸鈣等。

珊瑚的基本體型是圓筒或圓盤狀,呈輻射對稱,身體中央是腔腸。腔腸起消化和吸收作用。腔腸上方有個口,腔腸與口之間叫口道。口的四周有觸手,觸手中有刺絲囊,囊中有含毒液的刺絲胞,是動物防衛和捕食的武器,也就是為什麼腔腸動物門又稱刺胞動物門的由來。

珊瑚在腔腸動物門中的分類

已知腔腸動物門約有9000餘種,通常分成3個綱,即水螅蟲綱(Hydrozoa),約2700種;缽水母綱(Scyphozoa),只有200餘種;而珊瑚蟲綱(Anthozoa)有 6100多種。

珊瑚在腔腸動物中是個統稱,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瓏透剔而來自海產的,人們就冠以“珊瑚(coral)”,凡“紅色者”,統統稱之“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誤把體軟的海鰓類(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也誤稱為“珊瑚”。

石珊瑚的生態特點

根據石珊瑚生長的生態環境和特點(表2),又可分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類。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顧名思義它們棲息在深海。已知棲息最深的記錄是在阿留申海溝6296~6328m處發現阿留申對稱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深水石珊瑚

《珊瑚》《珊瑚》
一般以單體為主,少數群體,且個體小,色澤單調。用拖網、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採到。

石珊瑚中的淺水石珊瑚分布在淺水區,一般從水錶層到水深40m處,個別種類分布可深達60m。絕大多數是群體。在熱帶海區生長繁盛。它們在水中生活時色彩鮮艷,五光十色,把熱帶海濱點綴得分外耀眼,故淺水石珊瑚區有海底花園的美稱。

在熱帶或亞熱帶區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都有淺水石珊瑚生長。但是由於地理障礙(巴拿馬地峽在600萬年前已形成)這兩個海區的淺水石珊瑚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區系。

事實也證明兩個海區的石珊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有顯著的差別。已知印度-太平洋區系石珊瑚有86個屬1000餘種(亦有人說是500種、800種),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系有26個屬68種(或25屬50餘種)。

淺水石珊瑚正常生長的海水鹽度為27~42‰,而且要求水質清潔,又需堅硬底質。在河口,由於大陸徑流奔瀉入海,攜帶大量陸源性沉積物質,因而不宜淺水石珊瑚生長。所以,要在河口尋找淺水石珊瑚是徒勞的。

造礁石珊瑚的常見科屬

造礁石珊瑚的鑑定主要根據其骨骼的外形,無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體隔片發育的輪數,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屬裝飾結構、軸柱的有無等特徵來分類定種,而現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類階元則是根據骨骼的微細結構確定它們的歸宿(需切片、磨片、鏡檢)。所以石珊瑚高階元的分類及其

《珊瑚》《珊瑚》
演化是諸家百說。本文採用Veron根據現代石珊瑚的形態分類、動物地理學,結合古生物學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系統。現得知我國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現只介紹4個科。

1、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體分枝,珊瑚群體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徑0.5~2mm,群體由外觸手芽形成,很少超過二輪隔片,甚至退化無隔片。軸柱針狀或無。常見的有柱形珊瑚屬Stylophora、排孔珊瑚屬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屬Pocillopora。在海南島有杯形珊瑚屬,珊瑚杯小,杯徑小於lmm,隔片發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狀,或無。軸柱無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實,在海南島民間稱為“海花”。常見的種類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狀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廣東、廣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2、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觸手芽形成塊狀、葉狀或分枝狀群體。珊瑚體笙狀,直徑一般小於2mm,有圍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無軸柱或軸柱小、弱。該科常見有鹿角珊瑚屬Acrop- ora、薔薇珊瑚屬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屬As- treopora。

2.1 鹿角珊瑚屬 群體分枝狀,有些分枝吻合,極少數短分枝塊狀或皮殼狀。在分枝或小枝頂端有一個大的軸珊瑚體(axial corallite)和眾多的輻射珊瑚體(radial corallites)。輻射珊瑚體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這是區分種的特點之一。圍鞘網狀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狀,無軸柱,該屬是印度- 太平洋區系中的優勢屬,種類和數量最多,而且隨環境的變異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風大的環境,群體基部皮殼甚大,分枝矮而粗壯;在浪小較穩定的環境,分枝發育充分,長筍似挺拔有力。美麗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區的優勢種。

2.2 薔薇珊瑚屬 群體塊狀、葉狀、多枝狀或皮殼狀。珊瑚杯小,直徑小於1mm,無軸珊瑚體,壁多孔,無軸柱。共骨網狀,狀飾有多種形狀豎立的小骨刺。該屬在珊瑚礁中較為普通,在礁平台潮間帶區指狀薔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優勢種。常見的還有葉狀薔薇珊瑚M.foliosa等。

3、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體由內外觸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無孔。軸柱由小梁組成,圓形或長形;有些屬無軸柱。該科常見的屬有牡丹珊瑚屬Pavona和厚絲珊瑚屬Pachyseris。

3.1 牡丹珊瑚屬 群體由圓、凹的邊緣芽形成。呈水平板狀、波紋單面狀、皮殼狀、柱狀或兩面葉狀群體。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聯或不聯。軸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無。該屬常見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葉狀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變牡丹珊瑚P.varians。

3.2 厚絲珊瑚屬 群體葉狀或不規劃塊狀,葉狀群體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長而與邊緣相平行;塊狀群體脊塍長短不一。該屬常見有皺紋厚絲珊瑚P.rugosa。

4、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體或單體,幼體時有一附著柄,成體時游離自由生活,圓盤形或長卵形。群體單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連續或斷續成刺狀突起。小梁組成軸柱或不發育。隔片齒和背刺的類型是定種的重要特徵。該科常見的屬有石芝珊瑚屬Fungia、圓餅珊瑚屬Cycloseris、雙裂珊瑚屬Diaseris、石葉珊瑚屬Lithophyllon、多葉珊瑚屬 Polyphyllia、繞石珊瑚屬 Herpolitha、帽狀珊瑚屬Halomitra、履形珊瑚屬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屬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屬為單體,盤形或橢圓形,平或凸,隨幼體所在環境而變化。成體體壁有孔。珊瑚肋絕大部分蛻減成背刺,隔片無孔。隔片邊緣齒和背刺是分類的重要特徵。生活大部分為黃色,少數邊緣有一圈玫瑰紅色。常見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 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錄 Ⅰ、Ⅱ中明確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種都屬二級瀕危野生動物。1997年是國際珊瑚礁年,號召全人類保護瀕臨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使藍色荒漠中的綠洲變成了真正的荒漠。據“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證實全球範圍的珊瑚礁普遍遭受到破壞,其中95%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他們呼籲救救珊瑚礁。恢復珊瑚礁破壞了的生態系統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因為現代珊瑚礁的骨幹(或框架)是造礁石珊瑚,首先是造礁石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也就是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繁盛發育、生長。為此,為了人類自己,為了子孫後代,應該自覺愛護自然,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物種。嚴格禁止賣買、貿易,通過各級政府立法,加大力度保護造礁石珊瑚,使造礁石珊瑚能持續發展,創造出更大的生產力供人類持續利用。

珊瑚是由海中一種腔腸動物所分泌的石灰質殼堆積而成,這種腔腸動物被稱為珊瑚蟲。珊瑚的形狀似樹枝,化學成分為碳酸鈣,不透明或微透明,質地細膩,油脂狀。珊瑚產於溫暖的海洋地區,主要產地有兩個:一是從日本到台灣一線;一是地中海沿岸地帶。珊瑚的硬度類似青金石,性脆易斷裂,有紅、粉紅、白、黑等色,以紅色為上品,紅珊瑚紅艷如火,古代稱“火樹”。紅珊瑚多數生活在100米以下深海處。我國台灣及廈門附近海域有出產,色彩呈粉紅,肢體較小。世界聞名的紅珊瑚產地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深海海底。紅珊瑚主要用於首飾製品(製成項鍊。戒指或別針等),大者用於雕刻人物、花烏等工藝品。目前我國市場上所見紅珊瑚,主要從日本進口,貨源緊缺,價格昂貴。

珊瑚屬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它們體態玲瓏,色澤鮮艷非常好看。珊瑚是由許多 珊瑚蟲(水螅體)聚合生長的一種群體生物(但有少數珊瑚為單一水螅體)。生活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中的珊瑚,稱為造礁珊瑚,或淺水珊瑚;另一種生活在深海中, 是非造礁珊瑚。若依其骨骼特性又可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類。石珊瑚類具分泌碳酸 鈣形成堅硬群體的能力,絕大部分為造礁珊瑚;軟珊瑚不分泌大量的鈣質骨骼,但代之以鈣質骨針束支撐身體。

珊瑚的生殖可分為無性及有性生殖。至於生長季節, 一般認為排放精卵的時機和光線強弱、溫度高低、月亮盈虧、潮汐等環境因子有關,由於珊瑚的種類太多,而每種的生殖季節皆不大相同,所以並沒有固定的生殖季節。

珊瑚 徐志摩詩歌

珊瑚

徐志摩

你再不用想我說話,
我的心早沉入在海水底下;
你再不用向我呼喚,
因為我--我再不能回答!
除非你--除非你也來在
這珊瑚骨環繞的又一世界;
等海風定時的一刻清淨,
你我來互動你我的幽嘆

徐志摩詩集

徐志摩的詩總是讓人覺得或憂傷或甜蜜,你知道徐志摩的詩集都有哪些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