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髮》

《毛髮》

《毛髮》使一部搖滾音樂劇,來自演員格羅姆•拉格尼(Gerome Ragni)和詹姆斯•拉多(James Rado)60年代的創意,拉格尼當時是一個先鋒劇團成員,創作《毛髮》時深受先鋒戲劇創作手法影響。《毛髮》用15種不同語言,發行了37次錄音,被評論界認為對音樂劇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革命性創新。是第一部成功從外百老匯進駐百老匯的音樂劇。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毛髮 毛髮

 百老匯首演:1968年4月29日
場次:1750場
地點:比爾特摩劇院(Biltmore Theatre)

創作團隊
作曲 加爾特•馬克德莫特(Galt MacDermot)
作詞 格羅姆•拉格尼(Gerome Ragni)和詹姆斯•拉多(James Rado)
編劇 格羅姆•拉格尼(Gerome Ragni)
導演 湯姆•奧霍甘(Tom O'Horgan)
編舞 朱利•阿林納爾(Julie Arenal)
舞美設計 羅賓•華格納(Robin Wagner)
服裝設計 南希•波茨(Nancy Potts)
燈光設計 朱爾斯•費雪(Jules Fisher)
音響設計 羅伯特•基爾南(Robert Kiernan)
演員 :羅瑞•戴維斯(Lorrie Davis),戴安•基頓(Diane Keaton),謝利•普林普頓(Shelley Plimpton)
倫敦西區首演版:1968年9月27日
場次:1998場
地點:莎夫特斯伯利劇院(Shaftesbury Theatre)
該版本於百老匯首演版為同一個創作團隊
演員:保羅•尼古拉斯(Paul Nicholas),理察•奧布里恩(Richard O'Brien),蒂姆•科利(Tim Curry),憶蓮•佩姬(Elaine Paige)
百老匯重排版本1977年10月5日
場次:43場(79場預演)
地點:比爾特摩劇院(Biltmore Theatre)
演員:克里萬特•德里克斯(Cleavant Derricks),羅瑞塔•迪范恩(Loretta Devine),雷蒙德•帕特森(Raymond Patterson)

創作背景

劇照 劇照

  《毛髮》使一部搖滾音樂劇,來自演員格羅姆•拉格尼(Gerome Ragni)和詹姆斯•拉多(James Rado)60年代的創意,拉格尼當時是一個先鋒劇團成員,創作《毛髮》時深受先鋒戲劇創作手法影響。拉多在李•斯特拉斯堡(Lee Strasberg)演員工作室學習,也為創作注入現代特色。

1964年,兩人因為參與同一出外百老匯演出相遇,開始共同創作搖滾風格音樂劇《毛髮》,他們結合紐約掙扎的藝術青年原型和個人想像創作出音樂劇中的主要人物,這些人物都是在當時那個文化巨變時代的先鋒。叛逆青年因為不遵循舊習而為主流社會所不容,他們為堅持理想甚至流落街頭,《毛髮》關注的正是這部分人群,正式公演劇組中大量演員就是在街頭找到的。

劇本初稿得到製作人埃利科•布勞(Eric Blau)的注意,他邀請作曲家加爾特•馬克德莫特(Galt MacDermot)為劇本創作歌曲,這位在非洲生活多年的藝術家深受非洲民俗音樂影響,為曲譜注入非洲元素。

創作團隊為多位百老匯製作人戰士演出,但製作人興趣不濃厚,只有一位年輕製作人決定投資《毛髮》,該劇於1967年10月17日期在外百老匯演出45場,芝加哥商人麥克•巴特勒(Michael Butler)欣賞演出後十分興奮,投資將演出搬上百老匯舞台。為適應百老匯大舞台,導演湯姆•奧霍甘(Tom O'Horgan)應邀加入劇組,他以在演出中頻繁使用裸體著稱,在他的修改下,原本並無突破尺度情節的《毛髮》顯出讓人瞠目結舌的野性和誘惑。

1968年4月,《毛髮》登入百老匯舞台,沿用外百老匯版中來自街頭的演員。演出獲得巨大成功,革命性的表現手法震驚了傳統的百老匯,儘管演出引發爭議,但取得驚人票房佳績,演出持續了4年。諸多劇組成員一舉成名,隨後活躍在電影電視領域。 

百老匯首演成功後,洛杉磯也製作了駐場演出版,演出持續兩年時間,刷新洛杉磯音樂劇演出檔期紀錄,隨後《毛髮》在全美9大城市駐場演出,推廣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同樣創造美國舞台劇新紀錄。同時,全美巡演也大範圍展開。

1968年9月,《毛髮》登入倫敦西區,持續時間甚至超過百老匯首演版,直到1973年劇場天花板出現坍塌跡象,演出才落幕。劇組中誕生多位搖滾明星,理察•奧布里恩(Richard O'Brien),蒂姆•科利(Tim Curry)因為同時加入劇組而相識,兩人後來攜手創作了富有巨大革新性的音樂劇《洛基恐怖秀》(Rocky Horror Show)。

《毛髮》英美兩國的巨大成功後,歐洲,澳洲,南美洲和亞洲相繼推出本國語言版本,成為當時最具全球影響力的音樂劇。
1977年,《毛髮》落幕不久即迎來重排,但該版本迅速落幕。1979年,經過大幅度劇情修改後,電影版《毛髮》問世,再度取得成功。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曾經富有生命力的《毛髮》逐漸淡出觀眾視野。

劇情介紹

劇照 劇照

 一群自稱“部落”的長髮嬉皮士青年團體在街頭示威,反對越戰,他們過著流浪藝人的艱難生活,其中首領克勞德(Claude),崇尚自由主義的比爾格(Berger),政治態度激進的紐約大學學生謝拉(Sheila)等等。

比爾格因為“行為不端“被高中開除,他和左翼的謝拉墜入愛河,並成為富有反叛精神“部落“首領克勞德的好友。部落成員聚會遊行,徹底顛覆現行社會制度,這種革命性行為讓成員十分興奮,但是克勞德日漸迷茫,儘管部落活動如火如荼,他卻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克勞德沉迷毒品,因為毒品作用,他在幻覺中與諸多歷史人物交流,探討生命的意義。他最終決定參加越戰,並在戰場上犧牲。也許對於這些叛逆分子,消失是一種理想的歸宿。 

曲目介紹

第一幕:

 水平座(Aquarius)

唐娜(Donna)

哈西什(hashish

索多米(sodomy

上色鐵鍬(Colored Spade)

英格蘭曼切斯特(Manchester England)

我回來了(I'm Black)

一無所有(Ain't Got No)

我相信愛情(I Believe in Love)

沒有草(Ain't Got No Grass)

死胡同(Dead End)

空氣(Air)

最初(Initials)

我得到生活(I Got Life)

下行(Going Down)

毛髮(Hair)

我的信念(My Conviction)

堅強很容易(Easy to Be Hard)

別放下它(Don't Put It Down)

弗蘭克•米爾斯(Frank Mills)

入時(Be-In)

我去何方?(Where Do I Go?)

第二幕:

 電子布魯斯(Electric Blues)

啊!強大的上帝(Oh Great God of Power)

英格蘭曼切斯特重複(Manchester England Reprise) 

黑人男孩(Black Boys)

白人男孩(White Boys)

太空行走(Walking in Space)

 阿比寶貝(ABIE Baby)

3500(Three-Five-Zero-Zero)

人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啊(What a Piece of Work Is Man)

早上好星光(Good Morning, Starshine)

床(The Bed)

讓陽光近來(Let the Sunshine In) 

感傷的結局(Sentimental Ending)

所獲獎項

榮獲1968年戲劇桌獎(Drama Desk Award)傑出作曲獎

1969年托尼獎(Tony Award)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導演提名

幕後花絮

 因為第一幕結尾的全體演員裸露場景,西方主流社會給予強烈抨擊,紐約觀眾尚且能接受裸露,當演出開始巡演後卻引發法律糾紛,在波士頓演出和南方城市宣傳時,地方政府以玷污美國國旗罪起訴《毛髮》。《毛髮》突破尺度的舞台表演結束了英國舞台劇嚴格的審核制度。

1971年,《毛髮》在克利夫蘭演出時劇院遭炸彈襲擊,巡演劇組部分演員在一次可疑的旅館失火中喪生。墨西哥演出版被政府強行禁止,演員被列入黑名單,為避免遭到逮捕,演員不得不流亡海外。《毛髮》悉尼演出也遭炸彈襲擊。劇種多首歌曲涉及敏感政治和社會話題,例如性解放運動,種族歧視,反越戰,同性戀和雙性戀問題。

相關評價

儘管演出從形式內容上都具有濃厚的先鋒戲劇特色,卻對莎士比亞戲劇致敬,諸多台詞和歌詞直接來自或效仿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毛髮》用15種不同語言,發行了37次錄音,被評論界認為對音樂劇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革命性創新。是第一部成功從外百老匯進駐百老匯的音樂劇。 

演出已經在瑞典,巴西,阿根廷,芬蘭,法國,義大利,以色列,日本,丹麥,挪威,加拿大,荷蘭,瑞士,奧地利,德國和南斯拉夫等20個國家演出,南斯拉夫是第一個上演如此充滿爭議音樂劇的共產主義國家。 

歐美經典音樂劇

歐美音樂劇是當今世界舞台上非常成功的戲劇藝術。歐美音樂劇,包括《歌劇院魅影》在內一大批精品音樂劇及享譽世界的音樂劇大師們,以其精妙絕倫、令人痴迷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億萬觀眾,創造了票房的奇蹟。2008年10月百老匯原裝音樂劇《阿依達》,登入中國,參演在江蘇南京舉辦的第31屆世界戲劇節,成為國際頂級演出的一大看點和亮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