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日記》

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後的日記》一書雖是口述,卻採用了日記的形式。這位注重靈性生命的大師旨在通過自己的觀察、體悟、閱歷與總結,幫助人類認識自我,超越困境。

基本信息

1983年2月25日——1984年3月30日 20世紀最卓越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在生命將要結束的日子裡,留下了他對世界最後的感悟、冥想與慈悲。胡因夢最喜愛的克氏著作,特為簡體中文版作序傾情推薦。

基本信息

書 名:《最後的日記

《最後的日記》《最後的日記》

作 者: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著
張婕 譯
定 價:22.00元
出版時間:2009年8月
開 本:16開(150X225mm)
出 版 社:中國長安出版社
書號ISBN:978-7-5107-0042-2

內容簡介

當人們凝望那片依然美麗多彩的落葉之時,也許可以深入了解並感悟到自己的死亡,不是在終結之時,而是在開始的時候。死亡並不是可怕的事情,無需逃避或拖延,而是如同日出日落一樣平常的事情。死亡中蘊含著極度遼遠的感覺。 ——克里希那穆提 1983年,88歲的克里希那穆提,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精神導師,來到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麗的奧哈伊山谷,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在他的松木別墅里,每天清晨,他躺在床上,在不受任何打擾的情況下對著錄音機進行口述。大師對世界最後的體察與省思,在此坦率而直接地表露無遺。
此時此刻,他對一切生命之間的真實關係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與細微感受。從對個體生命的評說到對自然詩意盎然的冥想,再到對死亡淡定從容的沉思,他的話語猶如澄明的泉水滌盪敲擊著世人的內心深處,讓人們在自我的迷失中感到清澈的光亮。我們如此靠近他,就好像瞬間進入了他的意識一般,在精神探索的頂峰盡享其深邃與博大。

編輯推薦

克里希那穆提卓而不群的空性,孕育出了無人可以取代的洞見。有幸能閱讀他辭世前兩年記錄下來的這本《最後的日記》,我的心仍然被言詞中流露出的對人性的深切期許所撼動。 ——胡因夢
在克里希那穆提眾多出版物中,本書是唯一一本在他獨自一人時以錄音的形式記錄下的言論,也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後話語。
不同於他以往作品的言詞犀利,《最後的日記》以一種平和的語言,緩緩道出生活和生命的真理。在可能的情況下,他每天都迎著朝露或者伴著晚霞,去山上散步,近距離地觀察大自然中的萬物,與它們融為一體,體悟它們的生存哲學。在那個遠離喧囂世俗、熙攘人群和世間醜陋交易的山谷里,橘樹含苞待放,花香瀰漫。在每篇日記的起始,你都能看見他用優美的筆調,描繪著這個山谷的美妙。而後,在這些自然生靈的啟發下,他會生髮出自己的思考,帶領你一起進入思想的領域,思索生命的真諦以及死亡的真義。
在書中,克里希那穆提還虛構了一位來訪者。這位來訪者帶著沉重的疑問,神情憂傷,鬱鬱寡歡。他通常在早晨來訪,與克里希那穆提一起喝茶聊天,共同探討那些困擾他的問題。變化是明顯的,他開始變得平和而沉穩,對於生死的思考也愈見豁然。
《最後的日記》並不是一本適合一氣呵成地看完的書,而是一本適合信手拈來、隨意翻閱的作品。無論是在心浮氣躁還是寧心靜氣的時候,翻開這本帶著大師體溫的最後感悟,你都會在裡面找到適合自己的片段。

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學家,20世紀最受推崇的心靈導師,是與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又稱“東西文化合流運動”)緊密相關的思想大師,在西方有非常大的影響。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考來照亮自己。他經常教導學生:只有洞察這充斥著暴力和衝突的外部世界,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只有脫離塵世的法則,才能不為世俗生活所累。他一生都在幫助人類從恐懼中徹底解脫,體會生活的真正樂趣。他的四十餘本著作,全部由演講和談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被譯成47種文字出版,在歐美、印度及澳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國內已經翻譯引進過他的多部作品。
克里希那穆提備受近代歐美知識分子的尊崇:最卓越的宗教人物。他是我所見過最美的人類。——(英)蕭伯納
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美)亨利·米勒
他的演說是我所聽過最令人難忘的!就像佛陀現身說法一樣具有說服力。——(英)赫胥黎
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黎巴嫩)紀伯倫
譯者簡介:
張婕:自由職業者,先後就職於斯克瑞萊克翻譯公司與環球啟達翻譯公司,從事圖書、散件與影視劇字幕的翻譯工作,已翻譯圖書十餘本,翻譯總量逾百萬字。目前已出版的圖書有:《北歐海盜》(2008年版)、《壓力的樂趣》(2007年版)、《成功者的遊戲》(2008年版)等;曾參與翻譯的影視劇字幕有系列片《雷米爾斯的野地技能》與《點王子詹姆士》等。堅信世界共通,資源共享,願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閱讀人群

心靈需要尋找出路的失意受傷者;
深入尋求生命本質的思考者;
希望不斷升華心智慧型力的群體;
在浮躁的世界裡沒有安全感的群體。

圖書看點

全書文辭優美,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滲透力,讀來讓人溫暖而有力量;克里希那穆提作為20世紀全球知名的心靈導師,對於追求身心靈成長的群體有非常大的幫助;在克里希那穆提眾多出版物中,本書是唯一一本在他獨自一人時以錄音的形式記錄下的言論,也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後話語;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後一部著作,對喜愛克里希那穆提的讀者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目錄

前言
加利福尼亞 奧哈伊
1983年2月25日 星期五 與所有生命建立關係
1983年2月28日 星期一 無思無欲與清空思想
1983年3月10日 星期二 歸屬感是人類的天性
1983年3月11日 星期五 無時間概念的沉思
1983年3月11日 (續) 人類本應和諧共處
1983年3月15日 星期二 追溯自我對於死亡的意味
1983年3月16日 星期三 生的恐懼與死的真相
1983年3月17日 星期四 內在世界裡的時間與空間
1983年3月18日 星期五 遠離娛樂,回歸樸素
1983年3月25日 星期五 天堂的本質並不在時間與思想之中
1983年3月31日 星期四 揭發戰爭的真相
1983年4月18日 星期一 超越記憶的延續性
1983年4月19日 星期二 心理世界的學習同樣需要遵循時間定律
1983年4月20日 星期三 從觀察、傾聽到產生頓悟
1983年4月21日 星期四 出自欲望的行動是腐化的、扭曲的
1983年4月22日 星期五 沉思不需要衡量與比較
1983年4月23日 星期六 思想無法改變人類
1983年4月24日 星期日 敏感性和欲望的復甦及探究
1983年4月26日 星期二 博愛與殺戮一樣真實
1983年5月4日 星期三 有序而和諧地生活
1983年5月6日 星期五 無觀察者的觀察
1983年5月9日 星期一 語言的理論束縛頭腦
1983年5月12日 星期四 什麼能夠改變人類?
漢普郡 布洛克伍德公園
1983年5月30日 星期一 擺脫內心平庸的生活
加利福尼亞 奧哈伊
1984年3月27日 星期二 宗教與科學的關係
1984年3月28日 星期三 外在與內在就是我們生活的潮起與潮落
1984年3月30日 星期三 死亡的真意
譯後記

托爾斯泰最後的日記

書名:托爾斯泰最後的日記
托爾斯泰最後的日記托爾斯泰最後的日記

作者:任鈞譯
出版社: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
出版時間:1955
頁數:244頁
開本:19cm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