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心悸》,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症狀。心悸是自覺心跳快而強,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屬祖國醫學“驚悸”和“怔仲”的範疇。

基本信息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症狀。心悸是自覺心跳快而強,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屬祖國醫學“驚悸”和“怔仲”的範疇。

介紹

本病證可見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並存,凡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搏動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
西醫學中某些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各種心律失常,以及貧血低鉀血症心臟神經官能症等出現心悸,均可參照本篇治療。
指不因驚嚇而自心跳不寧的疾患。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簡稱悸。其重症為怔忡。多因氣血虛弱、痰飲內停、氣滯血瘀等所致。
陽虛氣弱而心悸者,症見心下空虛,狀若驚悸,或先煩而後悸,脈大無力,治宜溫陽益氣;陰血不足,血不養心而心悸者,兼見面色無華,舌淡脈細,若兼虛火,則五心煩熱;水飲內停,水氣凌心而心悸者,兼見胸脘痞滿,頭暈噁心,小便短少,苔白,脈弦,治宜通陽化飲;痰郁心悸者,兼見驚惕不寧,突然而作,時作時止,甚則心跳欲厥,脈滑大,治宜滌痰定悸;氣滯血瘀心悸者,兼見短氣喘息,胸悶,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脈結代,治宜活血理氣。
在日常診治病人中,常遇到一些患者,主訴胸悶、心慌、胸痛,自認為患了“心臟病”,憂心忡忡地來院就診。但大多病人經檢查:X攝片、心電圖及超聲心電圖檢查均正常。這並非是器質性心臟病,而是一種以心血管症狀為主的功能性失調的心臟神經官能症(即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
心臟為何有神經官能症呢?由於焦慮、緊張、情緒激動、精神創傷等因素的作用,中樞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發生障礙,受植物神經調節的心血管系統也隨著發生紊亂,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經張力過高的症狀。此外,過度勞累,體力活動過少,循環系統缺乏適當鍛鍊,以致稍有活動或少許勞累即不能適應,因而產生過度的心血管反應而致本病。
心臟神經官能症是全身神經官能症的一種(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心血官系統的表現),其症狀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最普通的自覺症狀是心悸、呼吸不暢、心前區疼痛和全身乏力等,還有容易激動、失眠、多汗、發抖、眩暈、多夢等表現。
本病雖沒有生命之虞,但病情時好時壞,遷延不愈,嚴重者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飽受痛苦。由於本病患者心臟並無器質性病理改變,長期來往往得不到足夠重視,有關研究報導不多。臨床上由於其缺乏有效的診斷手段和治療措施,造成漏診和誤治情況並不少見,尤其是當本病有少量早搏或ST-T改變時,如果不再做進一步檢查排除,患者常會被誤作病毒性心肌炎或冠心病等

病因病機

本證的發生常與平素體質虛弱、情志所傷、勞倦、汗出受邪等有關。乎素體質不強,心氣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為心悸;或腎陰虧虛,水火不濟,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病;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犯於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而發本病。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體可見於以下幾類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見於各種類型的心臟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壓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見於貧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積液、氣胸、肺部炎症、肺不張、腹水、腸梗阻、腸脹氣等;還可見於套用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氨茶鹼、阿托品等藥物後出現的心悸。
3.神經因素自主神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最為常見,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徵、驚恐或過度興奮、劇烈運動後均可出現心悸。

辯症

主症自覺心跳心慌,時作時息,並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為心膽虛怯;頭暈目眩,納差乏力,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弱,為心脾兩虛;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耳鳴腰酸,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沉細,為水氣凌心;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咯痰,舌暗,脈沉細或結代,為心脈瘀阻。

治療

解郁抗慮膠囊服用方法:每日2粒,早晨中午各1粒,飯前飯後均可服用;
1.基本治療
治法調理心氣,安神定悸。以手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內關郄鬥神門厥陰俞巨闕
配穴心膽虛怯者,加膽俞;心脾兩虛者,加脾俞、足三里;陰虛火旺者,加腎俞、太溪;水氣凌心者,加膻中、氣海;心脈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驚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煩熱者,加勞宮;耳鳴者,加中渚、太溪;浮腫者,加水分、中極。
操作毫針平補平瀉法。
方義心包經內關及郄穴郄門可調理心氣,疏導氣血。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定悸。心包之背俞厥陰俞配心之募穴巨闕,可益心氣,寧心神,調理氣機。諸穴配合以收鎮驚寧神之效。
2.其他治療
(1)穴位注射法選穴參照基本治療,用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毫升,隔日1次。
(2)耳針法選交感、神門、心、脾、肝、膽、腎,毫針用輕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