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於竇房結激動異常或激動產生於竇房結以外,激動的傳導緩慢、阻滯或經異常通道傳導,即心臟活動的起源和(或)傳導障礙導致心臟搏動的頻率和(或)節律異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組疾病,它可單獨發病亦可與心血管病伴發。心律失常可突然發作導致猝死,也可持續累及心臟而衰竭。

基本信息

簡介

心律失常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且發病率極高,心律失常的出現,嚴重危害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心律失常是由於竇房結激動異常或激動產生於竇房結以外,激動的傳導緩慢、阻滯或經異常通道傳導,即心臟活動的起源和(或)傳導障礙導致心臟搏動的頻率和(或)節律異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組疾病。它可單獨發病亦可與心血管病伴發。可突然發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續累及心臟而衰竭。

類型

1.根據發作頻率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發作時的心室率,可將心律失常大致分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心律失常。前者見於各種心動過速、撲動和顫動,後者見於各種心臟停搏心動過緩和傳導阻滯。

2.根據起源部位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可將心律失常分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這種分類方法常用於對早搏和心動過速的分類上。

3.根據性質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的臨床危險性程度,可將心律失常分為良性、潛在惡性和惡性三類。良性心律失常通常指無器質性心臟病發作後無明顯症狀,對血液動力學影響很小,預後良好的心律失常;惡性心律失常又稱為致死性心律失常,其特點為多發生於器質性心臟病發作後症狀明顯,對血液動力學影響嚴重,預後差,治療效果不好。潛在惡性心律失常則介於良性和惡性之間,其特點為在各種分級或積分方法上具有較高危險性,發作後容易惡化或轉變為惡性心律失常,預後較差。

4.根據持續時間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發作持續時間,可分為持續性、陣發性和間歇性心律失常。持續性心律失常指連續發作時間超過30s,陣發性心律失常指連續發作時間不到30s,間歇性心律失常指正常心律與心律失常交替出現。

5.根據發作方式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的發作方式,可分為自發性、誘發性和醫源性三種。自發性心律失常見於各種器質性心臟病變;誘發性心律失常見於各種電生理檢查和藥物試驗;醫源性心律失常則見於各種操作過程中和藥物治療過程中。

6.根據心臟病病因和誘因分類

根據引起心律失常的原發病因和誘因,可分為原發性心律失常和繼發性心律失常。前者通常指發生於正常心臟的原發性心電異常;後者則指由於器質性心臟病變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7.根據起病時間分類

根據心律失常的起病時間,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心律失常。前者指伴隨出生即存在的心律失常;後者指出生後由於各種心臟病變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臨床表現

心律失常的血流動力學改變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心律失常的性質、類型、心功能及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的程度,如輕度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偶發的房性期前收縮、一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甚小,故無明顯的臨床表現。較嚴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竇綜合徵、快速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等,可引起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出汗,嚴重者可出現暈厥、阿-斯綜合徵,甚至猝死。由於心律失常的類型不同,臨床表現各異。

病因

心律失常可見於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風濕性心臟病為多見,尤其在發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時。發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見。其他病因尚有電解質或內分泌失調、麻醉、低溫、胸腔或心臟手術、藥物作用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

診斷

本病通過心電圖檢查一般可以確診,臨床上最主要的是對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進行鑑別,頸動脈竇按摩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響有助於鑑別診斷心律失常的性質。為避免發生低血壓、心臟停搏等意外,應使患者在平臥位有心電圖監測下進行,老年人慎用,有腦血管病變者禁用。每次按摩一側頸動脈竇,一次按摩持續時間不超過5秒,可使心房撲動的室率成倍下降,還可使室上性心動過速立即轉為竇性心律。
心律失常性質的確診大多要靠心電圖,但相當一部分病人可根據病史和體徵作出初步診斷。詳細追問發作時心率、節律(規則與否、漏搏感等),發作起止與持續時間。發作時有無低血壓、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現,以及既往發作的誘因、頻率和治療經過,有助於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

治療

心律失常的治療應包括發作時治療與預防發作。除病因治療外,尚可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方面。病因治療包括糾正心臟病理改變、調整異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脈動態狹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經張力改變等),以及去除導致心律失常發作的其他誘因(如電解質失調、藥物不良副作用等)。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緩慢心律失常一般選用增強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傳導的藥物,如擬交感神經藥、迷走神經抑制藥物或鹼化劑。治療快速心律失常則選用減慢傳導和延長不應期的藥物,如迷走神經興奮劑、擬交感神經藥間接興奮迷走神經或抗心律失常藥物。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包括機械方法興奮迷走神經,心臟起搏器,電復律,電除顫,電消融,射頻消融和冷凍或雷射消融以及手術治療。反射性興奮迷走神經的方法有壓迫眼球、按摩頸動脈竇、捏鼻用力呼氣和摒住氣等。心臟起搏器多用於治療緩慢心律失常,以低能量電流按預定頻率有規律地刺激心房或心室,維持心臟活動;亦用於治療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室顫動,通過程式控制的單個或連續快速電刺激中止折返形成。

直流電復律和電除顫分別用於終止異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發作和心室顫動,用高壓直流電短暫經胸壁作用或直接作用於心臟,使正常和異常起搏點同時除極,恢復竇房結的最高起搏點。為了保證安全,利用患者心電圖上的R波觸發放電,避免易惹期除極發生心室顫動的可能,稱為同步直流電復律,適用於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室性和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轉復。治療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時則用非同步直流電除顫。電除顫和電復律療效迅速、可靠而安全,是快速終止上述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療方法,但並無預防發作的作用。

相關病例

2013年冬天,一名51歲女子因經常出現胸悶到醫院檢查,被確診得了心律失常。經分析,該女子心律失常與其經常穿著貂皮大衣,產生大量靜電有關。醫生表示,冬季很多人都會產生靜電,但老年人相對更容易一些,因為老年人的皮膚相對比較乾燥。靜電對健康是有負面影響的。皮膚靜電干擾可以改變人體體表的正常電位差,影響心肌正常的電生理過程及心電在無干擾下的正常傳導。這種靜電能使病人加重病情或誘發早搏等,持久的靜電還會使血液的鹼性升高,更會導致皮膚瘙癢、色素沉著,影響人的機體生理平衡,干擾人的情緒等。

心肌細胞的再生有助於改善心律失常

一位美國的科學家,在2009年4月出版的美國《發育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如果對心臟施以必要的刺激,就可能“喚醒”心肌的自我更新機制,從而使心臟變成一部“永動機”。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心臟研究專家查理·莫瑞也說:我們一直將“心肌細胞定義為不可再生細胞,直到現在醫學院的教材里仍然如此,今天我們終於可以為這一爭論已久的話題畫上句號了。”瑞典醫學家費瑞森也說,心肌細胞可以再生,這一新發現讓人們看到心臟病治療的新希望——即通過加速心肌細胞更新,來替代受損的心肌組織。所以說,掌握了心肌細胞修復法,就等於抓住了心臟傳導阻滯治療的關鍵環節,就等於喚醒了心臟的自我更新機制,就等於使心臟恢復正常功能的理想變成了現實。而中醫療法恰恰掌握了心肌細胞修復這張王牌,它延用了中醫樸素的自然療法,直接從自然、從人的身上研究出了認識生命、攻克疾病的真理,具有極大的現實套用價值。

內科病症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