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醫學全書》

《張志聰醫學全書》醫學專著,清代醫家張志聰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張志聰醫學全書》張志聰醫學全書

《張志聰醫學全書》收錄了張志聰現在存世的8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集注》九卷、《靈樞集注》九卷、《傷寒論宗印》八卷、《侶山堂類辯》二卷、《傷寒論集注》六卷、《金匱要略注》四卷、《本草崇原》三卷、《醫學要訣》四卷,共45卷,計173萬言。這是清代以來較完備的張志聰醫學著作全集,為今人研究張志聰的學術思想,學習其治療經驗,提供了一份較完整的文獻資料。

《素問集注》、《靈樞集注》為闡發《內經》之理,集諸家一得之見。張志聰之注,開集體創作之先河,俾後人讀《素問》而知病之所由起,讀《靈樞》而識病之如何瘳。《傷寒論宗印》、《傷寒論集注》註解《傷寒論》,雖然維護傷寒舊論,但在理論研究上,能獨立思考,提出看法。

《金匱要略注》重視以經解經,所引用的經書有《素問》、《靈樞》、《傷寒論》、《難經》等,其中以《內經》、《傷寒論》最多。《侶山堂類辯》是張氏集同學及弟子數十人,在侶山堂研討中醫學術、醫理之文集。本書論辨的中心思想在於研究中醫學術之同異,而辨其是非。其所論辨的內容,有屬於臟腑、經絡、氣血、病因等基礎理論的;有屬於四診、八綱等診斷學說的,有屬於辨病辨證施治的;有屬於醫籍評介的。下卷主要論述中藥。其卷首與卷末載方藥論10餘篇,卷中論述了40多種藥物的命名、性味和功用主治等。

《本草崇原》是歷史上第一部注釋《神農本草經》的藥學專著。全書共分三卷,按三品分類法,運用五運六氣的理論,對300味中藥的藥性做了恰當的解釋。其注釋,基本上不離《本經》原文宗旨,其發揮之處,或為前人經驗的總結,或為張氏本人的心得體會,是一部可供中醫臨床、中藥研究參考的實用價值較高的本草學專著。

《醫學要訣》分脈訣、經訣、草訣和藥性備考。脈訣就其生理脈象、病證脈象作了較為貼切的注釋;經訣就十四經脈的循行及相關病證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草訣注釋了陰陽氣味升降浮沉,五味所歸,五走、五欲、五禁五宜、五臟六腑用藥氣味補瀉,藥有須使畏惡等法象。其對藥物的注釋有300種,分別闡述了各種藥的性味和功能主治;藥性備考分水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菜部、谷部、味部、果部、木部、虫部、魚部、禽部、獸部等,分別就其中性味、功能主治作了說明。

作者簡介

張志聰(一六四四——一七二二)字隱庵,浙江錢塘人,清代著名醫家。其生平著述頗豐,對《內經》《傷寒》《金匱》和本草有深入研究,其現存在醫著共八部《素問集注》《靈樞集注》《傷寒論宗印》《金匱要略注》《侶山堂類辯》《本草崇源》《醫學要訣》

圖書目錄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傷寒論集注
傷寒論宗印
金匱要略注
侶山堂類辯
本草崇原
醫學要訣
張志聰醫學學術思想研究
論文題錄
目錄
第一卷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第二卷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異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第三卷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
第四卷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第五卷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論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論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論篇第四十一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第六卷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第七卷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第八卷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氣交變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闕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闕篇第七十三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第九卷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