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回家》

《小山回家》

影片簡述在北京宏遠餐館打工的民工王小山被老闆趙國慶開除。回家前他找了許多從安陽來京的同鄉,有建築工人、票販子、大學生、服務員、妓女等,但無人與他同行。他落魄而又茫然地尋找尚留在北京的一個又一個往昔夥伴,最後在街邊的一個理髮攤上,他把自己一頭城裡人般凌亂的長髮留給了北京。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小山回家》《小山回家》

出 品 人:王寒冰趙澤標

攝影:胡欣

出品:北京電影學院青年實驗電影小組

所屬分類:華語

影片簡介

在北京宏遠餐館打工的民工王小山被老闆趙國慶開除。回家前他找了許多從安陽來京的同鄉,有建築工人、票販子、大學生、服務員、妓女等,但無人與他同行。他落魄而又茫然地尋找尚留在北京的一個又一個往昔夥伴,最後在街邊的一個理髮攤上,他把自己一頭城裡人般凌亂的長髮留給了北京……

影片導演

導演賈樟柯導演賈樟柯

賈樟柯

出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賈樟柯還參與了大量的國際文化活動,成為當今亞洲最為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

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幕後製作

春節臨近時,民工王小山開始厭倦單調的廚師工作,一心想回家,他故意製造事端被老闆開除,“自由”之後的他想給自己的歸鄉之旅找一個同伴,為此他穿行在北京城裡,尋訪身份各不相同的老鄉:妓女、大學生、票販子、建築工人等,試圖說服他們,但他們都沒能滿足小山的願望,而拒絕的理由大都和各自的身份有關。在這條線之外,突兀的插入了他和女鄰居一

《小山回家》《小山回家》

段不明就裡的親密關係,小山是主動的,但又顯得對此有些無所謂甚至厭惡。影片有個開放式的結尾,小山找了一個路邊剃頭匠,剪去了一頭長髮,可以理解為他在為回家做準備,也可以理解為一种放棄。

這樣的故事架構,看起來只是傳統的“欲望不斷受阻”的套路,但《小山回家》用大量旁逸斜出的枝節、豐富的細節和“業餘”的拍攝方式,使其超越了這種常規,戲劇性的痕跡被消解,生活本身的質感蔓延強烈,它無可置辯的調動了觀者的的現實經驗,甚至因此挑戰了觀影行為預置的審美期待。作為賈樟柯第一部獲得電影節認同的作品,《小山回家》雖然粗糙至極,但他作為一個作者的導演的藝術風格在這裡已經有諸多顯露,比如開場時的聲音設計和剪輯方法,就完整的移植到之後的代表作品《小武》中。而正是因為在《小山回家》中展現的才華,賈樟柯才獲得拍攝《小武》的機會。因此對賈樟柯來說,《小山回家》不管是在藝術上,還是在職業生涯里,都足以成為一個標誌。

將《小山回家》放在中國獨立電影的序列里觀照,它的重要性顯然被忽略了。成為這種忽略的理由的往往是它疑似學生作業,技術粗糙,而且是個短片,這種觀點有著顯而易見的專制,是對作品的“身份歧視”、“相貌歧視”、“身高歧視”,而沒有去關注作品本身的價值。這部作品創作於1995年,那時中國獨立電影已經起步,在劇情片的領域,也已經出現若干有影響力的“地下電影”,但若論及作品的個人性程度,無一可以超出這部《小山回家》,它的創作動機是自發的,創作的方式是獨立和自由的,沒有試圖依靠製片廠,當然也不是聽命而為的作業。在《小山回家》里還可以看到很多即興色彩,甚至稍顯失控,這可以說明它既不具備商業企圖,也難有對國際電影節的針對性。

這種自由獨立的創作方式保證了《小山回家》的真誠和美學上的實驗性。和當時其他“地下電影”的“精神反叛、美學規範”相反,《小山回家》在精神上只有批判意識,沒有反叛姿態,重拾了關懷現實與他人的傳統,但在美學上,則背叛了常規的“電影語言”。長時間晃動的跟拍鏡頭,對空間的毫不修飾的呈現,業餘演員,剪輯上的反流暢,聲音的拼貼,都挑戰了以往的規則,但這些卻反而使它達到了一種精確,它意圖描述的那種生活狀態,得到了真實的呈現。雖然如此,《小山回家》並不是一部簡單的寫實主義作品,它大量運用文字、廣播、電視、廣告、流行歌曲、報紙等其他媒介,成為一種混合文本,一方面模擬了媒體時代的生存狀態,表達對媒體的反思,另一方面針對人類新的視聽經驗,探索了電影的新的可能性。這表現出中國電影從未有過的自覺、自信和自由,也表明賈樟柯不僅有面對生活的敏感,同樣有對理論的思辨力。

《小山回家》里展現的現實、面對現實的態度、以及用電影呈現現實的方式,開啟了中國獨立劇情片的一種傳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有必要被重新推薦。除了《小山回家》影片本身,值得推薦的還有賈樟柯為此寫作的文章《我的焦點》,它更清晰的表明了這部作品的態度,同時又不失為一篇美文。

賈樟柯作品集合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當今亞洲最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

第六代導演作品集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他們要么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么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么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
《公共場所》| 《東》| 《無用》| 《有一天,在北京》| 《小山回家》| 《嘟嘟》| 《狗的狀況》| 《我們的十年》| 《河上的愛情》| 《媽媽》| 《兒子》[中國大陸電影]| 《極度寒冷》| 《扁擔·姑娘》| 《夢幻田園》| 《二弟》| 《新一年》| 《長大成人》| 《租期》| 《非常夏日》| 《巫山雲雨》| 《秘語十七小時》| 《頭髮亂了》| 《浪漫街頭》| 《再見,我們的1948》| 《上車走吧》| 《誰動了我的幸福》| 《懸戀》| 《風景》| 《蝴蝶的微笑》| 《我睡不著》| 《頤和園》 | 《周末情人》| 《危情少女》| 《雪山義俠》| 《北京,你早》| 《月蝕》| 《驚蟄》| 《愛情麻辣燙》| 《綠草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