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篇》

《寶劍篇》是唐代詩人李嶠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李嶠

詩詞正文

吳山開,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寶鍔。淬綠水,鑒紅雲,
五彩焰起光氛氳。背上銘為萬年字,胸前點作七星文。
龜甲參差白虹色,轆轤宛轉黃金飾。駭犀中斷寧方利,
駿馬群騑未擬直。風霜凜凜匣上清,精氣遙遙斗間明。
避災朝穿晉帝屋,逃亂夜入楚王城。一朝運偶逢大仙,
虎吼龍鳴騰上天。東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上赤城田。
承平久息干戈事,僥倖得充文武備。除災避患宜君王,
益壽延齡後天地。

作品評析

這首詩充滿了劍的典故。詩中把劍描寫成(或等同於)傳說中歐冶子鍛打的三把劍之一(歐冶子是古代東南地區一位著名鐵匠)。這把劍有英雄伍子胥劍上的七星文;它又像神話中著名的白虹劍;它即使被掩埋起來,精氣仍直透天上,顯示了預兆,雷煥就曾因此而找到兩把古劍。雖然較正規的詠物詩也運用這些歷史和傳說的典故,但卻無法用得這樣生氣勃勃。第十一和十二句十分“相似”,但由於語調激烈活潑,與較正規的五言詠物詩的“相似”有所區別。如李嶠的五言詠劍詩,描寫劍的光輝是:“鍔上芙蓉動,匣中霜雪明。”李嶠五言詠劍詩中的呆板處理,與這首七言歌行中對同一對象的充滿活力的處理形成鮮明對照。七言歌行的傳統允許更多的自由和想像,詩人們運用這一形式,就能夠擺脫五言詠物詩的嚴格表現技巧。在歌行開頭,李嶠描寫想像中劍的冶煉過程,接著描繪劍的形狀。詩人接著敘述它的奇幻歷史,它成仙上天,經歷了幾位天上皇帝的手,達到了頂點。其後詩人又讓劍回到了地面,並讓它與人類文明道德妥協。詩人雅致地解釋,由於劍接受了宮廷的規矩教育,它能夠辟除災難,因此可以延長皇帝的生命。

作者簡介

李嶠(644—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贊皇縣人。隋內史侍郎李元操曾孫,少有才志,20歲舉進士。初為安定縣尉,累遷給事中、吏部尚書、中書令。剛直廉正,因觸忤武后,貶為潤州司馬。後召為鳳閣舍人。一生崇尚節儉,反對鋪張。曾反對武則天在洛陽白司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採納。在文學上造詣很深,詩文為當時人所稱道。前與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相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和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後被尊為“文章宿老”。李嶠是武則天至唐中宗時期最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詩多為詠風頌物之作,詞新典麗,而內容較為貧乏。有集五十卷,已散失,明人輯有《李嶠集》;《全唐詩》中有其作五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