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醫學》

《大眾醫學》

《大眾醫學》創刊於1948年,是我國辦刊歷史最悠久的醫學科普雜誌,《大眾醫學》累計印數超過1.5億冊,海外發行約40萬冊,閱讀人次達數十億,對我國幾代人的健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同時對我國醫學科普工作的開創和發展也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大眾醫學》始終不渝堅持科學性第一,由學有專長的專家、教授撰稿,既介紹醫學最新成果,又普及醫學保健基本知識。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大眾醫學》(2010年4期)《大眾醫學》(2010年4期)
【刊物名稱】《大眾醫學》
【英文名稱】Popular Medicine
【刊物類別】月刊
【主管單位】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出版社 
【主辦單位】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出版社
【編輯出版】《大眾醫學》編輯部
【出版日期】當月01日 
【國內統一刊號】CN 31-1369/R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0-8470
【郵發代號】4-11
【刊物版式】大16開

刊物歷史

吳孟超院士為《大眾醫學》60周年慶題詞吳孟超院士為《大眾醫學》60周年慶題詞
《大眾醫學》雜誌1948年創刊於上海,是中國創刊最早的醫學保健雜誌。自創刊以來,《大眾醫學》雜誌始終秉持“忠實於醫學,造福於大眾”的宗旨,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輸送著健康知識的營養。60年來, 《大眾醫學》見證著我國醫學蓬勃發展的偉大曆程,吸引著無數青年走上從醫的道路,加強了患者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知曉度,點燃了醫生群體對普及健康知識的熱情。
每個年代健康事業的進步,每次令人揪心的突發健康事件的背景分析,無微不至地關注國人健康,《大眾醫學》用自己的風格做了認真的記錄。

《大眾醫學》發展歷程

《大眾醫學》創刊號《大眾醫學》創刊號
起源於《科學大眾》的”醫學問答”欄目。
1948年8月25日創刊號出版
出版後的反響: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每月銷量高達二三十萬冊,成為當時最”走紅”的刊物。
1948年~1958年主創人員及編委:裘法祖過晉源謝毓晉,1953年起藥理學家張昌紹熱帶病學家鍾惠瀾胸心外科學家吳英愷病理學梁伯強等都是《大眾醫學》編委。
1958年院系調整,裘法祖等離開上海到了武漢,《大眾醫學》編撰工作做了移交。
1958年因各種原因停刊
停刊期間出版了《民眾醫學》,向讀者傳播健康知識。
1978年,在當時衛生部部長錢信忠的支持下,《大眾醫學》復刊鮑國華主編帶領編輯人員奔走於上海、北京、武漢等大城市的醫學院校、各大醫院、科研單位等,約請富有經驗、掌握第一手資料的醫生、研究人員撰稿。同濟醫科大學還專門成立了由校長、專家組成的《大眾醫學》編輯委員會,每年組織一期專稿。由於各醫學單位和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大眾醫學》取得了輝煌業績,期印數曾一度超過百萬冊。
復刊後的《大眾醫學》繼承前輩主創人員的風格,將《大眾醫學》辦得更加出色,贏得了廣大
《大眾醫學》創刊號,廣州大眾醫學出版社民國35年(西元1946年)出版。《大眾醫學》創刊號,廣州大眾醫學出版社民國35年(西元1946年)出版。

讀者的信賴和喜愛。
1993年以後,《大眾醫學》先後出版台灣版、 新加坡版等。
1996年起,又與中國盲文書社合作,出版《大眾醫學》盲文版。
1998年,編輯部組織了由吳階平裘法祖擔任主任委員,共有21位院士組成的顧問委員會。後又增加吳孟超任主任委員,成員增至31位院士。他們中的許多人,雖然年事已高,但只要健康狀況允許,仍親自多次為《大眾醫學》撰稿。
2000年,《大眾醫學》改為全彩版。
2003年,《大眾醫學》開本改為大16開。
刊物的定價多次調整。文革前每冊是0.1元,1981年是0.23元,1986年是0.4元,1988年是0.7元,1997年是3.7元,1998年是3.8元,2006年是4.8元,2008年是5.5元。

雜誌創刊人簡介

過晉源過晉源
過晉源(1914~1991),男,江蘇省無錫市人。著名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同濟醫科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內科教授、《大眾醫學》創刊人之一。
過晉源教授是我國現代內科學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醫學科普事業的先驅者和開拓者。1932年,過晉源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醫學堂,1936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深造,後經德國國家考試畢業,以優異成績獲得德國醫學博士學位。1939年~1946年,他先後在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維也納大學醫院和市立醫院,以及瑞士自由堡醫院擔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後經德國內政部特批,成為德國內科專科醫師,並晉升為代理內科主任醫師。1946年10月回國後,過晉源教授先後在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中南同濟醫學院及武漢醫學院附屬二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工作,歷任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常委、中華醫學會湖北內科學會主任委員、消化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武漢市科協副主席等職。
過教授醫德高尚,治學嚴謹,在醫學領域辛勤耕耘了半個多世紀,診治了數以萬計的病人。他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臨床與基礎相結合。他認為,一個醫生不能只停留在理性認識或個人有限的經驗上,堅持執行大查房、專業查房、死亡與出院病例討論以及專業讀書報告會等制度,通過交流經驗、總結教訓,提高業務水平。他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注重對學生進行醫德教育。他常說,醫學的對象是人,醫生是為病人服務的,應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他認為在新的診斷手段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先進的輔助檢查儀器固然重要,但仔細詢問病史和細微檢查仍不失為醫生診斷疾病的基本功。他精心著書立說,主編、編著及編譯了專著14部,如《內科症狀及診斷學》《內科講座第五分冊(肝膽胰疾病)》《內科學教材》《醫學百科全書消化分冊》等。為振興家鄉的教育事業,過晉源教授還把祖輩遺留的房產折價數萬元,捐給了家鄉的八士中學,作為獎學金。
為了普及和提高大眾的衛生知識,過晉源教授和裘法祖院士早在1948年便倡導並創辦了我國第一本醫學科普雜誌——《大眾醫學》,填補了新中國醫學科普讀物的空白。
裘法祖院士榮獲”人民醫學家”榮譽稱號裘法祖院士榮獲”人民醫學家”榮譽稱號
裘法祖(1924~2008),男,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外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外科教授、《大眾醫學》創刊人之一。
裘法祖教授學識淵博,醫術精湛,尤其擅長腹部及普通外科,是推動我國腹部及普通外科發展者之一。他主持創建了我國最早的器官移植機構——同濟醫科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是我國器官移植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同時,他又是我國晚期血吸蟲病外科治療的開創者。
1936年,裘法祖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堂結業後,赴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求學。1939年,他以一等最優秀成績獲德國醫學博士學位。1939~1946年,裘法祖先後在慕尼黑大學附屬醫院、慕尼黑市立醫院、都爾市立醫院任醫師、副主任醫師、外科主任,並獲得德國外科專門醫師證書。1946年10月回國後,裘法祖教授先後在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中南同濟醫學院及武漢醫學院附屬二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工作,歷任同濟醫院外科主任,武漢醫學院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同濟醫科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湖北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並擔任《中華外科雜誌》《中華器官移植雜誌》等多本學術雜誌的主編。
裘法祖教授一生懸壺濟世、教書育人、著書立說,診治了數以萬計的病人,為祖國培養了大批優秀外科人才,主編了《一般外科手術學》《醫學百科全書外科基礎分冊》《黃家駟外科學》第4~6版(國家重點出版物),以及全國高等醫藥院學教材《外科學》等多部學術著作。他主張對青年醫師要“大膽放手、具體指導、嚴格要求”,強調外科醫生要“會做、會寫、會講”,要有一顆對病人高度負責的心。為了獎勵普外科的傑出中青年人才,他把自己獲得的100多萬元獎金全部捐出來,設立了裘法祖普通外科青年基金。
裘法祖教授不僅在科研領域貢獻卓著,在科普領域也同樣傾注熱情。60年前,他和過晉源教授一同創辦了我國第一本醫學科普刊物,命名為《大眾醫學》,提出“讓醫學歸於大眾”的口號。60年來,他一直都把《大眾醫學》雜誌當作自己的孩子,非常關心。裘教授認為,科普與科研同樣重要,任何研究的核心都是病人,任何研究成果都要回歸臨床,為病人服務。

刊物特色

數十年來,《大眾醫學》雜誌編輯部在物色選題、組織稿件中始終把握兩點:一是要將讀者喜聞樂見的最新的醫學信息、科研成果介紹給讀者;二是緊緊抓住讀者關注的當前醫學熱點問題,及時予以科學的詮釋。
在科學性和權威性的前提下,《大眾醫學》雜誌十分注重內容的知識性和實用性,因而能科學、具體地指導讀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健康行為。以科學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內容,直接推動廣大讀者對健康觀念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大眾醫學》雜誌主要欄目有:健康隨筆、健康詞典、特別策劃、大家風采、肝病驛站、心腦健康、耳聾防治、糖尿病之友、特色中醫、診療室、抗癌戰線、名醫面對面、腫瘤免疫、營養經、醫患之間、食品安全、與健康、食療館、減肥進行時、預防有道、保險顧問、廣告透視、百姓問藥、百姓問性、健康世博、性事、心事、自我測試、我說驗方、養身益壽、自我要養、用藥寶典、藥物安全、諮詢門診、就進就醫。

刊物定位

《大眾醫學》雜誌始終不渝堅持科學性第一,由學有專長的專家、教授撰稿,既介紹醫學最新成果,又普及醫學保健基本知識。

辦刊宗旨

醫學歸於大眾

發展成就

獲獎記錄

1980年,被評為“全國醫藥衛生科普優秀期刊”。
1981年,被評為“全國醫藥衛生科普優秀期刊”,編輯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先進集體”。
1988年入選“上海市十佳期刊”。
1990年被中央愛衛會、衛生部、全國健康教育協會聯合表彰為“全國優秀衛生期刊”。
1992、1996年連續兩次被國家科委、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署聯合表彰為“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
1999年,在上海市認定的第三批著名商標中,首次出現精神文化類商品商標。兩本雜誌名稱商標被認定為著名商標,《大眾醫學》是其中之一,為此,《光明日報》還做過《文化出版物進入品牌時代》的專題報導。2003、2006年連續被認定為上海市著名商標。
1999年在第一屆國家期刊獎評選中榮獲國家期刊獎,在第二屆(2003年)、第三屆(2005年)國家期刊獎評選中榮獲國家期刊獎提名獎。

品牌的延伸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大眾醫學》出版了系列“大眾醫學專題叢書”,為當時渴求健康知識的人們送去了精品。其中,《青年生活衛生》總印數達到了30萬冊,反映了當時年輕人多么需要健康和性方面的指導。
90年代以及進入21世紀,《大眾醫學》積極將雜誌發表的優秀內容集結成書出版,讓精品的健康知識得到二次傳播
2006年,2007年《大眾醫學》精選已刊發文章,彙編成《名醫談B肝》《高血壓防治公眾讀本》《健康飲食管理》《千萬不要吃錯藥》《男·女·性問題》 和《養生進補月月通》。這些圖書除了銷售渠道外,《大眾醫學》也通過讀者健康中心的渠道免費派送給讀者,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007年,《大眾醫學》隨刊推出了《健康錦囊》系列手冊,廣受歡迎。
《大眾醫學》的傳播時時藉助書籍的形式得以拓展,有助於品牌形象的鞏固和強化。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這是《大眾醫學》辦刊人員期望讀者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人的一生,從娘胎到老死,生命的每一步都處在健康與疾病的交織中。健康,是幸福的,是人們對生命的期盼,但爭取健康的路程卻是漫長而曲折的。因此,讓讀者在閱讀《大眾醫學》中逐步懂得、了解、掌握醫學知識,並把醫學知識轉變成自己人生中的“保健醫生”,這是《大眾醫學》一代又一代辦刊人員的夙願和夢想。在數十年里,辦刊人員在編輯、出版《大眾醫學》的同時,開展了一系列為讀者服務、與讀者互動的活動。在上世紀80年代,組織了“性知識諮詢活動”,短短數月收到數萬封讀者來信,有的讀者還專程從外地趕到編輯部諮詢。到了90年代,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醫學知識競賽活動,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肝病、胃病、腫瘤等知識競賽,幾乎每年要舉辦1-2次,每次參與的讀者有數萬人以上,收到的來信一次至少要裝好幾個大麻袋。進入21世紀,編輯部更是面向社會,下社區企業部隊等,約請專家向讀者宣講健康知識;到公園、展館等場所,組織醫生為讀者諮詢服務;建立《大眾醫學》網站,開闢了“視聽播客(視頻分享)”欄目,與新浪網合作進行醫學熱點的社會調查;約請全市各大醫院的資深臨床醫生坐鎮,開設健康熱線電話,為讀者求醫問藥服務;與上海市愛衛會合作,舉辦“健康上海,志願者在行動”活動;等等。這些活動讓讀者主動參與,在參與中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升自己的醫學知識水平。
數十年來,編輯人員堅持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瀏覽各種醫學報刊,拜訪各學科的重要專家和處於第一線的醫生、學者,從中廣泛獲取信息,捕捉有價值的選題,組織膾炙人口的文章。與此同時,根據市場和讀者的需求,編輯部還編輯出版了《大眾醫學》的延伸產品。在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的《大眾醫學》專輯叢書,最高一本印書達30多萬冊。在90年代,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合作,出版《大眾醫學》盲文版;與台灣、新加坡出版商合作,出版《大眾醫學》台灣版和新加坡版;還與加拿大出版商合作出版《大眾醫學》電子版,在龍源期刊網上,《大眾醫學》是讀者點擊率最高的雜誌之一。最近幾年,與德國貝塔斯曼公司合作出版了一套《大眾醫學》專題叢書;從去年起,每季度編輯一本健康小知識專輯,隨雜誌贈送讀者。

人員隊伍

《大眾醫學》主編 王偉海《大眾醫學》主編 王偉海
主編:王偉海
執行主編:賈永興
編輯室主任:姚毅華

投稿指南

1.本刊稿件一律不退,敬請自留底稿。從稿件投到本刊之日起,三個月後未得錄用通知,方可另行處理。如需退稿(照片和插圖),請註明。
2.稿件從發表之日起,其專有出著作權網路傳播權即授予本刊,同時許可本刊轉授第三方使用。
3.根據需要,本刊刊登的稿件(文、圖、照片等)將在本刊或主辦主管本刊的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網頁網站上網傳播宣傳。
4.本刊作者保證來稿中沒有侵犯他人著作權或其他權利的內容,並將對此承擔責任。
5.對於上述合作條件若有異議,請在來稿時聲明,否則將視作同意。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