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書目著錄》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簡寫為ISBD)。各類型文獻書目著錄的國際標準。外文簡稱ISBD。由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根據1969年丹麥哥本哈根國際編目專家會議精神而制訂。ISBD在總則及各分則內,明確規定了款目的著錄項目、各著錄項目的順序以及標識符號的使用等,既統一了各類型文獻的書目著錄,又各有特點,同時有利於不同文種書目記錄的識別與交流。

正文

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簡稱國際圖聯)主持制訂的一套關於文獻著錄的國際標準。一譯《國際標準目錄著錄》。包括:《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總則)》ISBD(G),《國際標準書目著錄 (單行出版物) 》即ISBD(M),《國際標準書目著錄(連續出版物)》即ISBD(S),《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地圖資料)》即ISBD(CM),《國際標準書目著錄(非書資料)》即ISBD(NBM),《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印本樂譜)》即ISBD(PM),《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古籍)》即 ISBD(A),《國際標準書目著錄(文獻組成部分)》即ISBD(CP),以及《國際標準書目著錄(計算機檔案)》即ISBD(CF)。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對各類型文獻目錄款目的著錄項目及其順序、特定標點符號等作出統一規定。目的在於實現世界範圍的書目控制,促進國際書目情報交流。ISBD的主要作用有:①使各國出版物的著錄具有兼容性,以達到國際標準化。②使以各國語文編制的目錄款目易於識別,用戶能超越語言上的障礙,識別其所不懂的語文的著錄項目。③使書目著錄便於轉換成計算機可讀的記錄形式。
產生背景與過程 1961年10月,為順應文獻情報工作發展的需要,克服各國在文獻編目原則和方法上存在的分歧,國際圖聯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編目原則會議通過了《原則聲明》,著重討論目錄款目標目的統一問題,也涉及統一著錄項目的問題。其後的實踐證明,實現各國在著錄項目方面的統一,要比在標目選擇上的統一容易些,而且著錄項目的統一也是開展國際書目情報交流和書目工作自動化的必要條件。1969年 8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編目專家會議,乃著重討論了制定國際書目著錄標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問題,並最後達成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工作小組負責起草供單行出版物著錄用的國際標準規則,即ISBD(M)。
1973年8月,國際圖聯第39屆大會通過以ISBD 為中心內容的“世界書目控制”(UBC) 計畫。隨後成立國際圖聯世界書目控制辦公室〔現為“世界書目控制和國際機讀目錄” (UBCIM)辦公室〕, 負責ISBD系列的管理、維持和發展工作。1974年3月,ISBD(M)第一標準版問世。70年代前半期,開始制訂供連續出版物 (Serials)、地圖資料(Cartographic Materials)和非書資料(Nonbook Materials)著錄用的標準,即ISBD(S)、ISBD(CM)、ISBD(NBM)。 這期間還出現了一些非國際圖聯主持制訂的個別文獻類型的仿ISBD草案。由於各個文本存在互不統一的現象,1978年10月決定製訂一個總則ISBD(G) 來統一ISBD各分則。1977年和1978年,ISBD(G) 的注釋文本,ISBD(S)、ISBD(NBM)和ISBD(CM)的第一標準版,以及ISBD(M)的修訂版相繼問世。70 年代後半期還開始制訂供印本樂譜和古籍著錄用的ISBD(PM)和ISBD(A)。
80年代,ISBD(M)、ISBD(S)、ISBD(CM)、ISBD(NBM)、ISBD(PM)和ISBD(A)經過複審,於1987~1990 年先後出版了第2修訂版。 同時, 供著錄各類型文獻的組成部分用的ISBD(CP)於1988年以《適用於各個ISBD的文獻組成部分著錄導則》題名出版。 一個從ISBD(NBM)分離出來、供計算機檔案著錄用的ISBD(CF)已在1990年3月出版。對ISBD(G)的複審亦已完成,於1991年3月出版了ISBD(G)注釋文本的修訂版。
鑒於各個ISBD分則的規定都過於詳細,為了節省編目經費,制訂簡化本是90年代以後的發展趨向。
主要結構與內容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的總則規定了各個分則必須共同遵循的著錄項目及其順序和特定的標點符號等。ISBD各個分則根據各有關文獻類型的特點,具體確定著錄內容,同時都為國家書目圖書館目錄以及其他書目情報檢索工具規定了必需著錄項目和選擇著錄項目。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總則)》規定的全部著錄項目共 8大項,每大項內分若干小項(或稱“單元”);除第一大項以外,其餘各大項凡連續著錄時,前面均須冠以“·—”(圓點、空格、短橫、空格)的標點符號;各個小項前面亦須冠以一定的標點符號。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國際標準書目著錄》

由於《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符合國際圖書館界統一文獻著錄的願望和開展國際書目情報交流的要求,因而得到普遍接受。ISBD被翻譯成許多文種出版,很多國家或者直接採用或者參照它來編纂國家書目,制訂相應的國家標準和圖書館編目條例等。但由於它主要由歐美圖書館編目專家根據歐美的出版物和語文特點制訂的,因此在使用非拉丁字母文字的國家,需要對其作出某些更改,例如為了適應語文從右到左或從上往下書寫的習慣,就要對標點符號的用法作出相應的改變。
在中國,1978年初,《圖書館工作》雜誌發表《〈國際標準書目著錄〉概述》,對ISBD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1979年12月成立的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見中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參照ISBD系列主持制訂了《文獻著錄總則》及各分則以及《檢索期刊條目著錄規則》等國家標準。書目文獻出版社已經出版了ISBD(M)、ISBD(S)、ISBD(CM)和ISBD(NBM)的中文譯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