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與吾民》

《吾國與吾民》

《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先生的著作,原書是用英文寫作,名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作者在此書中以冷靜犀利的視角剖析了中國這個民族的精神和特質,向西方展示了一個真實而豐富的民族形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民族文化及精神內涵的好書。

基本信息

名書簡介

作者:林語堂
英文書名:MyCountryandMyPeople
類型:文學作品
成書時間:1936年

背景搜尋

《吾國與吾民》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生於福建省龍溪縣一個傳教士家庭,卒於1976年3月26日。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學者。林語堂,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曾用過毛驢、宰予、豈青等筆名。林語堂自幼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薰陶,1912年,他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留學,在哈佛大學文學系攻讀碩士學位。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分別擔任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支持愛國學生運動。1924年後負責《語絲》的編撰工作。1926 年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後陸續創辦並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推動了小品文的創作,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6年旅居美國,在美國英文創作了《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文學主任。1952 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林語堂一生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散文、小說、政論等作品及譯著,主要著述除了本書要介紹的《吾國與吾民》外,還包括《生活的藝術》《剪拂集》《開明英文讀本》《開明英文文法》《大荒集》《風聲鶴唳》《語堂文存》《京華煙雲》《人生的盛宴》《林語堂經典名著》《無所不談》《語堂隨筆》《雅人雅事》《林語堂幽默文選》《新的文評》《我的話》《中國文化精神》等。此外還有《有不齋文集》《俚語集》《行素集》《歐風美語》《文人剪影》;與人合集:《語言學論叢》《平心論高鶚》《賴柏英》等。

內容精要

《吾國與吾民》林語堂故居

《吾國與吾民》一書,又名《中國人》,是林語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原書是作者用英文創作的,書名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後來經郝志東沈益洪二人將全書翻譯為中文,由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這部全譯本《吾國與吾民》補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頗有爭議的篇章,有《蔣介石其人其謀》《收場語》(初版)、《我們的出路》《領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譯者的附記、索引等內容,使得整部書的思想及內容更為完備。
《吾國與吾民》一書的主體內容,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國人》、《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的心靈》、《人生的理想》四章。
在閱讀此書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當時的寫作動機和所處的時局。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是動盪的、混亂的,一個龐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在錯綜複雜的局面中顯得模糊而朦朧,讓人無所適從。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正在重新認識自己的國家”。(賽珍珠序)林語堂也是這批知識分子中的一員,他看到當時的中國“無疑是這個地球上最混亂、最受暴政之苦、最可悲、最孤弱、最沒有能力振作起來穩步向前的國家”。當時從個人和周圍人群對中國命運的焦慮和擔憂中,林語堂卻又以嶄新的理論,探究了潛在和必然的希望,斷言了中國是偉大而不會輕易分解的。

《吾國與吾民》外國教會在華創辦的學校
研究中國問題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在當時也出現了宣傳和介紹中國人的著述。那么林語堂為什麼還要提筆撰文,洋洋灑灑地寫出一部不算薄的《吾國與吾民》呢?他的動機何在?據作者本人說“只是表達了一下自己的觀點”,當然這是林語堂的謙詞,事實上並沒有那么簡單。介紹中國的文章固然不少,但是即使是所謂的“老中國通” (英文縮寫為 OCH)們,他們了解中國也僅僅局限於一些表面的事物。他們雖然長期生活在中國,並被視為是中國問題的權威。但是他們在本質上和中國這個民族存在著一層捅不開的隔閡,因為不能從根本上理解中國,因此也暴露出他們對中國的疑惑、恐慌,進而遠遠地避開。將這樣的人推舉為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是個不能容忍的錯誤。更有甚者,在僅有的幾篇個人對中國問題的著述基礎之上, 一再強化對中國簡單而呆板的論調。
誠摯的民族感情驅使著林語堂,讓他迫切地感到有必要澄清淤積的歷史偏見,主動擔負起了客觀評價中國的重大責任。從客觀公正這個意義上來講,林語堂認為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擺脫主觀意識、既成觀念,不受武斷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觀點以及政治經濟宗教等因素的干擾,完全“像感覺自己心臟的跳動那樣去感覺事物,用自己心的眼睛去觀察事物”。
在《吾國與吾民》一書的自序中,作者說道:“然而我歡迎人們為我辯護,也隨時準備接受人們對我的批判”,可見作者創作此書的態度是相當坦誠直率的,既要揭露內在的真相,難免會觸怒某些表面意義上的愛國主義者們虛偽的神經,讓他們在被揭開傷疤後的灼痛中引發羞恥。然而, 《吾國與吾民》真的是在褻瀆嗎?持這種看法的人可能是理解力膚淺,或者是要譁眾取寵,再或者有其他的不可告人的緣故。我們應當看到,作為一個學者,作者既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同時又接受過西方高等教育,他是中國的林語堂,也是世界的林語堂。這就是他為什麼可以從兩種“對立的忠誠”,即“對古老中國的忠誠”和“對開明與智慧的忠誠”的掙扎中跳出來,站在公正的高度上審視和評價中國及中國人的原因。賽珍珠在為該書所做的序中這樣評價《吾國與吾民》:“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的驕傲,寫的幽默,寫的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
《吾國與吾民》臨上刑場的義和團團民舊照
假意的吹噓和追捧才是對中國真正的褻瀆,這種做法看似隱蔽卻又的確醜惡得昭然。林語堂在書中,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弊端和流毒,將舊中國壓在箱底的老古董都抖了出來,放在陽光下翻曬、篩選、防毒。
林語堂在書中追溯了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他看到這是一個一度雄視世界的強大國家,並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藝術文化和生活領域,過去的中國是遙遙領先的,令許多國家不能望其項背。然而在國內戰爭和帝國主義侵略中,這個曾經充滿活力與鬥志的民族卻顯得異常的漠然。整個國家的漠然引發了作者的思考,力求探究中國的前途,尋找中國 “成功地生存下去”的條件。
在該書的《中國人的性格》一章中,作者從民主性的角度粗略地勾勒了中華民族的特點,這些特點既包括了好的品質也包括了一些很糟糕的東西。而且有些特點粗略看來並無大礙,甚至會被誤認為是優點,但很值得細細的探究。依照林語堂的看法,中國人公認的“遇事忍耐”、“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思想就很要不得。在中國人中,這種品質被過分的發展了,從而演變成為一種“惡習”,對暴政的屈服和逆來順受普遍心理,將中國引入了一個更為痛苦和艱難的境地。“遇事忍耐”之所以會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主導思想,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傳統的家族制度,在當時“遇事忍耐”被曲解為“識大體”、“顧大局”的代名詞,從而扼殺了個人應有的地位和價值。
作者又列舉了中國人“最糟糕最昭著”、“最惡劣”的另兩個特點:消極避世和超脫老狡,並對它進行了深入分析。“消極避世”暴露了“中國人缺乏組織能力”的弱點及缺陷;“超脫老狡”應該是一種較之“消極避世”更為“高明”的方法,故而大都掌握在閱歷豐富、世故老成的人手中,是一種麻木不仁自私心理的體現。
《吾國與吾民》《吾國與吾民》
此外,書中還提到了“老成溫厚”、“因循守舊”、“耽於聲色”等特點。“老成溫厚”給人以某種保持鎮定的毅力,使人歸於平靜。同時作者就這一特點,從更深的層面挖掘了其產生的社會根源,認為是社會的壓力導致了“老成溫厚”的產生。的確,世故的冷眼過早的澆滅了青年的積極向上的熱情,使之喪失年輕人特有的“活力浪漫”。因此作者指明了這種老成溫厚具有消極的一面。
在當時的中國,和平主義並沒有被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被推崇,然而它的確覆蓋了中國人日常行為思想,作者認為中國的百姓“永遠厭惡戰爭”,並指出中國歷來的內戰都缺乏戰爭應該具有的真正意義,毫無值得誇耀的地方。
中國人“知足常樂”的品質應該表示讚許。中國人能夠隨遇而安,在生活的辛酸或困苦中尋找快樂,而且儘可能地汲取生活中值得慰藉精神的東西。中國人又是幽默滑稽的,幽默可以讓人從嚴肅的問題中得到放鬆。“滑稽”也是幽默,是一種“鬧劇性的幽默”。但是滑稽在嚴肅的政治改革運動中卻取代了嚴肅性,中國內戰中的很多嚴肅的政治問題,看穿了不過是一場自欺欺人的鬧劇。
 《中國人的心靈》一章中,林語堂將“智力”擺在了首位,因為尊重腦力勞動者是中國文明的顯著特點。作者對中國人的 “智慧”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因為在中國並不缺乏智慧,相反,過多的例如“超脫老狡”、“避世潔身”這樣的“智慧”,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隱患。作者認為“女性化”在中國人心靈中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這樣似乎比較抽象,作者本人的話來解釋,就是: “中國人的頭腦,就像女性的頭腦充滿了庸見。”可見這裡的女性化並非指單純的性別,而是指女性的某些思維特點,即局限於有形的世界,而反感對抽象事物的思索和分析。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心靈又是“缺乏科學”的。而且還習慣用情理作為思考和判斷的準則,這是與嚴密的邏輯推演相對抗的,但卻比後者更加尊重人性、更符合現實。此外,中國人的心靈中還包括了自覺、想像等思維特徵
在《人生的理想》一章中,作者闡述了中國的人文主義宗教中庸之道(儒家實現)、道教佛教思想,分析了這些因素 在中國人思考人生意義過程中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吾國與吾民》的第二部分是“生活”。包括了《婦女生活》、《社會與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家生活》、《人生的藝術》、《中日戰爭之我見》六章。
作者在《婦女生活》一章,研究了“婦女的從屬地位”、“家庭與婚姻”、“理想的女性”、“女子教育”、“戀愛與求婚”、“妓女與姬妾”、 “纏足”、“婦女解放”等當時中國的社會現象及問題。
《吾國與吾民》民國初年的女子形象
在第六章《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中,作者回答了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的原因;揭露了家庭制度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並具體探討了家族制度所造成的“裙帶關係”、社會腐敗及“禮俗”等社會問題。對於中國的社會等級問題,作者專門在“特權與平等”、“社會等級”等章節中做了剖析。作者分別從中國的城鎮和鄉村現狀出發,引申出中國城鎮存在的“官、紳、富”三位一體現象;中國農村社會“官、紳、富、匪”四大統治者。以及由等級觀念和等級內平等觀念對所造成的、具有權威性的“面、命、恩”三位一體的法則。此外作者還肯定了精神意義上的鄉村制度,批評了幾千年來虛偽的“仁政”思想。
在《文化生活》中,作者闡述了中國人文化的劃分,中國人的語言與思維,中國人對學術的盲目崇尚,中國的學府散文詩歌戲劇小說以及國內的文學革命西方文學對中國的影響,還分析文學政治的關係。
 《藝術家生活》通過介紹中國的藝術家書法繪畫建築,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人生的藝術》包括了“人生的樂趣”、“住宅與庭院”、“飲食”、“人生的歸宿”四部分內容。
在最後一章《中日戰爭之我見》中,作者以中日戰爭為出發點,探討了日本失敗的結局和中國發展的趨勢及未來的前途,反映了中國對領袖人才的呼籲和尋求。
 《吾國與吾民》是一部智慧的書,是一部思想與現實交相輝映的著作。中國究竟能否繼續作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要探討這個問題,並且想要得到一個令自己和大家都信服的理由,遠非像砍瓜切菜那樣來得輕鬆乾脆。正如作者所說:“這是長期痛苦思索、閱讀和反省的結果。”
作者對中國的命運抱有足夠的自信,始終流露出樂觀的情緒,作者在書中說道: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並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於眾,因為我並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塗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穩,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作者的自信不是盲目的,他的樂觀絕非是沒有根據。
 《吾國與吾民》一書在美國一經出版,便引起巨大的反響。賽珍珠譽其為“最真實、最深入、最重要的一本關於中國的書”。美國的書評家 T.F.Opie甚至說: “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現代的中國, 只要讀一本《吾國與吾民》就足夠了。”該書和林語堂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一部分,同樣受到了國內文學批評家文學史研究者以及讀者的普遍關注和重視。

妙語佳句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並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於眾,因為我並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塗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穩,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

但是中國人的圓熟非自書本中得來,而出自社會環境,這個社會見了少年人的盛氣熱情,會笑出鼻涕。中國人有一種輕視少年熱情的根性,也輕視改革社會的新企圖。他們譏笑少年的躁進,譏笑“天下無難事”之自信,所以中國青年老是被教導在長者面前縮嘴閉口,不許放肆。

忍耐為中國人民之一大美德,無人能猜想及有受批駁之虞。實際上它所應受批駁的方面,直可視為惡行。
不妨隨便談談,中國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什麼?一時找不出適當的名詞,不如稱之為“老猾俏皮”。這是向西方人難以導傳而最奧妙無窮的一種特性,因為它直接導源於根本不同於西方的人生哲學。

孔子設教,以仁義為基本德行。老子卻輕蔑地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孔子學說的本質是都市哲學,而道家學說的本質為田野哲學。


林語堂作品匯

林語堂,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