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小說]

《風聲鶴唳》[小說]
《風聲鶴唳》[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風聲鶴唳》林語堂《京華煙雲》續篇,《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飄》!《風聲鶴唳》的主角丹妮是《飄》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樣的放蕩不羈、個性飛揚,同樣都經歷了戰爭的磨難,仍然堅強不屈。亂世見真情,戰爭年代丹妮和博雅的愛情令人動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戰爭就像大風暴,掃著千百萬落葉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們颳得四處飄散,讓他們在某一個安全的角落躺一會兒,直到新的風暴又把他們捲入另一鏇風裡。因為暴風不能馬上吹遍每一個角落,通常會有些落葉安定下來,停在太陽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暫的安息所。
這段中國抗戰史和所有偉大運動的歷史一樣,銘刻在這一代的腦海和心裡。五十年或一百年後,茶樓閒話和老太太聊天時一定會把幾千個風飄弱絮的故事流傳下來。風中的每一片葉子都是有心靈、有感情、有熱望、有夢想的個人,每個人都一樣重要。我們此處的任務是追溯戰爭對一個女人的影響,她也是千百萬落葉之一。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精彩書摘

“不,我不能這樣。”梅玲看看木板床和不太乾淨的棉被說。不過房間還算暖和。
“只過一夜嗎?”老彭說,“另一房間有張小床,但那邊很冷。我可以搬一個火爐進去,不過也不很舒服。”
“噢,別麻煩了,”梅玲說,“我們可以明天再安排。”
她感覺本能地被這位中年男士所吸引。博雅已告訴過她,老彭是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物,也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他徐徐講話的時候,低沉的聲音,很悅耳。她看看他高額上的皺紋,一頭亂糟糟的頭髮,好感更加深了。此外他還有一副天真、常掛的笑容,在中年人間很少見。
“我真不好意思,”他們走出臥室,她說,“占用了彭大叔的床。”
“你能不能睡硬板床?睡地板?”老彭說。“對骨頭有好處哩。”
“我小時候常跟母親睡硬板床。”梅玲說。
他們坐下來,梅玲仍興奮得滿臉通紅。
“你怎么不用夾子把頭髮攏在後面,像以前一樣?”博雅問她。
“你喜歡嗎?”梅玲問,跳起身來走進臥室。博雅開始告訴老彭那天早上發生的事,但是她幾分鐘就出來了,頭髮攏在後面,只有幾撮在額頭上。
“我找不到鏡子。”她說。
“牆上有一個。”老彭指指角落的臉盆架上掛著的一個生鏽的小鏡子。
“謝謝你,我用我自己的好了。”她由皮包里拿出一面小鏡子,開始凝望。
“你不覺得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小傑作嗎?”博雅對老彭說。梅玲由鏡邊抬頭看他並微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