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教育》

《中國音樂教育》

《中國音樂教育》雜誌於1989年創刊,為中國頗具影響的惟一一本國家級音樂教育期刊。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教育》

20世紀80年代末,人民音樂出版社為了進一步擴大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決定創辦一個教育類雜誌,從而搭建起出版社與教育領域間相互溝通的橋樑。這個想法隨即得到了原國家教委相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1989年,《中國音樂教育》雜誌由原國家教委委託人民音樂出版社創辦,2009年正好是創刊20周年。

20年來,雜誌刊發了許多中央領導同志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領導關於美育和音樂教育的重要講話、指示和論述,刊發了國家出台的許多關於藝術教育和音樂教育的重要法規、檔案,刊發了大量研究學校音樂教育理論和指導學校音樂教育實踐的重要文章和課例,刊發了大量的國內外音樂信息。

特別是在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階段,雜誌開設“探索與爭鳴”“新課程大家談”等欄目,圍繞音樂教育中“識譜教學”“通俗歌曲進課堂”“音樂考試”“音樂新課改中諸多關係的認識與把握”等熱點、焦點問題采寫和編髮了大量文章,交流經驗、反思問題,在指導全國音樂教育工作上,在理論研究、經驗交流、信息溝通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現已成為我國音樂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基地,尤其是在基礎音樂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引領作用。

在保證刊物質量、精心辦好每一期雜誌的同時,《中國音樂教育》強調內容建設與經營同步,通過承辦、協辦、主辦規格不同、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進一步鑄造雜誌品牌,宣傳和推廣雜誌,穩定並擴大讀者、作者隊伍,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相關背景

《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教育》

早在十九世紀後期,革命尚未風糜全國,中國的許多學校尚處在封建時代的教育制度下,除了讀經文之外,還是讀經文。只有極個別的城市學校,因西學東漸,設立了唱歌課,唱的大多是從日本傳來的歐美歌曲,一時可稱“時髦”,特別是澳門香港上海北京的幾所教會學校。雖然,清政府1904年後、吸收了洋務派意見,曾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在“辦新學”時,中國小里必須唱樂歌,但因師資匱乏,又無教材教具,除極少數大城市學校中曾開設了唱歌課(也很不正常),廣大農村則根本陰奉又陽違、仍是基本上把音樂課付予闕如。所以,當時的中國音樂教育風氣極差,廣大城鄉只有民間音樂及戲曲、曲藝倒掙來了一些愛好音樂者自發的去熱愛,但人數也寥寥無幾。

辛亥革命後,政府制訂了《壬子癸丑學制》後北洋政府也制訂了《壬戌學制》,因前輩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持國家教育,於是開始重視了美育,他首先在師範學校中培養音樂師資,還派了一些人去外國學習音樂,待他們回國後,大多在學校中開展了音樂教育活動(如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等),“學堂樂歌”就是在這一時期興起的。蔡元培先生還於1927年成立了“國立上海音專”及“國立西湖藝專”(內設音樂專業),培育了專業的音樂人才,有的畢業後去任教中國小,使中國小的音樂師資有一些改善。但杯水車薪,仍難滿足全國城鄉的學校需求。大多數中國小校想開設音樂課,但音樂師資十分缺乏,故多由其他學科教師中,由稍能唱幾首歌者來兼,也只有極少數大城市的某些學校才有專職音樂教師,有的水平還極低。至於教具,蔡元培先生曾規定不論什麼學校都要有一架風琴,每一中學都應有一架鋼琴,但當時各學校因種種原因,並沒有全部貫徹。他還以教育部名義,發下十二架鋼琴給浙江省十二個師範學校。

至於在中國小里開音樂課,實際上只是唱歌,教育思想上是作為陶冶性情,提高藝術情趣,調劑學校生活來看待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因黃自先生的提倡,又增加了音樂欣賞內容,但囿於當時缺乏唱片及音響設備條件,備有一架手搖的78轉留聲機的學校,仍如鳳毛麟角,大部分學校還無力購買,故絕大多數學校依然以風琴作伴奏的唱歌為唯一的形式,且大多數學校多用簡譜及齊唱形式,只城市裡個別學校有套用五線譜的,或偶有合唱形式作串插。

這些齊唱教材的內容,是五花八門的,歌詞多是白話詩,內中也夾雜著較深奧的辭彙,曲調絕大多數是歐洲傳過來的歌謠體,這也是西學東漸在音樂教育上的反映。偶有幾首中國民間音調風味的歌曲,大多也是以填詞形式出現,故某些歌的音調與語言關係很不協調,除少數幾支歌曲外,倒字、倒聲、倒音節的情況比比皆是。只有黎錦暉先生幾十支兒童歌舞劇中的幾支歌曲能流傳於當時的國小中。

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日戰爭前後,因國難當頭,許多學校因戰亂關係,有的不開音樂課了,當時,開音樂課的學校,大多把社會上流傳的成人抗日歌曲拿來作教材。這些歌曲的音調雖洋味較濃,但對激發愛國抗日的熱情,作用卻很大。

《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教育》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東三省,接著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之戰,全國城鄉燃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運動,隨著抗日救國熱潮,也出現了一批抗日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義勇軍進行曲》 《畢業歌》《九一八》等等,以及愛國歌曲如《滿江紅》《蘇武牧羊》《木蘭詞》等等,又因當時有聲電影新起,電影歌曲《漁光曲》《從軍伍少小離家鄉》等等。出於抗日及愛國熱情,這些歌曲也就在社會上流行,更為全國各中國小作為唱歌教材,使死氣沉沉的學校音樂增添了些生氣,更有個別學校開辦了每日必須有的“課外音樂活動”。雖然還不能作為真正的美育,卻是中國學校中營造愛國的音樂氣氛作了貢獻。

1937年七七事變,全民抗戰的號角吹響了,抗日愛國歌詠運動也遍及全國城鄉,各級學校也把大唱抗日歌曲納入到音樂教育的內容中來,雖然,這些歌曲多是形式體裁曲趣單一,音調大同小異,但對激勵抗日熱情,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團結號召進一步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當時,雖仍不能起到全面的美育作用,但究竟使每個學生都在抗日歌曲的薰染下,大多數學生總還是對識簡譜、音準感、節奏感有一些基本觀念,是應該肯定的。

1945年,抗戰勝利了,全國進入了百廢待舉時期,但內戰也開始了,這一時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從解放區傳來的唱民歌的風氣,於是學校中的唱歌課也放進了幾支各地民歌及根據民歌素材新作的民歌風歌曲,一改幾十年來洋歌、洋調、洋樂理的風氣。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使中國人不忘記中國的音樂傳統。但同時也傳來了大批解放歌曲,這些歌曲的特點是中外音調兼有,且有一些民歌風歌曲出現,形式上多是簡單的二段體、分節歌,音調上則大多是繼承學堂樂歌及抗日歌曲而來,在理念上則是根據《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即文藝必須為政治服務。

1949年全國解放了,大批解放歌曲也一擁而瀰漫全國,各級學校中也大唱解放歌曲了,這些歌曲除了極少數是民歌填詞外,大多是歌頌勝利及罵蔣政權的腐敗。接著,因抗美援朝戰火燃起,於是又出現了抗美援朝的戰鬥歌曲等等。故這時期的學校音樂教材也大多以此為時尚。這一時期大批新創作的歌頌黨和勝利的歌曲,代替了愛國抗日歌曲,以後又隨著歷次政治運動,新創作的歌曲層出不窮,故當時大有社會上有什麼政治運動,學校里就有什麼歌曲配合,這種唱中心的的文藝政策也漫涎到學校中來,當時還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

這些歌曲的歌詞,除少數幾支用藝術語言來寫外,大多是從概念出發,且大多是一曲幾段詞的分節歌形式,音調上也基本上繼承學堂樂歌、抗日歌曲的衣缽,大多數是洋化的鏇律,簡單的歌謠體,單一的五聲宮調式及一宮到底,這是因為作曲者多是業餘的,憑著他曾在中國小里唱過的歌曲音調,自然而然地會反映到創作中來,。有的更是高強快硬,一字一音,一洩而盡,千歌一味,百歌一格,缺少特色及個性。雖也有幾支民歌串插,但大多數又厭原始些。這樣的情況一直至文革前。但這一時期也有一些較有藝術性的歌曲,如《我的祖國》以及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洪湖赤衛隊》《紅色娘子軍》《江姐》等、電影中的插曲等等,這時期,中國小音樂教育,有的音樂教師就自發地以此類歌曲來作教材,在形式、體栽、音調上似乎較多樣化些,特別是民族風味上有進一步的重視,應該看作是中國音樂教育上新的自發性嘗試,但卻是有限的。

《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教育》

1966年文革開始了,這是一個歷史的悲劇,出現在禮樂之邦的中國的大地上。因文化大革命,仃課鬧革命幾年,後雖複課,但學校中多不設音樂課,學校變成了藝術的大荒漠。社會上及少數學校中,也只聽到整曲歌詞儘是標語口號、大話空話廢話連篇的概念化作品;音調呢,也儘是一字一音、高強快硬,一泄而盡、一宮到底,直而無姿的“高調”,這些所謂歌曲,哪有一點點藝術性,象背誦經卷、象背誦書文一樣,根本談不上“美”,李劫夫作曲的幾十支“語錄歌”就是典型的樣版。這樣有整整的十年,應該說是已經“割斷了美育的歷史”

1980年後,有識之士看到了這些現象,就聯同國家教委、中國音協教委,共同舉辦了“國民音樂教育座談會”六、七屆,每屆約有650多人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教師參加(每次為期7天左右)發動推廣音樂欣賞、唱歌、器樂、歌舞並舉的全面音樂教學,並有人提議擺脫標語口號式概念化作品為教材,提倡藝術性較高的中外名曲來陶冶學生心靈;以及在大專中小幼各級學校中多舉辦藝術活動的美育措施。

同時,教委還規定各省、市、地、縣均設有音樂教研員,來推動學校的音樂教育;在教學理論上,有識之士主張音樂藝術的目的是在淨化人的心地,陶冶人的性情,用美來滋潤人的靈魂,並認識到美育是薰陶性的。1982年,浙江省首先創辦了期刊《中國小音樂教育》,1987年國家教委也辦了期刊《中國音樂教育》;各省市多舉辦大小規模不一的學校音樂比賽,提倡器樂進課堂,平時多舉辦音樂欣賞,以及開設合唱合奏等活動;以及有條件的省市教育廳局,舉辦包含有30左右門類的音樂測評(分A、B、C、D四級);各省市音樂家協會也舉辦音樂各門類的“靠級”(不是考級),使學校音樂教育開始走上了新路,但各地發展情況是不平衡的,尚須繼續努力。

沉舟側畔千帆過,枯樹前頭萬木春。我們展望美育的春天早日來臨!

欄目設定

主要欄目特稿、論壇、新課程大家談、教學園地、教師教育、他山石、雜談隨感、來稿摘編。

讀者群體

《中國音樂教育》雜誌受教育部委託主辦,是目前中國唯一面向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國家級期刊,其讀者群體主要有:中小幼及師範音樂教育工作者;為基礎音樂教育與高校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獻計獻策的各方面專家學者;關注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關愛青少年成長的熱心家長等。

自1989年創刊至今,《中國音樂教育》始終以宣傳國家藝術教育方針政策、探討國內外普通音樂教育理論、展示音樂教育實踐成果為辦刊宗旨;始終堅持為我國普通音樂教育和師範音樂教育服務的辦刊方向。歷經十餘年的辛勤耕耘,如今的《中國音樂教育》已成為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的研究中心。

在活動中鑄品牌

《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教育》

一、依託雜誌平台,承辦教育部的三大賽事。
1993年,雜誌創刊五年。為了擴大雜誌在普通音樂教育領域的影響,進一步加強與廣大一線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聯繫和交流、儘快提高全國的音樂教育理論研究水平,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斷提升中國小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雜誌社在1993、1995和1996年分別為教育部策劃並承辦了全國音樂教育優秀論文評選活動、全國中國小音樂課評比活動和全國中國小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此後,由於活動的成功開展,逐漸形成了目前定期舉辦的、在全國普通音樂教育領域最具影響的三項活動。

1、全國音樂教育優秀論文評選活動。從1993年首屆論文評選活動至今,《中國音樂教育》編輯部已連續承辦了五屆(1993、1997、2000、2003、2006)論文評選活動。編輯部在檔案及實施細則草擬、論題擬定、不同組別論文申報登記管理和評審安排等各個環節做了具體而細緻的工作,從而確保了活動健康、有序的開展。在圍繞“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音樂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音樂教育與基礎教育改革”等歷屆不同議題的論文評選中,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參評論文累計達到萬篇左右,參評人數和論文質量逐屆提高,論文內容涉及音樂教育領域的諸多方面,尤其是其中一批理論聯繫實踐的文章,成為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理論的寶貴財富。

2、全國中國小音樂課評比活動。從1995年開始至2007年安徽黃山音樂課評比活動的圓滿結束,雜誌社已連續承辦了五屆全國課評活動。應該說,五屆的課評活動使編輯部累積了組織、籌備大型賽事活動的寶貴經驗,也極大地磨練和提高了每一個參會人員的辦事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課評活動廣泛、深入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得音樂教學的評估內容、標準、方法得到理論上的建設與提高,同時使許多教學骨幹得以脫穎而出,成為教育戰線的中堅力量。

3、全國中國小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從1996年12月廣東肇慶的第一屆基本功開始,雜誌社已先後在浙江蕭山、湖北武漢、廣西桂林江西南昌承辦了五屆活動。基本功比賽體現出我國培養音樂“通才”——中國小音樂教師的核心理念,為中國小音樂教師提供了很好的鍛鍊、學習的機會,激發了老師們提高音樂專業水平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校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除此之外,雜誌還承辦過教育部的“全國中國小音樂教研員培訓班”“全國中國小優秀音樂展評活動”“全國中小學生‘愛祖國、愛老師’歌詠(錄像)比賽”“全國中國小音樂教育案例及教學設計評選”等活動。

《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教育》

二、在已有經驗積累上,向上拓展,參與舉辦國際音樂教育活動
1、“2006音樂教育北京國際論壇”。2006年5月15日至17日,作為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處所在地的《中國音樂教育》雜誌社,參與舉辦了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美國國際音樂製品協會、國際音樂教育學會、首都師範大學共同主辦的“2006音樂教育北京國際論壇”。此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國際音樂教育會議。雜誌為會議的成功召開,做了大量、細緻的籌備、組織和宣傳報導工作。

2、“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由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和中國音樂學院共同承辦的“第29屆世紀音樂教育大會”將於2010年7月在北京召開。屆時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河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將分別承辦7個專題分會的工作。會議期間還將舉行各種形式的文藝演出及專家講座上百場次之多。作為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的《中國教育雜誌》從2008年開始即已參與到大會的前期籌備和組織工作中,在活動前期宣傳與最新進展情況跟蹤報導等方面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主辦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爭創獨立品牌
1、基礎音樂教育領域的活動開展——“全國高中音樂新課程研討會”、“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東北三省)第四屆新課程音樂教學觀摩與交流大會”等。例如:2007年6月27日至30日,《中國音樂教育》雜誌社與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了“高中音樂新課程研討會”。研討會在青島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中音樂教師及省、市、地區教研員共300餘人參加了會議。在觀摩“音樂鑑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等模組教學的基礎上,對已經走過三年改革之路的高中新課程進行了回顧、反思、總結和研討,對高中課改的深入和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2、高等音樂教育領域的活動開展——“第二屆全國音樂教師教育學術研討會”“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院長論壇”“首屆吟飛雙排鍵電子琴比賽”等。例如:2007年9月,《中國音樂教育》雜誌、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在廣州大學共同舉辦了“第二屆全國音樂教師教育學術研討會”。全國有近400名教師和專家、學者參會。

《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教育》

2007年10月和2008年9月,在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期間,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音樂教育》雜誌同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組委會,先後聯合舉辦了兩屆全國音樂院校的“院長論壇”活動。“院長論壇”無疑成為連線並服務於教育界與實業界的紐帶,並通過這個平台,最終促進中國高等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第三屆“院長論壇”,將於2009年10月在上海舉行。

3、自主品牌建設——“中國音樂教育名師大講堂”。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6年,音樂教師和音樂課堂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湧現出一些積極研究新課程、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音樂名師,他們獨具特色的音樂教學藝術和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是音樂課課改的寶貴財富。為了充分發揮名師的示範、引導和輻射作用,《中國音樂教育》於2007年1月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中國音樂教育名師大講堂”。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國小音樂教師、教研員、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師生400餘人參加了“大講堂”活動。

各種比賽中的優秀課例、專家點評、交流探討、獨家報導,成為雜誌的第一手資源,夯實了雜誌的內容;由活動衍生出的各種副產品,如各種活動的音響、音像資料,國際會議及優秀論文的結集出版物,又使雜誌走上了立體化經營的道路;同時,活動的成功舉辦和雜誌的內容建設也為我社的教材發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雜誌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2006年至2008年雜誌的月發行量穩中有升,發行量在音樂類刊物中名列前茅,年利潤總額也逐年增長。

當然,與集團公司其他兄弟出版社的報刊相比,《中國音樂教育》雜誌在發行量及利潤總額上還有很大的差距,也說明我們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借著第二次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報刊工作會議的契機,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以改進我們的缺憾和不足,使雜誌得以進一步提升和發展。

評價

《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教育》

《中國音樂教育》是音樂教師的良師益友。音樂審美教育體現在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中,體現在音樂教育教學的活動中,音樂教學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教學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在這些方面,中國音樂教育專刊為音樂教師提供了及時的幫助和引領的作用。對於我們及時了解教改動態,教育資源教育信息等提供了通暢的渠道。是音樂教師的良師益友。

資源豐富、內容廣泛,是音樂教師教學的資源庫。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是,信息量大,交流面廣,教師不用走遍千山萬水便可知各地區的教育教學動態,幫助教師作好教學交流,可以看到全國各省市地區的音樂教育成果,為音樂教師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台。

教學研討氣氛濃厚,為一線的教師提供了教學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的音樂課教學的確比以前鮮活了許多,可是在深入一線聽課的過程中卻也發現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如果音樂教改抓的只是表面的轟轟烈烈,忽視了音樂的本原——音樂性,那將是可怕又可悲的事。音樂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音樂的想像力、還要引導學生提高學習音樂的意志力、音樂的表現力等。音樂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關注音樂”,就是要僅僅圍繞音樂的特點實施教學。

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中國音樂教育》在北京昌平區舉辦了“名師大講堂”這是課改以來一項重要的音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了新意,老中青音樂名師同時登台獻藝,顯示了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音樂教學風貌使人們領略了名師們的風采:從容面對異地學生、靈活駕御各種課型和善於處理課堂應變的深厚功底。在感慨教學活動優質的同時應該感謝本刊物給出的信息。

《中國音樂教育》專刊與音樂教師、教學、與生活具有廣泛、密切的聯繫,讀她使我們很受益。

相關評論

《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教育》

音樂鑑賞是指鑑賞者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和感受,獲得精神的愉悅、理性的滿足以及音樂美的享受活動,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音樂文化素養的主要渠道。通過音樂鑑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鑑賞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其成為人格完美、道德高尚的人。隨著音樂新課程的改革,音樂鑑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然而如何上好一堂音樂鑑賞課,卻仍然令許多教師感到困惑。目前音樂鑑賞教學存在很多問題,突出表現在音樂鑑賞教學定位太專業化或非音樂化。有的教師在鑑賞課上一開始就大講風格體系、精神特徵,詳盡地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弄得學生一頭霧水。還有一些教師上鑑賞課的步驟是作者生平介紹、背景了解、作品所表現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等。學生邊聽作品,教師邊講解,學生跟教師的理解走。如此一來,音樂本身並未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性情沒有得到陶冶,心中仍是一片空白。

怎樣改變音樂鑑賞教學的現狀?當代美國哲學家奧爾德里奇認為:“音樂作品的內容既是可聽的,也是可見的——或準確地說,可聽和可見二者在音樂作品中互不排斥。”音樂美學也從審美角度肯定了奧爾德里奇的觀點。音樂美學認為音樂的內容包括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直覺、非想像的音樂性內容,即可聽的內容,它是音樂中客觀的內容因素;另一種是非直覺的、想像的,可以稱之為非音樂性的內容,即可視、可思的內容。它需要依靠主觀的想像去實現,因此也是音樂中帶主觀色彩的內容因素。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音樂教育有著久遠的歷史和傳統,但長期以來在音樂教育領域的國際影響卻十分薄弱。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起步於20世紀初,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有了長足的進步,而外界仍然對我們知道得很少。另一方面,中國音樂教育的改革和進步需要及時獲得外界的信息,並吸收對我們有益的東西。特別是在當代科技文化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要建設發展既具有我們民族音樂文化特色,又具有現代教育科學水平的音樂教育,無論是專業音樂教育,還是學校音樂教育,都必須與外界交往。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作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音樂教育家之一,姚思源教授以自覺的開放意識和國際化視野,十分重視並積極參與音樂教育的國際交流。姚老師清醒地看到:研究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的建設與發展,必須研究歷史發展的脈絡,必須放開眼界,了解國際,了解世界。因此,他始終密切關注著國際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二十一)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油畫》
《中學生數學》
《中華文學選刊》
《中學生理科月刊》
《中學生理科應試》
《中國現代文學》
《中華文化畫報》
《中國音像》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中華詩詞》
《中學科技》
《中學教育》
《中華少年》
《中學俄語》
《中國小作文教學》
《中國文化》
《中華健身術》
《中華家教》
《中國小校長》
《中華活頁文選》
《中國小圖書情報世界》
《中國戲劇年鑑》
《中華傳奇·大歷史》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中國研究生》
《中國文藝家》
《中文自學指導》
《中國文學研究前沿》
《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韻文學刊》
《中外軍事影視》
《中外交流》
《中外故事》
《中外電視》
《中國信息年鑑》
《中流砥柱》
《中國文房四寶》
《中國小音樂教育》
《中華手工》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報》
《中國校外教育》
《中華傳奇》
《中國信息化》
《中學歷史教學》
《中國音樂教育》
《中國信息導報》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
《中國職工教育》
《中國小實驗與裝備》
《中國遠程教育》
《中國文學研究》
《中學生數理化》
《中學生讀寫》
《中國文學》
《中華散文》
《中國新聞》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
《中國校園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中國文化研究》
《中國銀幕》
《中國音樂學》
《中國音樂》
《中文自修》
《中外童話畫刊》
《中國戲劇》
《中國學校體育》
《中學生博覽》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中學教學參考》
《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
《中國小外語教學》
《中國小教學研究》
《中國小教師培訓》
《中國小教材教學》
《中國小管理》
《中國小電教》
《中篇小說選刊》
《中華武術》
《中華文化論壇》
《中國新聞年鑑》
《中國作家》
《中國中國小美術》
《中國語文》
《中學生天地》
《中學生》
《中華魂》
《中國新聞周刊》

教學期刊雜誌盤點

專題論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國小教育、素質教育、教改研究、課堂教學、閱讀教學、師資建設、班級管理、幼教論壇、研究生論壇、新課程研究、語言文學探討、教育教學探討等。
《課堂內外》
《青島畫報》
《中國高教研究》
《少年文摘》
《花季雨季》
《教子有方》
《金色年華》
《國小教學參考》
《快樂語文》
《青蘋果》
《紅領巾》
《國小科技》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中國語文》
《空中英語教室》
《中國小教師培訓》
《高中數理化》
《遼寧教育研究》
《語文建設》
《小學生》
《校園英語》
《理科愛好者》
《國中生閱讀世界》
《職場》
《新聞記者》
《西北師範大學學報》
《學與玩》
《幼兒智力世界》
《教育教學論壇》
《學習方法報》
《家庭與家教》
《教師博覽》
《小學生導刊》
《教書育人》
《創新作文》
《今日中學生》
《教育學文摘》
《科普文摘》
《科學大眾》
《中學教學參考》
《課外生活》
《讀寫算》
《媽媽畫刊》
《煤炭高等教育》
《琴童》
《中國小教育》
《青少年科技博覽》
《少兒科技博覽》
《國中生》
《東方娃娃》
《兒童畫報》
《兒童時代》
《哈哈畫報》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紅蜻蜓》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福建教育》
《湖南教育》
《湖北教育》
《甘肅教育》
《教學月刊》
《中國小教材教學》
《中國小教學研究》
《國小語文教師》
《數學研究與評論》
《中國學校體育》
《中國小外語教學》
《中國美術教育》
《中國中國小美術》
《教學藝術》
《中國教育》
《現代中國小教育》
《教育文摘周報》
《基礎教育研究》
《江蘇教育研究》
《語文教學通訊》
《青春男女生》
《信息技術教育》
《學前教育研究》
《全國優秀作文選》
《幼兒教育》
《優秀作文選評》
《大學教育科學》
《第二課堂》
《教學與管理》
《動畫樂園》
《語文世界》
《早期教育》
《中國林業教育》
《中國校園文學》
《中外教學研究》
《教育與經濟》
《數學通報》
《繼續教育》
《雲南教育》
《貴州教育》
《寧夏教育》
《漢語學習》
《民族語文》
《海南教育》
《海寧教育》
《語言教學與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教學研究》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教師之友》
《語文研究》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國小數學教育》
《新東方英語》
《中國成人教育》
《西部科教論壇》
《國小語文教學》
《中國校園導刊》
《雙語時代》
《數學愛好者》
《教育學報》
《海外英語》
《成功·教育》
《教育參考》
《教育導刊》
《新學術論壇》
《中國德育》
《教育實踐與研究》
《民辦教育研究》
《教育科學論壇》
《啟蒙》
《數學通訊》
《校長閱刊》
《語文教學之友》
《語言套用研究與教學》
《蘭州學刊》
《中國音樂教育》
《教育探索》
《教育發展研究》
《江西教育》
《中國教師》
《中國遠程教育》
《江蘇教育》
《現代遠距離教育》
《廣西教育》
《江蘇大學學報》
《教育參考資料》
《讀與寫》
《教育文匯》
《現代教育論叢》
《教師教育研究》
《教育信息報》
《國小教學設計》
《交流》
《閱讀與作文》
《學科教育》
《孩子天地》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
《山東教育科研》
《現代教育科學》
《少年智力開發報》
《西藏教育》
《新疆教育》
《成功》
《新概念》
《新語文學習》
《學前教育》
《語言文字套用》
《嘉興教育》
《蘭州大學學報》
《國小青年老師》
《課程·教材·教法》
《考試與評價》
《快樂巧連智》
《素質教育》
《老年教育》
《學英語》
《幼兒時代》
《英語大課堂》
《中國教學與研究》
《男生女生》
《語文教學與研究》
《新校園》
《語文月刊》
《中國國小語文教學論壇》
《閱讀與鑑賞》
《作文教學通訊》
《國小數學教師》
《新世紀國小數學教師》
《中國小數學》
《台灣教育》
《科學課》
《蒙特梭利雙月刊》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中國小英語教學研究》
《三角州》
《中國人民教師》
《少年讀者》
《中國小音樂教育》
《特級教師》
《成長先鋒》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張老師月刊》
《學園》
《華夏教育》
《學問》
《中學課程輔導》
《基礎教育研究與實踐》
《新課程》
《新科教》
《時代學習報》
《當代商報》
《課程教材教法》
《教書育》
《國小德育》
《浙江教學研究》
《浙江教育科學》
《嘉興科研》
《新課程實驗》
《教育理論與與實踐》
《國小教育科研論壇》
《小雪花》
《小作家選刊》
《時代英語報》
《英語周報》
《科海故事博覽》
《校園歌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