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

鑑賞

鑑賞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鑑定和欣賞。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人們在鑑賞中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一般都從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實現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豐富。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中國古代文物是一個大的概念,細細劃分則種類繁多,比較重要的門類有陶瓷、銅器、玉器、書法、繪畫、圖書、錢幣、印章、家具等項。

基本信息

漢語詞語

基本介紹

【詞目】鑑賞

【拼音】jiànshǎng

【基本解釋】

[appreciate] 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鑑定和欣賞

詳細解釋

1.猶識別,辨識。

《晉書·王戎傳》:“族弟 敦 有高名, 戎 惡之。 敦 每候 戎 ,輒託疾不見。 敦 後果為逆亂。其鑑賞先見如此。”

2. 謂賞識。

唐李翱《答韓侍郎書》:“其鑑賞稱頌人物,初未甚信,其後卒享盛名為賢士者,故 陸歙州 、 常簡州皆是也。” 宋黃庭堅《和答莘老見贈》:“兒曹被鑑賞,許以綜九流。” 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詩:“歸來逢鑑賞,幾度抹山窗。”

3. 鑑定欣賞。多用於藝術品、文物等。

明陶宗儀《輟耕錄·淳化閣帖》:“《淳化閣帖》,非精於鑑賞者,莫能辨其真偽。” 明文徵明《詠次明》:“寄情時有樗蒲樂,博物鹹推鑑賞家。”清張庚《國朝畫征錄·袁樞傳》:“樞(袁可立子)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魯迅《集外集拾遺·文藝的大眾化》:“文藝本應該並非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夠鑑賞,而是只有少數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鑑賞的東西。”

藝術名詞

基本概念

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鑑定和欣賞,即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人們在鑑賞中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一般都從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實現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豐富。不同階段、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乃至同一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段的人,由於思想感情、生活習慣、經歷以及藝術修養、藝術感受能力的異同,在鑑賞上也常常出現相異、相反和某些相同、相近的感受和評價。離開人們的鑑賞,文藝作品便無從發揮作用了。

文物鑑賞

中國古代文物是一個大的概念,細細劃分則種類繁多,比較重要的門類有陶瓷、銅器、玉器、書法、繪畫、圖書、錢幣、印章、家具等項,對中國古代文物會有個概括的了解。文物的歷史藝術價值與鑑賞知識的介紹並重,了解文物發展的源流,認識其歷史價值的同時,也獲得如何賞析其藝術特點,以及怎樣判別文物的時代,鑑別真偽的基本常識。

藝術品鑑賞

新春樂新春樂

美國經濟學家哥德哈伯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數量測量一個藝術家的生產力,你會發現,最引人注意的藝術家

最賺錢。”他認為,藝術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藝術存在的全部意義。這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實際上並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以及藝術品的存世數量,而是藝術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 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對藝術品價格的影響,並沒有人們通常想像中的那樣大。正如萬達集團郭慶祥所說,“有些畫家很有名,畫價賣得很高,但不一定有藝術價值。”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某些省級書法家協會和美術家協會的負責人,儘管其藝術水平被公認為“非常一般”,但他們的書畫作品的市場價格仍然高得“有理有據”。

哥德哈伯對藝術品的理解確實是入木三分。他指出,“藝術主要是訴諸情感的,一旦注意力被吸引,理智就會不知不覺退隱到背後。”齊白石作品價格就是隨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的一個典型案例。上世紀20年代,齊白石初到北京的時候,由於他的藝術風格與當時的主流審美情趣和藝術理想相去甚遠,因此,“生涯落寞,畫事艱難”。不過,當陳師曾攜帶齊白石的書畫作品參加1922年在日本舉辦的中國畫展,並且將這些書畫作品全部售出之後,齊白石在日本一舉成名,他的書畫作品在國內的價格也隨之上漲了幾十倍之多。對此,齊白石感慨道,“曾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夸。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外都知老畫家。”

儘管人們一般並不使用“注意力”這個詞來分析影響藝術品價格的因素。但是,他們實際上無不深知藝術家的知名度,藝術品所涉及的題材之類的因素對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影響。藝術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

書畫鑑賞

浴馬圖浴馬圖

書畫鑑賞與收藏,古人稱之為鑑藏。它包括鑑定、欣賞收藏、流傳、著錄等方面,是十分廣泛而又具有相當

研究的課題。高明的鑑定家必定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然而,判斷真偽與優劣有時又是兩回事。藝術水準好的書畫作品並不一定是真跡,如有些代筆的作品;而有些藝術水準較差的

作品,也不一定是偽作,如一些不善書畫藝術的名人墨跡。但高超的藝術家,其作品再差也不至於差到那裡去。同時,鑑定著重於筆墨內涵、個性風格、文獻考證等,而欣賞則重在藝術論析、氣韻意境、審美價值等。因而,鑑定家未必能對作品做出較深的論斷、欣賞家未必能對作品的真偽做出判斷。收藏,主要包括收藏、流傳、著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眼力,又有財力收藏,從事這方面研究,並藏有一定數量的歷代優秀作品者可稱為收藏家。歷代許多著名收藏家,其眼力、收藏與著錄總是連在一起的,這類人應稱鑑藏家。象宋代的米芾、明代的項子京、清代的安岐等,經他們之手所評定的作品真偽,絕大多數是可靠的,這對後代的收藏與考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欲做收藏家,必須先學做鑑定,眼力不銳、修養不高,必然收羅不少贗品,這不但勞民傷財,其藏品也肯定無多大得價值。

由上可見,中國書畫的鑑賞與收藏學問很深,範圍很廣。它以鑑定真偽為中心,旁涉欣賞、收藏、著錄、考證等諸範疇,並已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書畫鑑定學。

陶瓷鑑賞

一、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邢窯白釉執壺邢窯白釉執壺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鑑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紋飾的鑑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象一個人的衣冠,它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鑑定古陶瓷時千萬不要忽視它。

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回文、書寫回文、仙人朝聖圖等圖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作紋飾鑑定時,對不同時代要掌握其不同紋制手法。例如我們最常見的雲紋,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雲”,只要細心研究,不難發現,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繪製方法。

三、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青花瓷青花瓷

陶瓷鑑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入清以後,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

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後,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鰍背”)演變。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於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後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 四、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裡,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齊名款、軒名款、讚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乾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鑑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玉器鑑賞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並不止其在礦物學上的

戈

意義。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軟玉,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 欣賞玉器須領會十個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博大。山川之精英,講的是材質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閃石還是翠玉,或是綠松石、瑪瑙、蛇紋石、水晶等彩石玉,進一步還要探討它的產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響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藝、社會諸因素。由於歷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競相爭艷。

雕塑鑑賞

中國的古代雕塑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創作了眾多的精美的雕塑藝術品。這些作品造型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傳神,處處反映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巧,不愧是我國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品中的佛教雕塑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釋迦牟尼佛像釋迦牟尼佛像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由於當時社會政治上的動盪,民族之間矛盾時起,經濟基礎不穩定,因而佛教能以澎湃之勢漫透到整個社會。伴隨著佛教的傳播,佛教藝術幾乎在全國各地盛行起來。佛教造像在各個時代,在形象與內容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特點。道教的造像在歷代遺留下來的很少,除在造像的形象上同佛教不同外,在其雕刻手法、藝術風格上幾乎都與佛教造像一致。在進行鑑定、鑑賞的時候,要加以對佛教造像的雕刻手法、藝術風格進行對比,只有注重參考同時代的佛教的特點才會對佛教造像的時代特徵、藝術風格、雕刻手法有著較深刻的影響,進而達到鑑定鑑賞的目的。值得指出的是:道教造像不但真品遺留很少,就仿製品也極少,相對而言真假的鑑別工作也較容易。

此外,作為佛教造像藝術品它本身是一件文物,作為文物它凝聚著它所處那個歷史時期所特定的內涵,其內涵包括那個時期人們的審美觀點,工藝水平,質地構成,經濟發展狀況,人們的文化教育素質的高低。只有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才會產生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產品。後世的人們對其進行仿製,不管外表多么相似,但是我們只要從上述內涵所包括的五個方面去進行觀察研究,就會找出不同點,進而完成鑑定的任務。這是因為經過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發展,人們的精神面貌,審美觀點,工藝水平,質地構成等方面都有了翻天復地的變化,所以任何逼真的仿製品,都有著上述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存在破綻。可能在某點上,仿製品作的十分逼真,不容易讓人識別,但是如果我們把仿製品同文物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分析,我們就一定能夠發現它的作偽處,從而達到識別的目的。

金銀器鑑賞

金耳墜金耳墜

金與銀都屬於稀有的貴重金屬。它們具有美麗的光澤,質地柔軟,易於加工,因而成為工藝匠人最受歡迎的加工材料。與其他材料相比,這種易於加工的特點,使金銀器還能夠加工改制、花樣翻新,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金銀製品。比如,我們可以按已所好,將一條金鍊再加工改制,以形成項圈、手鐲或戒指、耳環等其他所需飾品。但另一方面,由於金銀質軟,其製品便容易在擠壓或碰撞

後變形或損壞。此外,與其他一般金屬材料比,金、銀又都具有耐大氣氧化和腐蝕的特性,可以歷經千年,都仍然新亮如初。所以不少金銀製品歷代相傳,成為傳世之寶。特別是黃金,這種特性更佳,既不會鏽蝕,又不易失去光澤。與金相比,銀的這種性能則稍差。潮濕的臭氧會使銀表面氧化,這是我們所見到的,銀製品使用或擱置時久了,其色澤會由白亮轉達為灰或黑色的原因。另外,銀抗硫化物腐蝕的特性也不及金。金銀器的真偽鑑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其材料質地的鑑別,二是對其製造年代的鑑別。 根據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對金、銀器質地的鑑別已能做出比較精確的測定。比如器物金銀含量的成色測定,對金銀器內所含其他金屬的成分及其含量的測定,甚至對一件金銀器不同部位的金銀含量,亦能分別做出測定。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金器,經測定。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並含有少量銀和微量銅。又如浙江龍游縣石佛鄉出土的明代金杯,其上部含金量為73%,足與把含金量卻只有60%,此外,其足為空足,為使金杯內盛放液體後,不至於重心不穩,空足內還加鐵以配重。再如河北滿城漢墓中出土的銀器,經測定,含銀量為66.10%,銅27.8%,錫、鉛各2.5%。這種銀銅合金,具有銀銅共晶組織最低熔點。由此可知,當時對銀銅合金已有較深刻的認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