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文藝學》

“中國電視文藝學”研究的是中國電視文藝的傳播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 ”中國電視文藝學是一門新興的社會學科,是一門研究中國一切電視文藝現象、傳播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 3、“電視文藝,是指電視螢幕上播出的、具有電視特性的電視文藝節目。

中國電視文藝學 內容簡介

該書是由張鳳鑄先生領銜的一項“九五”國家級科研課題,
是由一批教授、副教授、專家、電視藝術家、博士、碩士生和第
一線的電視編導集體編寫的“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
首部《中國電視文藝學》的問世,具有開拓性的理論價值和
學術價值。全書除緒論(代序)外,尚有14章和後記,全面、
系統地敘述和論證了中國電視文藝的發展歷程、審美特性、中國
電視劇、電視藝術片、電視文學、電視音樂、音樂電視、電視戲
曲、電視舞蹈、電視評書、綜藝節目、節目主持人、台港澳電視
文藝等,資料翔實,論述到位,特色鮮明,虛實結合,史論、例
證、節目兼備,是大專院校文科學生、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和
廣播電視文藝工作者的必讀教材或參考書。
片斷:

第一節我國電視文藝的初創期
(1958-―1965)
電視文藝是以先進的電子技術為傳播手
段,以電視獨特的聲畫造型為表現方式,運用
藝術的審美思維,對各類文藝作品進行加工、
綜合、創造,通過塑造鮮明的螢幕形象,達到
以情感人為目的的特殊螢幕藝術形態。它具有
視聽藝術的綜合性和廣泛的民眾性。除廣大觀
眾喜聞樂見的電視劇之外,還有根據傳統文學
形式加工製作的電視小說、電視散文、電視報
告文學、電視詩歌等。常見的則是專題文藝節
目、專題文藝晚會、綜合文藝晚會、各種文藝
競賽性節目,各具特色的電視文藝專欄節目和
根據實況演出加工而成的各類文藝節目。一次
文藝節目的播出可以擁有數億的觀眾,電視文
藝可以把小小的電視螢幕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舞
台。電視文藝是隨著電視媒體的出現而出現
的,第一次同人類見面的電視台:1930年的
英國廣播公司,它是以文藝節目的轉播而開始
自己的運作的。綜觀世界各國的廣播電視媒體,一般都以新聞、
文藝兩種節目形態起手,然後才逐漸繁衍出多種電視節目。這一
點在中國也不例外。
中國的電視事業起始於1958年,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
之前身,因當時接收範圍僅限於北京市區幾十平方公里,故只能
以北京電視台命名。)於創建之初,便有文藝組的建制。1958年
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當晚的19時整,首都上空出現了中國
電視信號。北京僅有的50台電視接收機的螢屏上,出現了一幅
以廣播大廈模型作為背景的圖案,醒目的“北京電視台”台標和
開始曲交相呼應。時政新聞播出後,便是電視文藝節目。試播第
一天的文藝節目,是在一間約60平方米的由會計室改建的小演
播室內直播的。其節目有中央廣播實驗劇團表演的詩朗誦《工廠
里來的三個姑娘》,北京舞蹈學校演出的舞蹈《四小天鵝舞》、
《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節目雖稱不上豐富多彩,但畢竟
是第一次成功的嘗試。試播結束之後,新華社為此發了一條電
訊,向世界宣告新中國的第一座電視台已於5月1日誕生。
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台播出了我國第一部電視劇
一口菜餅子》。該劇根據同名短篇小說改編,曾在廣播電台播
出,在舞台上演出過,這次卻是以直播電視劇的形式搬上螢屏。
全劇以一塊棗絲糕和一口菜餅子為貫穿線進行憶苦思甜的教育。
雖然演播室里的布景很簡陋,只搭了一座破窩棚和少許道具,但
整個程式卻是按一種電視化的手法進行操作的。信號發出,演員
在表演區表演,兩部攝像機拖著長而粗的電纜開始拍攝,其他工
作人員屏聲斂氣、各司其職。隨著圖像信號和伴音信號不斷傳送
到控制室,導演在控制台上,眼睛盯著幾台監視器的圖像,耳朵
注意聽著話筒傳來的伴音信號,按照事先設計和排練過的鏡頭
本,指揮圖像的組接,聲畫同步、一氣呵成。
後記:

經過花開花落的三個春秋、上千個的日日夜夜的集體的辛苦
筆耕,這部“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中國電視文藝學》終於面
世了,終於和廣大讀者見面了。我有如釋重負之感,總算鬆了一
口氣。如果說,它是首部新學科開拓性的學術成果,那么,這是
集體努力的結果,是領導、專家、學者、教授、副教授、講師、
研究生們心血的結晶,真是來之不易啊!成書之艱辛,特別是科
研經費的匱乏和催稿統稿之苦,算是體會到了。
中國電視事業經過了41年的坎坷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
大、從低級到高級、從屈居報紙、廣播之後的“小三”地位躍居
大眾傳播媒介的首位,其發展之快、信息量之大、普及之廣、影
響力之強、客群之多都是舉世罕見的,為全世界人類所矚目。
隨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蓬勃發展和興旺發達,子系統的電視文
藝事業也蒸蒸日上、欣欣向榮,電視文藝理論的建設和中國電視
文藝學的學科建設被提到日程上來。1998年底,“廣播電視藝術
學”碩士學位點和博士學位點首次在北京廣播學院設立,具有學
科建設的里程碑意義。目前北京廣播學院是惟一招收“廣播電視
藝術學”博士點的單位,1999年已經招收了該學科的博士生和
碩士生,這對我們的“中國電視文藝學”的建設無疑起著極大的
鼓舞作用和研究基地作用。
“中國電視文藝學”研究的是中國電視文藝的傳播活動及其
規律的科學。它是一門研究電視文藝現象、節目形態、策劃、創
作、製作、傳播、接受過程及其藝術規律的科學,是文理滲透,
科學技術和電視文藝節目的結晶與升華。它由電視藝術理論、電
視文藝發展簡史、電視文藝節目研究三大部分組成。從中總結出
規律性的學問,用以指導21世紀我國電視文藝工作實踐,並且
供當代大學生、研究生、電視從業人員研究我國電視文藝的教材
和參考書之用。
本書各章的撰稿者名字開列如下:
緒論(代序)張鳳鑄王寶民
第一章電視文藝的發展歷程張鳳鑄劉海
第二章電視文藝的審美特性張鳳鑄
第三章中國電視劇周涌
第四章電視藝術片胡智鋒
第五章電視文學節目王雪梅
第六章電視音樂節目曾田力
第七章音樂電視(MTV)節目楊曉魯
第八章電視戲曲節目楊燕
第九章電視舞蹈節目張小敏
第十章電視評書節目史艷芳
第十一章電視綜合文藝節目(上)朱寶賀李獻文
第十二章電視綜合文藝節目(下)朱寶賀
第十三章電視文藝節目主持人游潔
第十四章台港澳電視文藝李獻文
成書過程中,曾得到北京廣播學院副院長高福安教授和教務
處副處長、研究員王鐸老師的支持,還得到我國中央電視台及
省、市地方電視台第一線工作的同志們的協助,在此,向他們深
致謝意!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社長王克瑞、副總編輯閔惠泉、責
任編輯陳友軍同志等為本書的出版諸多支持,盡心盡力,對此,
深表謝意。
陳元猛等同志在酷暑中為本書認真校正,特此鳴謝!
由於書稿出自多人之手,閱歷、學識、愛好、文風均有所不
同,雖經主編統稿,仍不免有所差異,或許還有不當之處,請指
正和鑑諒
張鳳鑄
1999年6月16日
於北京廣播學院影視藝術研究所

中國電視文藝學 本書前言

緒論(代序)
第一節電視文藝學的建立
是歷史的必然
20世紀即將離去,21世紀的曙光已照臨
人類的視窗。
20世紀是一個偉大的世紀,人才輩出,
群星燦爛,成果輝煌。電視就是20世紀的偉
大發明之一。電視的生成、發展、繁榮對人類
社會的生活、習慣、思維、情趣、審美等都曾
發生重大的影響,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正負面效
應。
20世紀是一個現代學術啟蒙和發展時期,
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豪傑英雄既繼承、變革
了中國五千年的傳統學術文化,又吸收、融合
西方的現代科技文化和人文思想。並一直探求
振興中華之路,富國強民之路。
世紀之交,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
流。
世紀之交,經濟、文化建設成為我國國計
民生的基調。
我國有著40多年的電視事業建設的歷史,
有著浩如煙海的電視文藝節目(作品)積累,也有一系列探討電
視文藝理論的論著的底子。因此,值此世紀之交,條件成熟了,
中國電視文藝學的學科建設是時候了!現在是最好的時機和機
遇。本書應時而出,應運而生,水到渠成,是電視事業發展的必
然產物,也是現實的優越條件和撰稿者主觀努力結合的成果。盡
管它顯得不夠完善,不盡人意,但畢竟在新的學科建設上邁出了
一大步。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
維,就得有理論建樹和實踐的總結、升華。理論來自實踐,又指
導實踐。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對認識、總結中國
電視文藝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具有無可爭辯
的指導意義。鄧小平理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馬列主
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
在當代中國,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
思想。鄧小平理論更貼近當前的電視實際,對中國電視文藝學的
著述,具有更為實際的指導意義。眾所周知,20多年的我國電
視發展速度和藝術質量的提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今電視的傳播
之廣、觀眾之多、容量之大、信息之新、影響之深,是舉世罕見
的。
電視是先進的、新興的、最富影響力的大眾傳播媒介,是現
代人觀察和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和視窗,電視把億萬個家庭的起
居室和客廳變成了“家庭影劇院”、“百花園”、“體育場”、“電視
大學”、“音樂廳”。電視是“智慧的魔盒”,電波萬里,轉瞬即
至,聲畫紛呈,視聽兼備,有聲有色的諸種信息不絕如縷、長流
不息。小小螢幕,承載古今中外,容納巨觀微觀,薈萃文體百
藝,和生活同步,與世界一體,化天涯為咫尺。
魔盒還在變,變得功能更多樣、視聽更清晰、觀賞更方便
。電視正在與微電子、多媒體、數位化結緣,和信息高速公
路聯網,一場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信息革命和智慧型革命正如火
如荼地展開,21世紀的電視插上高科技和人文思想的雙翅,將
縱橫馳騁,扶搖直上九萬里。總之,電視的未來發展前景是無限
光明的。
國運昌,電視興。20多年的改革開放,給電視帶來了生機,
帶來了活力,帶來了高速發展,為舉世矚目和震驚。中國電視已
成為在眾多媒介中最具影響力和領先地位,最為普及和現代化
的、生氣勃勃的傳播手段。
1978年,我國只有35家電視台,電視觀眾總共才有8000
萬人,每千人中只有3台電視機。1996年,我國電視台多達
3125家,形成無線電視、有線電視、教育電視台、經濟電視台
“四足鼎立”的局面。電視觀眾高達9億多人。到1998年,我國
已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電視大國,全國有3.17億台電視機,
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居民每家電視機的數量已超過1台以
上,全國電視觀眾達到近10億人。電視機年生產能力達到4000
萬台。各個省級電視台基本上已有了衛星頻道。而中央電視台國
際頻道通過衛星已把信號傳到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目前已
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收看這套節目,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
線電視台轉播中國的電視節目。
20年間,中國電視劇從年產數十部(集),迅速發展至上萬
部(集),“飛天獎”、“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音樂電視大
賽”、“青年歌手大獎賽”等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大批國產電
視劇和電視文藝節目走出國門,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
益,成為外國朋友了解、認識中國和感受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
中央電視台電影、體育、戲曲、音樂頻道的開通,對豐富螢屏節
目,加強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的交流,促進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發
揮了重要作用。從1983年開始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成為
全世界觀眾最多的一台節目,成了中國人除夕之夜的“儀式性”、
“民俗性”的不可或缺的節目,蜚聲中外,影響深遠。
電視文藝是電視的派生物,電視文藝的歷史可以說是和電視
的歷史一樣的長短,歷史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人們:電視問世
之日,正是電視文藝誕生之時。
1936年11月2日,英國在倫敦市郊的亞歷山大宮,開辦了
世界上第一座正正規規的電視台,揭開了世界電視史的序幕。該
台開播之際,便是電視文藝出台之時,一場規模盛大的歌舞演出
在BBC首次直播。這場歌舞本身也許並無特別新奇之處,最令
人驚奇之處在於:它是人類發展吏上第一次突破劇院的圍牆,被
遠距離的場外觀眾同步看到、聽到的電視文藝演出。這是彪炳史
冊的日子:1936年11月2日是世界電視誕生日,也是電視文藝
開始日。
中國的電視史也與此相似,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
身)於1958年5月1日試播之日,也是電視文藝首次推出之時,
當時播出的文藝節目有詩朗誦《工廠里來的三個姑娘》、《大躍進
的號角》和舞蹈《四小天鵝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
等,可見電視文藝是和電視母體與生俱來的。
電視的誕生和崛起,在人類傳播史上和文化、藝術史上都是
一次革命。人類的傳播史大體是沿著口語傳播、印刷傳播和電子
傳播三大階段演進的。一部人類文明和傳播史都是不斷突破時間
和空間限制的歷史。從結繩、堆石記事到呼叫、手勢、烽煙、號
角、鼓聲報信,從語言、文字交流到電話、電報、廣播、電影、
電視、多媒體信息高速公路,空間和時間的局限一次次被突破、
被拓展、被無限制地延伸。電視這一新興媒介的出現,改變了人
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大大地擴大了人類的視野。電視使自
身所傳播的信息和藝術為越來越多的人同步收看或欣賞。電視的
出現、興起和高速度、高質量地發展,改變和將繼續改變我們對
於“藝術”的傳統看法。電視藝術是平民化的藝術,是大眾化的
藝術,不是貴族少數人的專利,不是“通靈者”的獨享也不是
“精英”們的“雅具”它是
,是屬於人民大眾的,屬於廣大電視觀眾
的,是以俗為主,雅俗共享的大眾傳播工具。
電視文藝的特徵之一,就是“距離感的消失”(傑姆遜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電視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時空隧
道”“思接千
載,視通萬里”,囊括古今中外,巨觀微觀表現自
如。電視為人類文明成果的全球交流和共享,提供了空前未有的
便利條件。
電視文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黑白到彩色,從低級到
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單調到豐富,從微波傳送到微波、電纜
和衛星傳送並
舉,從區域到全球,逐漸成為最具活力、潛力和表
現力、影響力、吸引力的現代性藝術。如果說人類曾經走過了壁
畫、神話、詩歌舞合一、雕塑、文學、戲劇、建築、音樂等各領
風騷幾百年、幾十年的時代,如今電視文藝由於品種繁多、形式
層出不窮,演員、新秀競相出台,觀眾藝術欣賞求新追奇,因
此,一個品種,一個欄目,一個演員往往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
有的甚至各領
風騷數十天,便偃旗息鼓了。可見,當代的電視藝
術已從區域文化轉向全球文化;從書齋文化轉向市場文化;從穩
態形式轉向動態形式;從遠距離過去時時空轉向同步性的現在
時、進行時時空;從界限分明的單一性藝術形態轉向信息量豐富
的綜合性藝術形態;由壟斷性的貴族文化藝術轉向平等性的大眾
文化藝術。
電視被譽稱為20世紀下凡的“電子繆斯”(電子女神),她
的下凡和普及,她的發展和繁榮,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發生了不可
估量的巨大作用和影響。如果說電視的發明和發展使地球成了一
個小小的電子村落,那么,電視文藝則成了全體村民永恆的節日
――在這個長流不息的節日裡,人們載歌載舞,陶醉在對真、
善、美的無限體驗和憧憬之中。世界變小了,人類的視野卻變寬
了。人們宛如電子村的熱情觀眾,貪婪地觀賞著螢光屏上紛至沓
來、千姿百態的電視文藝。“電視,不僅僅是讓大家方便地看到
了新聞,享受了藝術,而且整體地改變了億萬人民的文明結構和
生態方式,改變了一個民族的精神空間和生存空間,歷史上有哪
一次文化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的變革,有這一次巨大?”①
20世紀80年代曾有過一場“電視是不是藝術?電視文藝有
沒有獨立品格――自己的美學”的爭論。當時有些電影界人士持
否定態度,認為“就電視的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把它作為一種新
藝術的誕生來禮讚,似乎還嫌為時過早,“電視不是藝術’,電
視無美學意義可言’”……這不禁使人聯想到20世紀初期,人們
對電影也有過是不是藝術的那場爭論。但隨著格里菲斯的《一個
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等里程碑式的經典影片的誕生,電影
終於走進了藝術聖殿,坐上了第七藝術的金交椅。如今,電視藝
術的獨立的品格已被中外學者和廣大觀眾確認。電視經典作品層
出不窮,電視藝術論著不斷湧現,電視系列叢書前後四五套陸續
問世,電視藝術專業已在不少高等院校開辦。經過多級專家論證
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中國教育部於1998年公布了新設
“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研究生專業等的新決定。1998年,國務
院又批准了北京廣播學院建立“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點的申
請,這是我國首次建立的惟一的“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點,北
京廣播學院已於1999年上半年正式招收了“廣播電視藝術學”
博士研究生,這是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好
事。它一掃“電視無學”等無稽之談。長期的電視藝術實踐告訴
我們:電視有學,電視文藝有學,不僅有“學”,而且學問博大
精深,大有可為。電視文藝領域是堪以造就一批博士、專家、學
者、電視藝術家的廣闊天地。
百年更迭,千年交替,新的世紀在呼喚我們:
理論滯後,實踐急需,新的時代在催促我們。
加強電視理論建設,是百年大計,是基礎工程、系統工程,
急不可待,需抓緊規劃和落實。讓我們實施精品戰略,推出精品
力作,寫出有分量的電視藝術理論著作,把一個繁榮興旺的中國
電視帶入21世紀。
第二節中國電視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和構想
中國電視文藝學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毛澤東同志在《矛
盾論》中說:“對於現象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
成某一門科學的性質。”中國電視文藝學是一門新興的社會學科,
是一門研究中國一切電視文藝現象、傳播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
電視“文藝現象”複雜紛紜,主要指電視文藝節目現象;
電視“傳播活動”環節較多,主要指從傳播――收看――反
饋的傳播過程。
在現象中揭示出本質,在傳播過程中總結出規律,並構建中
國電視文藝學的理論體系,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電
視理論大廈獻上一石一木。我們的基本思路是:
一、“中國電視文藝學”以節目研究為重點,既有基礎理論
研究,又有套用理論研究,還有個案的節目微觀分析,以及巨觀
的整體把握和歷史描述,力求做到導向正確,突出重點,觀點新
穎,資料翔實,有虛有實,理論概括與藝術實踐相結合。
二、“中國電視文藝學”是全新的學科領域,但有著數以千
萬計的節目積累為後盾。本書著眼於學科體系的建立。因為學科
體系的建立,是一門學科成熟的表現,致力於新的學科體系的整
體把握和理論建樹,是一部專著或教材的價值所在。我們試圖對
大量的中國電視文藝現象、傳播活動以及複雜、令人困惑的問
題,總結出帶規律性的理論;對已經確認的別人總結出的規律性
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對深藏在頻道、欄目、節目中的一些
藝術規律儘量予以發掘、總結、提煉、升華,力求達到“學”的
學術品格。
電視對藝術的介入,或者藝術對電視的介入,不僅改變了人
們的藝術觀念,而且催生出了一種極富時代性的集高科技、電
視、藝術為一體的新藝術――電視文藝。
關於電視文藝,有人曾在美學上否認它的存在,這是不足為
奇的。電影不也經歷過一個艱難的合法化過程嗎?況且當我們判
斷電視文藝的合法性時,我們所用的傳統美學標準總是未免顯得
削足適履,尤其是對於這種目前發展得並不充分、並未完全發揮
這一媒介巨大可能性的“成長期藝術”更不合適。考察一下“電
視文藝”的概念使用情況,從而暫時確立一種約定俗成、各方認
可的範疇,以便接下去探討更為緊迫和重大而有價值的問題,也
許是更為合適的態度。
1、“電視文藝,是指電視螢幕上播出的一切文藝節目的總
稱”――這幾乎是一個統計學的用法,甚至是一個很霸道也很幼
稚的用法。它之所以廣泛流行,僅僅圖個叫著方便,並無太多深
意可供探討。但在相當一部分人看來,這一用法有其合理的發生
學依據,因為很顯然,我們開始所列舉的亞歷山大宮那場演出並
非一般的文藝節目,而是經過了電視攝像鏡頭的切割、選擇,最
後變成了“電視文藝”,正如盧米埃爾的《火車進站》最終是一
部電影而非僅僅是火車進站一樣。任何一種獨立的文藝形式,只
要經過電視的製作和播出,就不再等同於作為素材的原始演出
(儘管只是最低限度的加工)。
2、“電視文藝,是指電視螢幕上播出的除電視劇外一切文藝
節目的總稱,包括文藝晚會、專題文藝、音樂節目、文學節目、
舞蹈節目、戲曲、曲藝、雜技、競技節目等等。”――這是一種
電視形態學的用法,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成為電視台的文藝部門
與電視劇部門的分工依據。它也有它的發生學依據。一是因為電
視劇比其他電視文藝節目更早地獲得了獨立,所以將電視劇單提
出來作為一種大的節目形態,與電影、話劇、廣播劇對稱。二是
它們的製作方式有很大不同。電視劇傾向於單機拍攝、後期剪輯
的電影體制;電視文藝則傾向於現場切換的直播體制,更接近普
通的文藝演出。但事實的發展證明,電視劇也可以多機切換、現
場製作,文藝節目也可以單機拍攝、後期加工。兩個方向上均出
現了更具電視媒介特性的嶄新藝術形式――室內劇和Music
Video,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這種原始用法。
3、“電視文藝,是指電視螢幕上播出的、具有電視特性的電
視文藝節目。”――這是美學意義上的用法,它賦予這一用法下
的電視文藝以一種獨立的美學規範,以區別於現存的傳統藝術
(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電影……)。這是一片需要美
學提煉的豐富礦源,這種“電視文藝”並不以目前實際運行在屏
幕上的文藝節目為當然必選,即它不僅僅靠電視媒介的工具性,
而靠其恰當而富於潛力的運用來判斷一個節目是“電視文藝”,
還是其他。嚴格說來,這種美學意義上的“電視文藝”還包括那
些尚未見於螢幕的“可能作品”。正如電影曾經呼籲過“純電影
一樣,電視界也在呼籲著純“電視文藝”,賦予它獨立的藝術語
言、審美規則、創作機制、接受機制等,以支撐這座巨大而有些
空洞的傳媒大廈,樹立“地位”意識。這種探討和呼籲正在得到
電視從業人員的回應,一度出現了“MTV、LTV、DTV、
PTV”等等以TV作主詞的有趣稱謂,這和以往將TV作定語,
將“音樂、文學、戲劇、詩歌”作主詞形成了富有象徵意味的對
比。這種“TV”的主詞地位的獲得表明一種對電視獨立藝術的
“大躍進”式的號召,當然並不代表對媒介特性的事實和廣泛的
掌握(有些××TV作品其實還是以前TV××的變種,並未實
現真正的換位)。這種美學的用法正被越來越多人廣泛接受,但
它也有自己的缺陷。它否定了電視目前正處於成長期的未定型的
客觀現實,也否定了電視最大的品格就在於,它沒有“純粹”,
只有無限“綜合”和“吞併”的能力;它是在凸現別人時凸現了
自己,而不是相反。這是符合歷史和今天的發展事實的。
在第一種用法中,最大的優點在於約定俗成,一叫便知;在
第二種用法中,僅僅用外來規範約束電視文藝顯然是不夠科學和
不堪深究的;在第三種用法中,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立足於由視
文藝的合法、獨立地位(美學和分類學),從約定俗成上升到本
體論層面,注意到了目前電視文藝創作中不盡人意的現實,提供
了美學的巨觀坐標和發展的極大可能性。
這種發展的極大可能性是有其高科技的支持的。今天,我們
說電視已成為第一媒介,不僅僅意味著它的影響力和意識形態等
方面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它也成了高科技的試驗場、藝術潮
流的引導者、創作手段的全能家。今天,電影甚至不惜“屈尊降
貴”到電視這裡來尋求支持――不僅僅是經濟方面,也有藝術能
力方面(而過去,電視是被視為“一堆管子”和“一隻盒子”
的)。今天,電視文藝已成為最少媒介限制的一種藝術品類,任
何對它的界定都不能無視這種發展的可能性以免捉襟見肘。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從歷史與邏輯相結合、歷時性闡述和共
時性分析相補充的原則出發,綜合第一、三種用法,揚長避短,
提出了自己的“電視文藝”觀,這種觀點既尊重了電視文藝的發
展歷史,又從實際出發,限定了電視文藝的內涵和外延,具有實
用性和前瞻性,以期在《中國電視文藝學》的開篇便建立一套讓
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電視文藝範疇體系,目的並
非蓋棺論定,而是為了進一步探討更加重要的其他美學問題。
所謂“電視文藝”,主要指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把握和表
現主客觀世界,通過電視聲畫語言,發揮電視本體特性,塑造鮮
明的螢幕藝術形象,給電視觀眾以認知、娛樂、教育、審美四位
一體的綜合藝術享受的電視節目類型。它涵蓋了電視螢幕上播出
的一切電視文學藝術樣式,包括電視劇、電視藝術片、電視文學
節目、電視音樂舞蹈節目、電視戲曲節目、電視曲藝節目、電視
文藝專題節目、電視綜合文藝節目、電視卡通片、譯製片與電視
電影等。
電視文藝與電視一起誕生,半個多世紀來,它逐漸成為最具
活力、潛力和表現力、影響力的當代性的藝術。電視文藝方興未
艾!它還在發展,還在探索,還在創造,它的領域無限寬廣,它
的前途無限光明。
三、“中國電視文藝學”,顧名思義,兼有“電視”、“文藝”、
“學”三方面的特徵和“中國”特色。力爭做到既有學術價值,
又有實用價值;既有科學性、系統性、實踐性、理論性,又有穩
定性和前瞻性。
四、本書既是學術專著,又力求達到具有規範性的教材特
色,側重於探討電視文藝的基礎理論和套用理論。既有“學”,
又有“術”,以“學”為主,以“術”為輔,融電視藝術理論、
電視文藝史、電視文藝節目批評為一體。
電視文藝,是一門實踐性極強、創造性要求極高,與客群關
系極為密切的藝術,又是多種高新技術和藝術相交融的綜合藝
術,同時也是需要多名創作人員、技術人員、製片人員通力合作
的集體項目。因此,對它的研究,有別於對傳統藝術的研究,需
要有效的科學的研究方法的保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
學在歷史積澱中形成了眾多科學研究的方法,這些都值得電視理
論研究學習和借鑑,同時電視文藝理論研究面對自己獨特的對
象,也需要形成適合於電視自己的特殊研究方法。中國電視文藝
理論研究經過多年探索、廣泛地採用了各種研究方法,最值得注
意的是把握、協調一些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補充的研究方法之間的
關係。
1、邏輯研究與實證研究的關係。所謂邏輯研究方法,指的
是以理論假定、邏輯演繹來進行研究的方法。所謂實證研究方
法,指的是以實證調查、量化歸納來進行研究的方法。對於電視
文藝這一研究對象而言,既需要對其藝術創作規律、傳播規律進
行大膽的理論假定和抽象,也需要對其藝術經驗、傳播效果進行
實證歸納。如果重邏輯而輕實證,未免陷入空泛,缺乏針對性;
如果重實證而輕邏輯,則可能就事論事,難有理論升華。要將二
者結合起來,才能出成果。
2、巨觀整體與微觀個案的關係。巨觀整體的研究方法著眼
於“面”,微觀個案的研究方法著眼於“點”。最好的研究方法應
是體現二者的結合,即“點”和“面”的結合。
3、歷史研究與比較研究的關係。歷史研究的方法,是在
“縱”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界定研究對象的位置、價值;比較研
究的方法,則是在“橫”的同類研究對象比較中,界定對象的位
置、價值。將二者結合起來,可以使人們的理論研究擺脫某些偏
見的束縛,既不盲目迎合某種“經典”理論原則,又不盲目陶醉
於“本位”主義的偏狹之見。
4、虛與實、理論與實踐的聯繫。中國電視文藝學是一門實
踐性很強的套用學科,它包括歷史、理論和藝術實踐(節目)三
部分內容。電視文藝歷史不長,半個多世紀的世界電視文藝史是
既成事實的藝術實踐,它開啟後來理論,它印證當下藝術實踐,
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站得高、望得遠、看得準,總結
得透徹。一切創造都是歷史的延續。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
態,有“史態”、“現態”和“趨態”三種。本書力求虛實結合,
“虛”,指的是觀點、理論、見識和導向;“實”,指的是現象、實
踐、節目和材料。我們要以“實”為基礎,以“虛”為旨歸,做
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理論和節目的統一,本質和現象的統一,
“史態”、“現態”和“趨態”的統一。
第三節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今後事情成
敗的一個重要關鍵在於人才”。
要著眼於中國電視事業廣闊的發展前景,人才是電視文藝事
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面對知識經濟、知識創新和資訊時代
的大趨勢,我們必須有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
素質高的隊伍與之相適應。提高電視文藝的宣傳、技術、藝術等
各方面的工作質量,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的質量,提高電視文藝
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制約電視文藝質量上不去的因素很多,其中關鍵是隊伍趕不
上,人的素質跟不上。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電視藝術人才
的培養和提高,是關係到能否出精品,以及亟待解決的平庸之作
泛濫現狀的嚴峻問題。現在從中央電視台到地方電視台都注意人
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力求實現“人才興台”、“高智慧型出精品”的
戰略,這是令人歡欣鼓舞的現象,是決策者有遠見卓識的表現。
針對我國電視文藝隊伍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一個高素質
的電視文藝工作者至少應具備下面的一些素養:
第一,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養。
1、電視台是黨的喉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民眾的
喉舌。目前,各台都在考慮和提出治台興台的種種戰略決策,如
實施以導向為根本的宣傳戰略和以品牌、精品為核心的經營戰
略,堅持團結、穩定、鼓勁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確保“幫忙
而不添亂”,進一步強化喉舌意識和服務職能,進一步落實江澤
民主席提出的四句話:“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
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2、我們要以鄧小平的理論為指導,加強電視從業人員的政
治思想修養。
3、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第二年,在全國第
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同志在祝詞中明確指出:“同心同德地實
現四個現代化,是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全國人民壓倒一切的
中心任務,是決定祖國命運的千秋大業”,“人民需要藝術,藝術
更需要人民”,“英雄人物的業績和普通人們的勞動、鬥爭和悲歡
離合,現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應當在文藝中得到反
映”。鄧小平同志深刻地總結了藝術創作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
對文藝與四化的關係、藝術主體藝術客體的關係、政治與藝術
的關係以及黨的領導與藝術家的責任的關係等,作了全面的闡
述。這篇祝詞,突出體現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貫穿了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
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是新時期構築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創作思想體系的開篇和序言,為中國的文藝創作,尤其是對電視
文藝創作提供了指路的明燈。
4、歷經20多年櫛風沐雨的改革開放,祖國面貌日新月異,
建設成就驚天動地。舉國上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世界地位明顯提高,以無可比擬的磅礴氣勢
屹立在東方,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挑戰和嚴峻考驗,滿懷信心
地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電視文藝工作者要有很強的愛國心和社會責任感,要有較高
的理論修養和政策水平,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
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努力創作優秀節目,報效時代,報效人
民。
第二,要精通業務。
精通業務,是做好本職工作的保證和基本條件。
從世界形勢來看,以信息科學為前導的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
突飛猛進,全球化市場經濟格局正在形成,知識經濟已見端倪,
電波戰和電視行業的競爭將日趨激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它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也推動了電視文藝事業不斷地前進。
“往往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文藝的表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從而開拓了文藝的新形式”①,新事物層出不窮,新電視藝術形
式不斷湧現,常辦常新是電視藝術的規律之一。許多熟悉的東西
變得陳舊了,要被淘汰了;許多陌生的、嶄新的東西等待我們去
開拓和熟悉。因此,加強業務學習,努力鑽研電視專業業務,掌
握電視文藝的創作規律,提高電視藝術表現技巧,增強可觀賞性
和藝術感染力是當務之急,決不可懈怠。電視是科學技術和諸種
藝術的結晶。綜合性和多功能是電視的本體特徵。電視是先進的
傳播技術手段和新聞、藝術、專題、百科知識、經濟信息、文教
體育、服務項目等結合在一起的綜合體;它是時間和空間、畫面
和聲音、視覺和聽覺的綜合的極大延伸,開拓了人類審美的視野
和境界;它是構成因素的綜合,即集形、光、聲、色、字、景、
物、人等多種造型元素於一身,“它本身綜合了電影、戲劇、小
型雜誌種類的特點,還同文學和音樂有密切的聯繫。”②它是多
種行當的綜合,打破了文藝品種和行當分工的界限,集編、導、
演、攝、錄、化、道、服、美工、特技、製片等於一體,熔娛樂
性、欣賞性、知識性、新聞性、廣告性、服務性、信息性於一
爐;它是“一門藝術兼大規模交流思想的工具”,既具有新聞屬
性,又具有藝術屬性,為億萬觀眾打開一扇扇觀察“世界各地”、
“環球天地”、“動物世界”、“神州風采”、“東西南北中”、“百花
園”的視窗,坐收教化、益智、增知、娛樂、審美、服務之利。
精通業務,要做到“三過硬”,即筆頭、口頭、鏡頭過硬。文字、
語言能表達流暢,能寫好文章;能流利地運用國語進行人際交
流;能運用攝像機精巧構圖;要掌握“六語”,即較熟練地掌握
母語――漢語;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熟練掌握蒙太奇語言;熟練
掌握音樂語言;熟練掌握電腦語言;熟練掌握形體語言。
第三,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電視文藝工作不像一般人想像
的是一個風光的職業,它更多的是艱辛、是奉獻,因此一定要有
吃苦耐勞的精神。
第四,要有團隊精神。電影電視不是光靠哪一個人的能力就
能單獨完成的,它需要有一群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這就要求
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具有團隊精神,要善於同他人相處協作。
第五,要有創新精神。電影電視的發展日新月異,客群的水
平不斷提高,這都要求影視工作者有敢為人先的精神,作為目前
影響力最大的電視媒介來說,它應該具有一種開放意識,改革精
神,開拓精神,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的電視工作者一定要有
創新精神。
世紀之交,整個世界都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電視文藝事
業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中,
電視將面臨的進一步發展的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電視將在21
世紀的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中產生巨大的影響。讓電視文藝之花
在新世紀中開得更加燦爛奪目。讓我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高舉
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團結奮鬥,兢兢業業,共同完成歷史與
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

中國電視文藝學 本書目錄

緒論(代序)
第一節電視文藝學的建立是歷史的必然
第二節中國電視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和構想
第三節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第一章電視文藝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我國電視文藝的初創期(1958―1965)
第二節我國電視文藝的停滯期(1966―1976)
第三節我國電視文藝的復甦期(1977―1978)
第四節我國電視文藝的發展、興旺期(1979―)
第二章電視文藝的審美特性
第一節電視的涵義和本體特徵
一、電視的涵義
二、電視的本體特徵
第二節從比較中顯示電視文藝的特徵
一、電視文藝的特徵首先來自母體
二、電視文藝與電影同中有異
第三節認識特性,提高節目的文化品位
一、以“人為本”、貼近生活進行導向
二、從提高節目的文化品位進行導向
第三章中國電視劇
第一節電視劇:歷史與觀念
一、“戲劇觀”
二、“小電影”
三、走向“本體觀”
第二節電視劇的審美特徵
一、紀實性
二、大眾性
三、通俗性
四、兼容性
第三節中國電視劇創作流變
一、創作概況
二、中國電視劇創作流變
第四節不同體裁電視劇的創作特徵
一、電視劇的分類
二、電視小品、短劇的創作特徵
三、電視單本劇的創作特徵
四、電視連續劇的創作特徵
五、電視系列劇的創作特徵
第四章電視藝術片
第一節電視藝術片的界定
一、電視藝術片的內涵與外延
二、電視藝術片與電視紀錄片
三、電視藝術片與電視專題片
四、電視藝術片與其他各類電視文藝節目
第二節電視藝術片的類型
一、電視風光風情藝術片
二、電視音樂歌舞藝術片
三、電視文獻專題藝術片
第三節電視藝術片的創作
一、選題――精
二、立意――新
三、語言―――美
四、結構――奇
五、節奏―――變
第四節電視藝術片的價值
一、審美價值
二、文獻價值
三、文化價值
四、認識價值
五、教育價值
六、娛樂價值
第五節電視藝術片編導的素質與修養
一、基本功
二、綜合文化藝術修養
三、人格修養
四、社會生活修養
五、創造性思維
第五章電視文學節目
第一節電視文學概說
一、電視文學的出現是時代的必然
二、電視文學的概念
第二節電視文學的社會價值
一、普及文學作品
二、提高民族素質
第三節電視文學藝術特性
一、電視文學的社會性
二、電視與文學
三、電視文學的雙重藝術特性
第四節電視文學的樣式
一、電視小說
二、電視散文
三、電視詩
四、電視報告文學
五、電視文學片
第六章電視音樂節目
第一節電視音樂的特質與類型
第二節電視音樂節目的直播與錄播
第三節電視音樂片
一、一般性電視音樂節目
二、電視音樂專題片
三、電視音樂藝術片
第四節電視劇音樂
一、主題歌與插曲
二、情節音樂的貫穿發展
三、音樂蒙太奇手法的運用
四、烘托環境與氣氛
五、具有交響性音樂思維的整體結構方式
第七章音樂電視(MTV)節目
第一節音樂電視(MTV)的濫觴與現代文化背景
一、20世紀青年文化的代名詞
二、世界範圍的音樂電視(MTV)網路的建立
三、音樂電視(MTV)作為一種新藝術的含義
四、音樂電視(MTV)與聲畫發展的歷史聯繫
第二節音樂電視(MTV)創意的模式及規律
一、音樂電視(MTV)創意的社會文化背景因素
二、音樂電視(MTV)創意的審美因素
第八章電視戲曲節目
第一節電視戲曲概述
一、電視戲曲概念的界定
二、電視與戲曲聯姻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三、電視戲曲的歷程
四、電視戲曲的現狀
第二節電視戲曲的類型與特徵
一、關於分類的思考
二、電視戲曲的分類及其特徵
第九章電視舞蹈節目
第一節舞蹈的類別
一、古典舞蹈
二、現代舞蹈
三、民間舞蹈
四、芭蕾舞
第二節電視與舞蹈
一、電視對舞蹈的貢獻
二、電視舞蹈節目的類型
三、舞蹈節目的電視化
第十章電視評書節目
第一節評書淵源
第二節評書的走向與發展
第三節電視評書的特點
第四節電視評書的審美感受
第五節電視評書的作用和貢獻
第十一章電視綜合文藝節目(上)
第一節電視綜藝節目類型
一、節慶紀念綜藝晚會
二、行業專題綜藝晚會
第二節春節聯歡晚會
一、主題明確格調高雅
二、異彩紛呈雅俗共賞
三、氣勢恢弘張弛有致
四、銳意創新奮力前行
第十二章電視綜合文藝節目(下)
第一節綜藝節目主題及構思
一、確定晚會主題
二、綜藝晚會構思
三、晚會構思起點
四、構思基本環節
五、優秀作品分析
第二節確定基調和設計節目
一、文藝類節目
二、混合節目
三、非文藝節目
第三節綜藝節目的結構類型
一、珍珠項鍊結構
二、段落組合結構
三、篇章組合結構
四、編年史詩結構
五、組合迴旋結構
六、多元綜合結構
七、散點形式結構
八、平行並進結構
九、篇章板塊結構
第四節綜藝文學台本的語言
一、說明性的語言
二、螢幕文字語言
三、主持人的語言
第十三章電視文藝節目主持人
第一節界定與概說
一、主持人概說
二、主持人與播音員
三、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素質
四、主持人的分類
第二節電視文藝節目主持人的特性
一、藝術家的氣質
二、鏡頭前適度表演的基本心理狀態
第三節文藝節目主持人的外形修飾特性
一、面部化妝
二、髮型與服飾
三、修飾要符合電視特性
第四節文藝節目主持人與合作者
一、主持人與編導
二、主持人與攝像
三、主持人與錄音師
四、主持人與燈光師
五、主持人與演員
六、主持人與觀眾
第十四章台港澳電視文藝
第一節台灣電視劇的得失成敗
一、聯播時期
二、都市情結
三、溫馨鄉土
四、新編史劇
五、言情武俠
六、缺點弊端
第二節台灣電視綜藝節目的正負效應
一、艱難起步與自成特色
二、蓬勃發展與繁榮多元
三、多姿多彩與流弊重重
第三節港澳電視文藝的文化特色
一、香港電視文藝的發展歷程
二、香港電視文藝的文化特色
三、澳門電視文藝概況
後記

中國電視文藝學 作者介紹

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長期
在電台、電視台、大學工作。現任
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教授、博士
生導師影視藝術研究所所長。兼
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高
等院校電影電視學會會長中國
加拿大信息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和北京廣播學院學術委員。
主要成果:撰有專著《影視
基礎理論和技巧》、《音響美學》
《電影電視藝術導論》、《電視聲畫
藝術》、《影視劇論》等。主編過《廣
播電視文藝論集》、《中國廣播文
藝學》、《影視藝術前沿影視
本體及走向論》等:擔任過《電視
藝術辭典》、《中外影視名作大辭
典》等編委並擔任過《中國電影
名片鑑賞辭典》副主編。發表過
100多篇論文。《影視基礎理論和
技巧》、《中國廣播文藝學》、《電視
聲畫藝術》獲得部級獎和“學會
獎“。擔任過國家級、部級評審,享
受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