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

《中國品牌》

《中國品牌》雜誌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主管,中國質量報社主辦、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指導,國內外公開發行。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品牌》雜誌是我國唯一一份公開出版發行的、全方位報導中國品牌的高檔次、全 新版的權威月刊。《中國

《中國品牌》《中國品牌》
品牌》雜誌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主管,中國質量報社主辦、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指導,國內外公開發行。

《中國品牌》雜誌,除海內外正常公開發行外,每期送國家質檢總局各部門,並輪流贈閱全國20萬家大中型企業企業家,質量、行銷、管理工作者。同時派送各國駐華使館、商務代表、全國質檢、工商、衛生、安全、環保等監督執法部門。本刊的辦刊宗旨是傳播政府質量管理信息、推動中國名牌建設事業。為政府和企業搭建品牌建設橋樑;團結全國質量管理品牌推廣工作者、學者、專家,為振興民族品牌而努力。以好看、耐看、愛看為辦刊理念;突出專業性,彰顯思想性,走向權威性,注重民眾性。

《中國品牌》雜誌的主要讀者為喜歡品牌的白領消費者、 質量管理、品牌推廣工作者、社會精英、企業質量管理者、社會品牌推廣機構等。 《中國品牌》雜誌每月一期,5日出版,定價28元,面向全國(主要以大中城市為主)公開發行。

成長回顧

回顧中國的品牌之路,幾多艱辛,幾多欣悅。要準確劃分品牌成長的嬰、幼、青,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品牌的成長離不開國家經濟的發展,我們不妨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追溯中國品牌發展的歷程。

1949—1965: 有實無名的品牌
從建國至文革前是抗戰後的經濟生產恢復期。新中國的成立激發了生產者的勞動豪情。人們一方面修復戰爭創傷,一方面開始全面生產。但是市場上的商品仍供不應求。在這種短缺經濟時期,名牌仍受到相當重視。毛澤東主席早在1956年就指示:“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刀剪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來一個恢復,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這個時期,雖然沒有“品牌”的稱號、概念,但是存在“牌子”、“商標”、“名牌”。他們如同灑在貧瘠土地上的種子,儘管營養不良,但已在醞釀著胚芽了。
窮也不買無牌貨
當時的商品主要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日用品,即使像毛巾這樣的小商品也有自己的牌子。消費者重牌子,沒有牌子的商品不容易銷售。1949年冀南土布因為沒有牌子銷不出去。經過整理,定名為“建設”牌,農民認清之後,就專買“建設”牌土布了。因為名牌貨銷路好,1956年福州茶廠還專門成立了名牌茶車間,製造蛾眉茉莉花茶、雀舌毫等極品名茶
政府對商標註冊相當重視,多次頒布相關規則。早在1949年4月華北人民政府就頒布《華北區商標註冊暫行辦法及施行細則》;同年6月頒布《商標註冊辦法及施行細則》。1950年7月28政務院批准並頒布了《商標註冊暫行條例》,明確指出“在同一類商品上所使用的商標,與他人已經申請審定或已經核准註冊的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包括文字、圖形、名稱、讀音);不得作為商標申請註冊。”
老字號則是事實上的品牌,像“青島”啤酒、“鴕鳥”墨水等。新中國的建立使之得到長足發展。例如,生產“蝴蝶”牌縫紉機的上海“協昌”縫紉機廠,解放前慘澹經營;解放後,國家首批1000架縫紉機的定貨單不啻是一場及時雨,“協昌”一年比一年昌盛。其他還有“同仁堂”藥店、“張小泉”剪刀、“稻香村”等等。但是總體來說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實力不強,而且是自發的。
名牌觀念深入人心
據《人民日報》報導,儘管當時物資緊張,但是名牌貨供不應求,而非名牌庫房囤積。百貨公司只好用各種方式鼓勵售貨員推銷非名牌貨物,或舉辦物資交流大會,用“名牌”商品帶銷非名牌商品。
1960年前後生產名牌貨被提高到“建設社會主義所十分需要”的高度,各地紛紛展開“比名牌 趕名牌 創名牌”的運動。比如1960年南京市輕工、紡織工業系統提出“虛心學習比名牌,信心百倍趕名牌,幹勁沖天創名牌”的口號,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奮力追趕名牌貨。且不管這場運動的背景如何,對名牌的重視可見一斑。
也有人反對名牌,認為名牌貨是高級消費品,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因此現在不應當再生產名牌貨,而應當生產為工農民眾服務的“大路貨”。針對這種觀點, 《人民日報》發表地方報紙評論說:“名牌貨所以遠近聞名,正是因為人民需要它、喜歡它,取消名牌貨,正是沒有民眾觀點的表現。”

1966-1976: 品牌的冰河世紀
文革十年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以致倒退。在“回潮”、“復舊”的大棒下,人與物,一律不許出名。不僅名

《中國品牌》《中國品牌》
人遭難,名著被禁,連名牌產品也跟著遭殃。“四人幫”對注意抓產品質量的工廠和負責人員,亂扣帽子,亂打棍子,什麼“爭名譽,保‘名牌’是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埋頭搞‘名牌’就是不支持農業工作組”,諸如此類。
於是,“張小泉”剪刀的傳統工藝遭到嚴重破壞,招牌及諸多相關文物被毀;“王麻子”剪刀改成“北京牌”、“葵花牌”等。
但是,廣大民眾卻是喜歡名牌產品的。人們強烈要求儘快恢復商標,而且要求各廠固定商標,專廠專用,以維持名牌信譽。

1977-1991:品牌的春天
撥亂反正後,國民經濟復甦,名牌產品的傳統風格得到恢復和發揚,一些十年動亂中被換掉了的老店鋪招牌重新得以恢復,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鴨店,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鋪,還有盛錫福帽店亨得利鐘錶店等。
自1978年,我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社會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買方市場逐步形成,消費者對商品的要求不斷提高,品牌意識增強,品牌越來越成為社會消費需求的重要導向。尤其在耐用消費品方面,品牌常常成為用戶的第一選擇。品牌對企業的銷售額和市場占有能力已經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
1989年7月29日,《人民日報》出現了明確的品牌概念:所謂品牌就是指每一商品的名稱、包裝、價格、質地、色彩、廣告形式等組成的商品個性。品牌形象廣告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廣告傳播越來越受到重視,並開始注意廣告的文化、藝術內涵。創建自主品牌的願景同期萌芽。

1992-2000: 中國品牌 風生水起

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基礎上,中共十四大明確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中國品牌可謂風生水起。質量意識、名牌意識,步步高揚。江澤民、鄧小平、李鵬、朱鎔基、李嵐清、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有薄一波、張勁夫、呂東、袁寶華等老一輩經濟工作領導者多次對這個問題作了非常明確的指示和論述。他們指出,名牌是國寶。牌子就是企業的信譽,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綜合表現。名牌戰略的實施是關係到民族經濟振興的大事。要把名牌戰略的實施和企業機制的轉換和加強企業管理結合起來。名牌和質量一樣,是千秋萬代的民族事業。各省市相繼成立了政府級的名牌戰略領導小組或類似的機構。中國的品牌在中央政府部門的助推下迅速成長。
由自發到自覺
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與市場競爭,競爭加速品牌的成長。企業對品牌的認識由傳統的與世無爭的“自然狀態”,逐漸轉向了自覺地認識品牌、研究品牌、運用品牌的“名牌戰略”階段,中國的名牌迅猛崛起。
中國的品牌曾一度以廣告代創牌,重知名度輕美譽度,於是出現不少靠廣告轟炸出的短命的品牌,諸如“孔府宴酒”、“秦池”、“愛多”之類。探討品牌理論、案例的書籍、言論層出不窮,在實踐的碰撞中,中國對品牌的理解日臻成熟:
品牌不僅是物質文明的結晶,也包含著精神文明的精華。品牌是一種資產。商標實際上是一種智慧財產權,是一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銳利武器。從發展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要想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提高自己的地位,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非創立自己的名牌不可。
90年代後期,高品位、富有文化內涵的消費成為新的熱點。品牌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品牌文化成為深層次的追求。
在與外商合作合資過程中,中國企業樹立起強烈的、自覺的民族品牌意識。放棄自己的牌子就等於喪失國內市場,所以“海爾”、“上海張小泉”等企業一方面堅持敞開合資大門,一邊卻咬定品牌不放鬆。打出自己的拳頭產品成為業界共識。對待洋品牌,中國的本土品牌經歷了由市場保護主義、抵制洋貨到用自己的品牌來挑戰的痛苦過程。由利用國外品牌為主轉向發展國內名牌或合作共創新品牌為主。

2001-2006: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門大開,國內市場的國際化不斷加快,國際競爭就在身邊。國外知名的大跨國公司占領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品牌輸出。壓力帶來動力,中國的品牌建設跨出一大步,品牌的定位與命名、設計與發布、推廣與傳播、管理與延伸、評估與提升等越來越向國際專業水準靠攏,同時加緊自主智慧財產權建設、自主創新培育民族品牌的腳步。不僅輕紡、電子、食品、機械等行業有品牌,而且冶金、石化、電力、房地產業、家電、IT、金融等所有行業,都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民族品牌日益國際化。

結束語
中國品牌,任重道遠

不難看出,中國的品牌是以加速度在飛快前進。從不認識到認識品牌,從不重視到重視品牌,把品牌作為價值連城的“金鑰匙”,這是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國企業在觀念意識上發生的一個顯著變化。
品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競爭的產物。在“短缺經濟”條件下,有限的品種用不著在品牌上做文章,沒有品牌意識產生的土壤。在計畫經濟體制下,一切在計畫調撥之內,企業有沒有品牌一樣過日子。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自由的競爭中才能產生現代意義上的品牌。
在當今市場競爭中,品牌不僅體現著一個企業的素質、信譽和形象,也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素質和一個國家的形象。儘管中國品牌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如質量基礎不牢,好大喜功做公關;名牌產品與名牌的認識偏差;名牌理念相對滯後;市場行銷網路不健全;盲目擴張;名牌理論體系沒有建立;名牌的管理不規範等,但是有全社會重視、關心和愛護中國品牌,必然加速實現中國品牌的崛起。

相關連結:大事記

1979年,國家經委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優質產品獎勵條例》,從當年開始頒發國家質量獎。
1980年,我國向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遞交了參加《建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約》的檔案。智慧財產權開始與國際接軌。
河北冀縣暖氣片廠首次在央視投放廣告,首開中國品牌電視傳播先河。
1981年,《中國廣告》雜誌創刊,品牌打造的思想策源地誕生。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頒布,商標保護意識與品牌意識上升到法律層面。
1983年中國廣告協會成立、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專業開設廣告學專業,開啟行業管理與品牌傳播人才的新時代。
1984年健力寶借洛杉磯奧運會一舉成名,成為本土品牌借力國際體育賽事成長的開路先鋒。
北京長城飯店利用美國總統里根訪華的答謝晚宴行銷飯店品牌,極大提高了酒店知名度,成為成功的事件行銷。
1985年4月1日,《專利法》正式頒布。
《國際廣告》創刊,日後發展成為廣告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傳播雜誌,影響了90%以上的品牌傳播從業人員。
1986年,江澤民為上海廣告公司題詞:“發展廣告事業,促進對外貿易”,這是領導人最早關於廣告品牌傳播的先覺洞見。
1988年,廣州“太陽神”首次導入CI系統,打響中國企業形象戰略第一槍。
1989年,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和中國專利局首次頒發“中國專利發明創造金獎”。
1991年“綠丹蘭”化妝品成為90年代銷量最大的化妝品品牌之一,是具有全國意義的品牌雛形。

1992年,鄧小平南巡視察珠海時指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造出我們中國自己的名牌。”
“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啟。
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中國消費者協會和5家首都新聞單位共同舉辦馳名商標選評。
上海家化“美加淨”、“露美”、“清妃”、“留神”等品牌推行品牌經理制
1993年,《中國名牌》正式創刊,平面媒體開始助推中國企業品牌。
以太陽神、美菱、康師傅為代表,中國企業紛紛導入CIS,企業集體行動從設計層麵塑造品牌。
1994年,中國向世界產權組織遞交《商標註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正式成為尼斯聯盟成員國。
在海南省海南召開名牌戰略研討會,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名牌戰略為主題的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第一次鮮明地提出“名牌戰略”概念,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它的內涵。
榮華雞肉搏肯德基——一起著名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對抗事件。
派力行銷叢書推出,大力普及品牌行銷知識。
1995年,《廣告法》正式頒布實施,國內品牌傳播有了法律依據。
河南鄭州“紅高粱”快餐店開業納客,積極發展全國連鎖加盟,本土餐飲品牌開始挑戰洋品牌。
中國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遞交《商標國際註冊馬德里協定有關議定書》,正式成為馬德里議定書成員國。
1996年,國務院頒布《質量振興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名牌戰略,振興民族工業,鼓勵企業生產優質產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創立名牌產品”。
國家工商局發布了《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
長虹發動價格大戰,國內所有彩電企業掀起降價風暴,意將國外品牌趕出中國市場。
1998年,三珠口服液喝死人事件,導致三株品牌退出市場,引發“品牌的基礎是質量”的大思考。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誌與北京名牌資產評估事務所推出《1997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研究報告》。
娃哈哈精心研製出中國人自己的可樂——“娃哈哈非常可樂”,開始了新一輪向國際品牌的挑戰。
1999年,第一輛“奧迪A6”車型在一汽-大眾下線,本土高端汽車品牌誕生。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和人民日報社聯合攝製的電視片《崛起的中國品牌》。該片攝製委員會還圍繞“崛起的中國品牌”這一主題舉行一系列研討會。
李寧公司首次參加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世界體育用品博覽會,開始以品牌準入的方式征戰歐洲市場。
國家經貿委召開的“品牌經營與企業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2000年,中國品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成立並開始中國品牌資產評估。
大型消費品製造業開始第三次“換標”熱潮,本土企業品牌國際化意識覺醒。
青島啤酒集團收購嘉釀啤酒公司,完成由洋品牌併購本土品牌到本土品牌反併購洋品牌的跨越。
2001年,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開始中國名牌產品的評價認定試點工作。
美國格林威治儲蓄銀行大樓更名為“The Haier Building”,海爾集團在東京銀座點亮燈箱廣告,海爾品牌進一步國際化。
2002年,新浪、搜虎和網易藉助網路廣告、信箱、簡訊、圖玲下載等SP增值服務實現贏利。高科技品牌誕生。
2003年,“巨能鈣風波”引發公眾思考――民族品牌應該如何真誠做品牌。
2004年,全聚德烤鴨借“機”上天,成了航空食品,中華老字號企業走上品牌創新道路。
2005年,寧波人民廣播電視台拳頭欄目“月亮湖”商標被人註冊,喚醒媒體品牌意識。
吉利汽車參加法蘭克福車展,成為民族汽車邁向國際化道路的標誌品牌事件。
晉江市制定城市品牌發展整體規劃,短時間內成為2600個縣市中的“品牌之都”。
2006年,我國已有226類產品列入名牌評價目錄,1338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盤點商業雜誌

商業雜誌主要關注商業流通領域理論研究、商業技術套用、經理人經營管理。搭建生產商、代理商與使用商之間交流互動的平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